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1.1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第1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商务星球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主要涉及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是学生系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并归纳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同时,学生还将通过读图和分析,了解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进一步分析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地理知识。他们对世界各大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具体的大洲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1. 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2. 对地理术语的理解不够准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示范;3. 对地形与河流的关系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进行讲解。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1. 人地协调观:
(1) 通过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2) 通过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综合思维:
(1)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并归纳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2) 通过读图和分析,了解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进一步分析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关系。
3. 区域认知:
(1) 通过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
(2) 通过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4.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1. 亚洲地理位置的描述及方法总结。
2. 亚洲地形特点及与河流的关系。
3. 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 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2. 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3. 亚洲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学案、地球仪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
(1) 播放关于亚洲自然地理世界之最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关于亚洲的自然地理世界之最,你还知道哪些?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亚洲自然地理世界之最。
(4) 简要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6)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亚洲自然地理世界之最。
3.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环节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
(1) 展示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
(2) 提出问题: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
(3) 方法指导: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4) 活动探究:读“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结合课本第2页活动题目,总结亚洲的地理位置。
(5) 归纳总结:半球位置:找出半球分界线(赤道;20°W和160°E),看大洲的主体部分位于哪个半球。经纬度位置:应关注四至点的经纬度,以及穿过该地区的特殊经纬线,从而确定所处的热量带和高、中、低纬度地区等。海陆位置:应正确使用方位词,并找出濒临的重要海域。
(6) 展示七大洲面积对比图及亚洲的政区图,提出问题:比较七大洲面积,分析计算亚洲所跨纬度和东西距离,分析亚洲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 1.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 自主探究,按提示总结地理位置。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方法合理:☆☆☆
3. 认真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地理特征的认识框架和表述结构。
环节二:亚洲的地形特点 展示图片
(1) 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主要地形区。
(2) 提出问题:找出亚洲主要的高原、平原,观察它们在亚洲的方位。
(3) 方法指导: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从当地主要的地形类型、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地势特点三个方面入手。
(4) 活动探究:读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分析亚洲地形特点。
(5) 归纳总结:1. 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2. 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四周;3. 总结亚洲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4. 亚洲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6) 提出问题:亚洲地势呈现什么特点?展示亚洲剖面图,分析地势特点。 1. 观察图片,找出主要地形区。
2. 读图分析,总结地形特点。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方法合理:☆☆☆
3. 认真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进一步分析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环节三: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展示图片
(1) 展示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主要河流的分布。
(2) 提出问题:1. 在图中找到亚洲主要长河及其注入的海洋,简述亚洲长河众多的原因;2. 归纳亚洲长河流向特点,简述其与亚洲地形、地势的关系。
(3)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图片,根据资料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4) 小组总结:5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5) 探究结论:1. 亚洲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高原众多;2. 亚洲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流向也是从中间流向四周,地势决定河流流向。
(6) 素养提升:举例分析地形格局的影响,展示北美洲地形及沿40°N地形剖面图,提出问题:1. 观察图1,描述北美洲的海陆位置;2. 观察图1、图2,描述北美洲地形、地势特征;3. 观察图1,描述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形状特点。 1.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3. 分享讨论结果。
4. 参与素养提升活动,分析地形格局的影响。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方法合理:☆☆☆
3. 认真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环节四:巩固练习 练习题
(1)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
(2) 亚洲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它们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4) 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是什么?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5) 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适时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1. 完成练习题。
2. 检查答案,纠正错误。
3. 提出疑问,参与讨论。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方法合理:☆☆☆
3. 认真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环节五: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 提出问题: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4)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答疑。
(5)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疑问,参与讨论。
3. 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
4. 记录课后作业。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方法合理:☆☆☆
3. 认真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答疑,巩固学习成果。
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 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 画出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图,并标注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3. 描述亚洲地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拓展练习
1. 收集有关亚洲主要河流的资料,分析其流向特点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2. 比较亚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分析两地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3. 选择一个亚洲国家,调查其自然环境特征,写一篇小报告。
板书设计
1. 亚洲的地理位置
(1)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邻欧洲,西南邻非洲,东南邻大洋洲
(3) 经纬度位置:跨纬度约90°,跨经度约164°
2. 亚洲的地形特点
(1) 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
(2) 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四周
(3)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4) 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3. 亚洲的河流
(1)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
(2) 河流流向特点: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3) 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势特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地理特征的认识框架和表述结构。
3.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仍需加强,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巩固。
2. 个别学生对地理术语的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教学中更加细致地解释和示范。
3.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时间紧张,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4. 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和管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