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某班同学正在筹备以“运河”为主题的课堂展示活动,以下内容中与C地运河相匹配的是()①是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是埃及的经济生命线,历史上曾被英国控制③推动环球交通网络初步形成④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2.有学者这样评论:“国际运河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而国内运河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它们促进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下城市的发展获益于运河的修建的是()A.纽约 B.郑州 C.福克斯通 D.亚历山大3.作为在我国交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的城市,天津见证了()①中国近代航运业的起步②国人自建铁路的开通③近代中国公众邮政事业的开始④我国步入高铁时代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以下是关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建设成就。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②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③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④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5.因“一县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为此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该医学人物及其著作是()A.吴有性《温疫论》 B.李时珍《本草纲目》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孙思邈《千金方》6.东晋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里曾经记录天花的发病过程“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决随生”,同时给出药方“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棉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上述记载()A.实证了人痘接种法起源于中国 B.明确了青蒿对天花的治疗作用C.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原则 D.体现了对治疗天花的积极探索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习以为常的个人卫生习惯。这可用以说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A.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发展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缩小了城乡间发展水平差异 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8.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发展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是()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0.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本土化B.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相生相胜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C.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D.唐朝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11.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琮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头部造型别致的装饰纹样-“饕餮纹”,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该设计()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B.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成就C.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12.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对下列建筑的评价正确的是()A.欧洲近代“中国热”的见证 B.典型的西欧中古时期的教堂风格C.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 D.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3.《礼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晋书《抱朴子内篇》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据材料可知,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医理论兼收并蓄了()A孔孟学说B.佛道思想C.儒、佛、道学说D.儒、法、道思想14.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不能说明该论断的是()A.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C.宋明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D.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15.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A.统治阶级的排斥 B.东西方文化的差异C.资产阶级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D.经济基础的不同世界各个地域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以下文化表现与如图标注的文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A.①崇拜自然神,知道“零”的概念,创制出20进制B.②修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古罗马的儒略历吸收了此处历法C.③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几何学发展为独立学科D.④史诗《吉尔伽美什》和《摩诃婆罗多》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7.下图为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伊本·西那诞辰10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背面。伊本·西那的主要贡献是()A.把代数发展为独立学科 B.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C.收集西亚等地民间传说 D.其作品用作欧洲医学标准教科书18.伊拉克学者拉米亚,阿勒盖拉尼曾提及:对我们伊拉克人来说,我们的文物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一部分,文明发生在我们的国家,我们都是它的后代。来自苏美尔时代、保存至今的许多文物都让我们找到认同感,古代史是凝聚现代伊拉克的力量。下列文物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印章文字 B.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C.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件D.那尔迈调色板19.读如图。下列项中,对①、②、③、④区域的文明,表述不正确的是()A.①区域统治者通过修建神庙来表达对神的敬畏B.②区域拥有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图书馆C.③区域的天文学家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D.④区域哲学家力图用理性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20.有一种文学形式,以骑士精神、荣誉观和冒险故事为主题,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属于这种文学形式代表作的是()A.《天方夜谭》 B.《神学大全》 C.《罗兰之歌》 D.《列那狐的故事》21.马克思这样评价古代欧洲的一部史诗:“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这部史诗是()A.《荷马史诗》 B.《罗兰之歌》 C.《吉尔伽美什》 D.《伊戈尔远征记》22.“辉煌属于古希腊,伟大属于古罗马”。古罗马文明是西方古典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从而也被视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如表所列古代罗马文明成就,符合实际的是()① 文史成 就 《伊戈尔远征记》是古罗马最杰出的文学作品② 建筑遗产 大竞技场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③ 天文历法 吸收古埃及历法成就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公历④ 公共设施 重视城镇管道建设,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A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3.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留下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古代朝鲜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下关于古代朝鲜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②《高丽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③7世纪朝鲜人民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④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谚文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约BC480年-BC425年)还同时享有“旅行家之父”的美誉。他遍访希腊半岛,并长期在雅典居住。“他还到过北非、西亚和黑海沿岸、地中海周边地区,到过东方的腓尼基、叙利亚、巴比伦,并深入波斯帝国的腹地。在北方,希罗多德到过黑海沿岸的西徐亚,之后又访问过色雷斯、马其顿等地,还到过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在漫长的旅途中,他每到一处都仔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下列他的长途旅行中,最不可能经历的是()A.聆听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演讲 B.阅读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C.在埃及见到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D.研究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25.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印度社会进入“吠陀时代”,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是()A.国家形成 B.种姓制度 C.婆罗门教 D.印度教26.有学者认为:“日本人的创世神话中有个太阳女神,即天照大神,她在创造万事万物之前就创造了日本列岛及其民族。之所以会这样追溯自己民族的源流,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人希望自己能有些本土的东西来抵消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强烈影响。”该学者意在强调()A.神道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 B.日本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C.日本注重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D.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27.有学者认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下列选项中,属于“安第斯高地”印第安人的成就有()①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②建造数千千米驿道和宏大太阳庙③发明包括“0”在内十个数字符号④王宫门上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三、非选择题(28题16分,29题15分,共31分)28.16-18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优游于士大夫群中”的方式与目的,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成果。(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文化传入欧洲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9.贸易、战争、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并且融合当地风俗,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欧亚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唐朝时期疆域辽阔,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都在其范围之内。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过往商旅和使者的安全,唐朝在丝路沿线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和军事建置。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各民族联系在一起。唐朝以恢宏的气度向世界展开胸怀,荟萃各种文明,促进自身文化繁盛。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摘编自马东平《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开辟的友好交往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00年希腊文明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并说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推动古希腊“走出蒙昧时代”时所作的贡献。(2)参考材料一二,自选一个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流”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固定选材料一的角度)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双语学校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D 2.A 3.C 4.C 5.A 6.D 7.B 8.A 9.D 10.C 11.C 12.A 13.C 14.A 15.D 16.B 17.D 18.C 19.C 20.C 21.D 22.B 23.C 24.B 25.D 26.D 27.C 28.(1)方式:改中国姓名;穿儒士长衫;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目的:传播天主教。 成果:《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绍到中国;传教士利用西方测绘技术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如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西医传入中国,例如在澳门开办白马行医院;汤若望帮助清政府修订了《大清时宪历》。 (2)原因:欧洲社会转型的思想需要;西方传教士的传播;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儒学本身蕴含的民本观念为西方进步人士所接受)。 影响: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武器,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29.(1)阶段:古典时代。地位: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贡献: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柏拉图创建的 “学园” 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2)示例:论点:人口迁徙中的文化共生。 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伴随着族群的流动与文化的交融。从公元前 2 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 2000 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印欧人南迁至伊朗高原后,形成波斯人。波斯通过对外扩张征服了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结论:人口迁徙不仅是征服,更是文化共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