资源简介 合肥市庐江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1月月考九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这种通过采邑制确立的领主与附庸关系只存在于直接的分封制者和受封者之间,即‘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里评论的现象存在于( )A.西亚的两河流域 B.封建时代的日本C.阿拉伯穆斯林公社 D.西欧的封建社会2.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在封臣背信弃义时可抛弃封臣;封臣以服兵役等方式效忠封君,服兵役一般情况下是每年40天,超过时间封臣则有权离开。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 B.双向契约C.绝对服从 D.自由平等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让罗马教会意识到要寻求新的政治保护。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工具。这体现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特点是( )A.封建王权至高无上 B.基督教会操控一切C.教权与王权相结合 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4.公元800年前后,查理大帝颁布的《庄园敕令》中提及的建筑有教会、磨坊、畜棚、鱼池、厨房和面包房、法庭、市场等,领主几乎可以就地制造所需的一切。这反映了( )A.西欧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 B.查理大帝重视农业C.拜占庭帝国时期农业发展 D.西欧租地农场建立5.1280年,在佃户的反抗逼迫下,西欧某庄园法庭指控处罚一封建领主:领主在村民本来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土地上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隔离出一块地方,仅供领主使用。这表明庄园法庭( )A.只维护佃户的利益 B.主要维护领主利益C.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D.限制领主合法权利6.下面是中世纪城市(部分)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些城市的相似之处是( )A.政治发达 B.文化繁荣 C.社会稳定 D.交通便利7.13世纪,西欧部分城市取得“特许状”后,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由此可见,这些城市( )A.拥有自由和自治权 B.推翻了封建统治C.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D.摆脱了国王控制8.11世纪时,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博洛尼亚经济发达,过往商旅络绎不绝,一些法律学者聚集于博洛尼亚,讨论交流法学,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这说明中世纪( )A.庄园经济高度繁荣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C.城市获得政治特权 D.教育发展得到封建领主支持9.6世纪前期,为了实现重建昔日罗马大帝国的理想,他制定了全面的改革方案和对外征服战争的计划。帝国在他的治理下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经济越来越繁荣,国力日渐增强。“他”是( )A.屋大维 B.亚历山大 C.查理曼 D.查士丁尼10.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B.中世纪大学开设神学、法学、医学等课程C.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D.《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11.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等兼收并蓄,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民主发达 B.承前启后 C.穷兵黩武 D.守旧落后12.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这些措施( )A.创立了天皇制度 B.维护了贵族权利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形成了武士阶层13.有学者称:“如果以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称穆罕默德为巨人,主要是因为他( )A.打败了唐朝军队 B.创立了伊斯兰教C.统一欧亚非三洲 D.消灭了罗马帝国14.12世纪,阿拉伯人的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医典》等传入欧洲,并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 )A.统治疆域辽阔 B.翻译事业兴盛C.文化成就显著 D.大学教育普及15.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说明( )A.各国发展的封闭独立 B.世界文明的多样性C.东西方文化的一致性 D.各国经济基础相通二、辨析改错(8分)16.欧亚的封建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中世纪的欧洲,农奴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改正: 【 】(2)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为欧洲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正: 【 】(3)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汉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正: 【 】(4)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埃及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大学概况教育目的 培养合格的律师、医师、祭师以及有一定专门知识素质的公职人员课程设置 神学科占首位,然后依次是医学科、法学科、文学科办学特色 师生来源遍布欧洲各国。学生中既有贵族少爷,也有寒门子弟教学方法 通常是学生对辩;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进行正反两方面地自辩——摘编自付朝兵等《浅析中国早期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农村手工业受到封建关系的严重束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我需要,用作交换的只是极少量。中世纪中期,农村手工业开始形成,生产的目的就不再是简单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开始为交换而生产。在中世纪晚期,生产的目的就更倾向于市场,生产总量占少数的农村手工业大放异彩……最终加速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创新。——摘编自张卫良《中世纪西欧农村手工业的起源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手工业生产主要目的的演变过程。(3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欧洲社会发展的动力,并谈谈其对当今中国的启示。(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实际上的封君封臣关系要复杂得多。首先,一个人往往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一个封建主常常既有自己的封君,也有自己的封臣,但封君只对自己的直接封臣有一种联系,对封臣的封臣则不能干涉,故法国14世纪有这样的原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只有通过自己的封臣,才可以联系到更下一级的封建主……在中世纪西欧的不同地区,封君封臣制一般与封土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但这种结合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摘编自绳会敏《浅析西欧的封君封臣制》材料二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改新派执政后,自上而下地变法革新,为新国家奠定了基础,使之成为为新的封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把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制国家服务的官僚,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大化改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历史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为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阅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阿拉伯帝国示意图(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处的城市名称。哪一宗教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形成?(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并列举两例史实加以证明。(6分)(3)综合上图和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文化的特征。(2分)答案一、1.D 2.B 3.C 4.A 5.C 6.D 7.A 8.B 9.D 10.D11.B 12.C 13.B 14.C 15.B二、16.(1)× “农奴”改为“自由农民”(2分)(2)√(2分)(3)× “汉朝”改为“唐朝”(2分)(4)× “古埃及人”改为“古印度人”(2分)三、17.(1)培养实用人才(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受基督教会影响;师生来源广泛,有教无类;教学以辩论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任答2点,4分)(2)中世纪早期:满足自我需要。(1分)中世纪中期:开始为交换而生产。(1分)中世纪晚期:更倾向于市场。(1分)(3)动力:教育(大学的建立);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启示: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坚持教育平等;总结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任答1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分)18.(1)特点:封君封臣关系复杂;层层分封;与封土制紧密结合。(任答2点,2分)影响: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势力大大削弱。(任答2点,2分)(2)借鉴唐朝的先进制度;社会动荡和权力斗争使统治者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派势力强大;通过律令制改革,形成了一套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任答2点,4分)(3)中央要统筹优化资源的分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实事求是,适时改革等。(任答1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四、19.(1)A:巴格达。(2分)宗教:伊斯兰教。(2分)(2)作用: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起了桥梁作用等。(任答1点,2分)史实: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列举2例史实,4分)(3)兼收并蓄,独具特色。(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