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涟源市第二中学上学期阶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总分48分)1.孟子在论述治国策略时曾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中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民本思想 D.天人合一2.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C.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第四次热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3.19世纪80年代初,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A.契合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推动了中国近代矿业的蓬勃发展D.反映了清政府振兴交通业的需要4.苏美尔人创造的国家模式和管理体制、崇拜仪式和传统、科技成就以及文学经典都是两河流域地区历代临摹、抄写和保存的经典,也被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区域的居民接受。据材料可知,苏美尔文明A.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榜样 B.融合了赫梯人的文化遗产C.受到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影响D.具有城邦至上的民族特质5.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探讨自然的奥秘。一个世纪之后,哲学中出现了以研究人类社会为主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这一变化反映了A.哲学发展受到科学影响 B.理性思维引领哲学进步C.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 D.民主制度保证人人平等6.“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A.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D.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软性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传承和教育8.佛教产生之后,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同时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于是兴盛起来。此后,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了各地的多神信仰逐渐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从而取代佛教称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这一变化说明A.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B.印度教教义相比佛教更为系统C.宗教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态度 D.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更大9.汉魏时期,土地兼并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南下A.推动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B.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C.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D.加快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10.下图是18世纪初某一地区的人种结构图。该地区最有可能是A.欧洲 B.拉美 C.澳大利亚 D.南亚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A.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D.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与发展12.1965年,美国颁布“优惠制”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的颁行()A.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的机会 B.不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C.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D.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保持优势13.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滑,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航海技术的发展 B.政治经济形式的变迁C.军事力量的孱弱D.朝贡贸易发展的需要14.1912年,民国政府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不过,当时社会上普遍穿着的依旧是大襟右衽中装长袍和马褂,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这一现象A.说明社会陋习仍广泛存在 B.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时代精神C.反映了共和制度徒具其表D.折射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状况15.有学者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A.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D.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16.《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A.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B.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自由独立民主国家C.客观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D.引发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溃败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18.文化在碰撞中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都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材料二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情况。1500-31850年 1850-31945年 1945-32000年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 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人 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人,1985-31990年迁移人口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19.下列材料改编自钱承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中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的目录。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第一章......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近代以前,世界上也曾有过“强国”,但那时的“强国”都是地区性的,只发挥地区的影响,一般不具备世界意义。“世界强国”则是在世界进入一个共同体即“世界体系”之后才出现的,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这里,我们将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第一节早期重商主义时期第二节鼎盛重商主义时期。第三节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第四节危险的选择:军国主义道路第五节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目录中任选其中两节,并分别以某个国家的历史进行阐释。(要求:节序名称、国家与阐释的内容搭配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A 5.C 6.A 7.D 8.A 9.C 10.B 11.B 12.D 13.B 14.D 15.C 16.C 二、非选择题 17.(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 原因:明清时期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 18.(1)影响:亚历山大向东扩张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的交流,推广了希腊文化。 (2)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移民基本停止。 (3)认识:文明的交流形式有暴力冲撞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19.名称 国家 过程或成功原因 影响或启示第一节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西班牙 15世纪末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先锋;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与奴隶贸易 强大的封建势力是国家发展的障碍;掠夺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奢侈品,原始资本流失第二节鼎盛重商主义时期 荷兰 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海上马车”和“海上马车夫”);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尼德兰革命,商业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或海军力量的发展在国家崛起中尤其重要第三节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英国 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同”)与海外贸易(奴隶贸易);1688年光荣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打败竞争对手(西、荷、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忽略技术更新,逐渐落后于美德 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重视海军发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英国成功的秘诀;殖民帝国主义;殖民地对英国的盛衰意义重大法国 紧随英国进行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两次工业革命;高利贷盛行,资本流失 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第四节危险的选择:军国主义道路 德国 1871年以三次王朝战争的形式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也带有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两次工业革命一次性完成,经济迅速发展;发动或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失败 军国主义和封建残余成为发动世界大战的根源;武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做法注定失败日本 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德国学习;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发动侵华战争,最后失败 军国主义和封建残余成为发动世界大战的根源;武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做法注定失败第五节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 美国 1783年赢得独立和1787年宪法颁布;西进运动;1861-1865年内战北方工业资本主义胜利;国家和市场的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和市场的巧妙结合(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二战胜利奠定了其国际上的领导地位 托拉斯帝国主义;美国式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