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Ⅱ卷——2025届高考语文4月模拟预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高考Ⅱ卷——2025届高考语文4月模拟预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高考Ⅱ卷——2025届高考语文4月模拟预测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进入21世纪以后,脑机接口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术。其作用过程包括记录装置采集颅内或脑外的大脑神经活动,对神经活动进行解码,解析出神经活动中蕴含的主观意图,输出相应的指令,操控外部装置实现与人类主观意愿一致的行为,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反馈信号等环节。换言之,脑机接口主要包括大脑、外部设备、信息通道三个组成部分,旨在实现测定神经活动、解读大脑意图、由设备实现意图、反馈实现结果的效应。
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思考脑机接口技术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毋庸赘言,脑机接口研究引发的伦理担忧是由脑机接口技术特点所决定的。脑机接口具有干预性、交互性与自动性等技术特点,以致脑机接口研究很难避免来自伦理方面的诘难。
脑机接口重在将解析出的大脑意图信息传输给外部设备,以实现大脑对设备的控制。这意味着需要先采集大脑电信号或磁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后再将其翻译为机器的控制信号,进而传输给外部设备。问题是,大脑神经活动能否仅通过电信号、磁信号进行测定?如何基于有限的信号解码大脑内复杂的神经活动?如何从不同的神经活动信号中排除干扰,解析出用户的主观意图?怎样才能把用户的模糊意图翻译为控制设备的清晰指令?以上问题亟待研究人员解决。
正是由于测定和控制大脑神经活动的干预性,脑机接口极易引发一些安全问题,并由此导致诸多伦理争议。尤其是侵入式脑机接口和介入式脑机接口,因在研究过程中需将异物导入颅内,故很容易引发短期、长期安全风险。即使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遇到的安全问题相对较少,也并不意味着非侵入的测定过程不会对大脑造成任何伤害。即便研究人员解决了采集信号的安全问题,但在解码与解析电信号、磁信号等多种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隐私数据,也有可能引发潜在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或隐私问题。
脑机接口需要向大脑及时反馈外部设备实现用户主观意图的结果,这一反馈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直接向大脑输入电信号来实现。在将电信号输入大脑的过程中,信号传输的安全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比起电脑被黑客入侵,大脑被黑客入侵,进而控制用户本人,其后果更为严重。很明显,当脑机接口成为用户大脑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的中介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保障用户意识安全的问题。
某些脑机接口具备一定的自动行为能力,并非时刻都得在用户主观意图的控制下才能运行。一些脑机接口可以采用较为复杂的模式识别手段和控制手段,通过收集大脑的自发活动信息自动运行。其潜在的用户群体多为患有中风、癫痫之类大脑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此时,脑机接口将不再只是连接“主观意图”和“外部设备”的中介,它还扮演了与患者共同决策的“电子大脑”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能要求患者在使用脑机接口前就具有可清晰表达个体意愿的“意识”,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恐怕也不能只基于“主观意图”。这就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技术要求。
在传统的生命医学伦理原则中,“不伤害原则”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即在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不会受到伤害。脑机接口的应用对患者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植入电极的行为本身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脑机接口使用者有可能会因所佩戴的假肢设备失灵而对他人产生攻击行为,即使设备本身没有失灵,脑机接口也可能会将脑中的冲动行为直接转化为物理行为,把“我简直想打人”实施为“我打人”。
在传统的生命医学伦理原则中,尊重自主原则被认为是首要原则,即必须保证患者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在使用脑机接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普遍会产生心理层面的改变,这对如何保障患者自主权提出了伦理挑战。首先是知情同意问题,即便是能够自主表达自身意愿的患者,也有可能受脑机接口技术特点的制约,难以做到完全知情。其次是自我身份问题:一方面,脑机接口的使用者需要通过脑机接口克服自身希望解决的困难,例如治疗疾病等,这可能会带来身份的认同和转变问题;另一方面,患者可能又不希望自己的身份因脑机接口而产生彻底的变化,甚至成为脑机接口操纵下的个体。
脑机接口因其技术特点,除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物理和心理层面的伦理挑战之外,还有可能会带来不少社会层面的伦理挑战,如解读大脑涉及的隐私问题、脑机接口使用者的污名化问题、发生事故时的责任归属问题等。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其潜在的负面社会影响,有效应对隐私保护、污名化、责任归属等多重挑战,已成为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难题。
(摘编自周程《脑机接口领域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脑机接口通常会按照“信号采集—发出指令—操控装置实现意图—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反馈信号”的步骤进行工作。
B.脑机接口分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类,侵入式脑机接口对患者大脑造成的伤害更大,非侵入式的安全问题则相对较少。
C.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通道,必须在使用者的控制下才能运行,这对使用者的表达能力有一定要求。
D.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患有大脑功能障碍疾病的人治疗疾病,但同时可能会让其难以接受自己使用者的身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脑机接口存在干预性、交互性、自动性的技术特点,其研究便难以避免会引发伦理担忧,并遭到伦理方面的诘难。
B.脑机接口技术要基于有限的信号解码大脑内复杂的神经活动,从而解析出用户的真实意图,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C.脑机接口在信息安全、意识安全方面存在风险,可能会泄露用户的隐私数据,甚至控制人的思维、精神和神经活动。
D.传统生命医学中的“不伤害原则”要求在医疗过程中不仅不能伤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要确保患者不对他人造成伤害,
3.下列对原文论证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介绍相关概念和工作原理,为下文阐述提供知识背景。
B.文章从第二段开始阐述脑机接口领域的伦理挑战,第二段是后面段落的总领段。
C.文章第三至六段从三个方面对脑机接口技术层面存在的伦理挑战进行了分析。
D.文章第七至九段从物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脑机接口带来的伦理挑战。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连用四个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脑机接口”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成为热门话题,如果就“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向政府建言征集平台提交建议,你会说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虫子,爬吧
周涛
①你说虫子算个什么东西?虫子有什么了不起?有谁能把虫子放在眼里?
可是,虫子在爬着,它在蠕动着,蹦跳着,缓缓飞行或快速移动着……虫子就是这样,它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欢迎它,它就出现了。它甚至连看也不看你一眼,自顾自地向着某个方向游移,也不知到底有没有什么正当、合理的目的。
虫子爬得很庄严,很有一点绅士风度,它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渺小、最可怜、最让人轻视的生物,看样子它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它们缺乏起码的、应有的自我批判意识,它们自我感觉良好)。
特别是它们竟然丝毫未感觉到另一种伟大的存在正从1.8米的高空威严地俯瞰着它们,这是好奇的关怀,也是可怕的威胁,它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而且连看也没看一眼。自顾自,它们爬着。
有什么好爬的?傻家伙!
两座隆起的丘陵之上,是两根巨大的通天柱,柱上是写字楼;写字楼之上,是个似圆非圆的储水罐,罐上有一对黑白相间的圆球在转动,投射下两束含义不明的光(这两束光的名称叫“眼光”,虫子当然不会晓得)。
虫子没有理会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它依然在爬,而且似乎比较匆忙,反正它不是去幽会就是去觅食,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好忙——这和我们人类大致没什么两样。也许在它心目中,俯察万类的巨物并不是什么生命,而只是一种风景,一座山峰之类的陪衬而已。此刻在世界上唯有它在活动。它并不觉得自己小,它正在地球上爬,正用它的爪子和腹部紧紧拥抱着地球,地球在转动,它在爬行,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渺小呢?
各种虫子爬动的时候,那是姿态万方、各显其能的,看起来令人神往,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使人入迷。②总的来看,虫子爬行的各种姿态比人丰富多彩多了。
蚂蚁显得有点儿匆忙,但也经常有左顾右盼、犹疑彷徨的时候。它是一个坚定的种类,但勤劳坚定如蚁,也难免有“遇歧路而坐叹”,有团团旋转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刻。所以,看看蚂蚁对我们人类是有启示意义的,因而也就懂了为什么自古就有“走路怕跺死蚂蚁”的人物。
金龟子会飞也会爬,它像一枚自己在地面上移动的小花伞。③花伞上有黑斑点,底色深红,这种伞的工艺水平很高,印制雅致,一般在苏杭一带出产。它爬得沉稳,似乎因为它会飞,所以爬得不慌不忙,有闲适派的风格,也难免有一丝炫耀的味道。当然,它是美的,像一枚精致漂亮的图钉。
“图钉”在爬,旁若无人。它的小花伞对它来说是太大了,遮住了全身,只露出碎了的小米粒那般大小的脑袋,还有几根细脚爪。这就使它显得有些“鼠目寸光”了,它看不了多远,只能看到眼前的尺寸之地。可是它仿佛一边爬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看那么远有什么意思?我很美丽是吧——这就足够了。”
高耸于金龟子上空的俯察万类的那两道“眼光”,此时也不得不承认金龟子的自言自语是对的。尺寸有所长,万丈有所短,小小生物,何必强求都练就鹰的锐目呢?因为金龟子美丽,巨物的脚移开了,没有朝它背上踩下去,“眼光”想,让这枚精致的图钉移动吧,它多可爱。
实际上,在这人造的小花园不算太大的地面上,各式各样的小昆虫也不算少,也许它们把这误认为“自然”了。
灰色的小蚂蚱爬得慢,跳得快,它显得营养不良。零星的灰蚂蚱不时从草丛里弹射出来,划出一个漂亮的弧度,固然是有一些“绝唱”或“最后的华尔兹”的意味了。它们已远不如其祖先那样强健雄劲、遮天蔽日了。
跳吧,蚂蚱。可怜的、孱弱的蹦跳族的后裔,如今好比孤零寡群……
那么扯着一根线从树枝上突然出现在人脸前的“吊死鬼”呢?它让人讨厌,复又令人哑然生笑。谁教给它这一套鬼把戏的?这个家伙怪模怪样的动作和表情,的确有一种滑稽可笑的样子,它是虫子里的小丑、恶作剧者,也是胆敢向庞然大物的人类挑衅的不自量力之徒。
但它是虫子,你能对它怎么样?捏死它,让人恶心;何况它滑稽,还是绕开些走吧——“吊死鬼”胜利了。
虫子们顽强地在这个世界上爬着,从不气馁,从不灰心;与人共处,与人相争。它们短暂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何况它们大部分是丑陋的、蠕动的,是于人无益、让人恶心的,如能灭绝之,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似乎也并不见得少了什么;特别是苍蝇、蚊子、蟑螂之类,灭绝之,世界会显得清爽许多。
可是,请问谁又能灭绝了它们呢?
造物主既然造了它,就有它生存的理由,也有它爬动的位置和空间。可是,为什么庞大的、凶猛的、美丽的生物反而纷纷消失灭绝呢?
④答曰:因为大。
这时,“眼光”忽然从对虫子的怜悯转而生发出对自身的怜悯。是啊,人类不也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吗?人类之上,那双俯察芸芸众生的眼光又是谁的呢?在那双眼光里,人不是同样像一些蠕动的、爬行的、蹦跳的虫吗?无穷层次的生物组成的链环环相套,一环扣一环,一物克一物,最后,最弱小的反而成了最强大的。恐龙只是体型大的虫子,老虎古人也称之为“大虫”,如此,把这些渺小的虫子们放大再放大,说不定,你就又会看到再现的恐龙了。
“缩龙成寸”,斯言信矣。
“眼光”这时也不再自觉为俯察万类的、主宰万物的超生物者了,它降低下来,开始以平等的心去认识、观察它们,甚至想知道它们在想什么……
虫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样可以遨游。
“虫子,爬吧。”他低下身来温柔地这样轻轻说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说虫子并不在意人的注视,庄严而颇具绅士风度地爬动,自我感觉良好,语言风趣,将读者引入虫子的世界。
B.蚂蚁匆忙,金龟子稳重,灰蚂蚱缓慢,各种虫子爬动的不同特点表现出虫子世界的多样性,这也是作者入迷的原因。
C.“吊死鬼”突然出现,动作滑稽,虽然它令人生厌,但人们又对它无可奈何,由此引发了作者对虫子生存意义的思考。
D.作者对不同虫子持有不同的情感态度,认为蚂蚁能给人启示,金龟子局限于方寸之地,缺乏自我批判,灰蚂蚱则令人惋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连用三个独立的问句,一开篇就表现出人对渺小的虫子的高度鄙视。
B.句子②照应开头的“蠕动”“蹦跳”等动作,又引出了后文对虫子爬行的介绍。
C.句子③运用拟物,将金龟子说成花伞,写其甲壳“印制雅致”,语言富有趣味。
D.句子④单独成段,既回答了上文中的问题,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意味深长。
8.文章反复说虫子“自顾自”爬着,有什么作用?(4分)
9.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上,小刚打算以“视角之变与生命之思”为切入点解读本文创作的独特视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淮阴侯韩信称病,不从击陈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宫。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上还洛阳,闻淮阴侯之死,问吕后曰:“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彻计。”上曰:“是齐辩士蒯彻也。”乃诏齐捕蒯彻。蒯彻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上怒曰:“烹之!”彻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何冤?”对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上曰:“置之。”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汉王甫破项羽,还至定陶,即驰夺韩信军,天下自此宁矣。大敌已平,信且拥强兵也何为?故无所挟以为名而抗不听命,既夺之后,弗能怨也。如姑缓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夺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敛天地之杀机,而持征伐之权于一王,乃以顺天休命。
且信始不从蒯彻之言与汉为难者,项未亡也。参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彻狂惑之计耳。昔者韩尝以此持天下之纵横,然吞于秦而不救,其覆轨矣。信知其不可而拒彻,计之深也。项王灭,汉王倦归于关中,信起而乘之,乃可以得志。彻之说,信岂须臾忘哉?卞庄子小死大毙一举而两得之术,俟时而发,发不旋踵矣。其曰“不忍背汉”者,姑以谢彻耳。削王而侯,国小而无兵尚欲因陈豨以发难拥三齐之劲旅尚谁忌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国小A而无兵B尚欲因陈豨C以发难D拥三齐之E劲旅F尚G谁忌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人,战国至汉初,主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
B.强,勉强,与《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的“强”意思相同。
C.若,代词,你,与《鸿门宴》“若入前为寿”的“若”字用法不同。
D.发,行动,与《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发”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与陈豨伪造诏令要赦免官府中的有罪之人和奴隶,让他们去偷袭吕后、太子,但还未开始行动就被告发了。
B.蒯彻借跖的狗对尧吠叫,是因为狗本就对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表明自己是韩信的属下,所以才为韩信谋划。
C.司马光认为韩信是刘邦夺得天下的功臣,所获封赏却比不上和刘邦曾有邻里之情的卢绾,这是刘邦亏待了韩信。
D.王夫之认为天下已经安定,韩信没有理由再手握重兵,刘邦剥夺韩信的兵权是顺应天命,有助于稳固宗庙社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2)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
14.对于韩信“不从蒯彻之言”,司马光和王夫之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玉梅令
姜夔
石湖①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鬲河有圃曰范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便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山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序言写石湖要求词人用“玉梅令”进行填词,词人以梅花不畏严寒象征石湖而戏作此词。
B.上阕前三句交代梅花开放的环境:点明虽是春季,却疏雪片片,春寒料峭,一片冷寂。
C.上阕后四句从内在之情、外在之姿、悠远之味等角度描写梅花,言简而意远。
D.下阕词人邀请石湖前来赏梅、饮酒、作诗,并借梅花祝愿朋友健康长寿,情谊深厚。
16.“便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有哪些表达的妙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华穿梭于故宫曲折的连廊,仰望翘起的飞檐,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的画面中。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茅舍的环境,为“客至”做了铺垫。
(3)古代文人常以草木来观照天地,并借其四时荣枯抒发人生之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肥胖主要分为两大类:继发性肥胖和原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通常由其他健康问题导致,如下丘脑、甲状腺疾病等;而原发性肥胖则更多是A________,如饮食过量、缺乏运动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肥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能量的失衡——摄入的能量远超过消耗的能量。
面对众多的减重方法和产品,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科学选择。减重的基础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一些医学减重方法,如极低热卡饮食、生酮饮食、现时饮食以及特定的饮食方案。B________,民间的辟谷等极端方法并不科学,应予以避免。
科学减重,因人而异。①在选择减重方法时,②我们应保持理性,③切忌不盲目跟风。④通过调整生活方式,⑤结合适当的医学方法,⑥我们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示下,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减重之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3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_________________,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成宜,皆可悦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我们登岳阳楼那天下雨,游人不多。洞庭湖里的浪不大,没有起白花。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波”和“涌”有这样的区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可以增加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一点新的理解。
20.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登临吴蜀横分地 B.滕王高阁临江渚
C.独上危楼凭曲阑 D.岛烟湖雾看春生
21.文中第2段引用古代诗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22.文中第3段两处画框的部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析两处引号在语段中的作用。(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尼采说,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步骤概括不全,阅读第1段可知,采集大脑神经活动之后,需要对神经活动进行解码,解读大脑意图,这是十分重要的步骤,不可忽略。B项,对脑机接口的分类不全面,第4段中说“尤其是侵入式脑机接口和介入式脑机接口……即使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遇到的安全问题相对较少”,可见脑机接口至少包括侵入式、介入式、非侵入式三种。C项,“必须在使用者的控制下才能运行”错误,第6段说的是“某些脑机接口具备一定的自动行为能力,并非时刻都得在用户主观意图的控制下才能运行”。
2.答案:D
解析:
3.答案:B
解析:“第二段是后面段落的总领段”错误,阅读全文,并结合第2段中“脑机接口具有干预性、交互性与自动性等技术特点……诸难”可知,第2段领起的是第3至6段,第3、4段对应干预性,第5段对应交互性,第6段对应自动性。
4.答案:①连用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具体说明了测定和控制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多;②四个问句依循脑机接口的作用过程层层推进,逐步揭示各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困境,使论述更具思辨深度。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连用问句的表达效果: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突出问题的重要性,强化语气和情感,增强说服力;打破单调的叙述方式,提升互动性;引导读者按照特定的逻辑顺序思考问题,使论证更加清晰、有条理。结合横线前的“脑机接口重在将解析出的大脑意图信息传输给外部设备……进而传输给外部设备”和横线后的“以上问题亟待研究人员解决”,可知四个问句具体说明了测定和控制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强调了问题之多,由此可得出答案①。这些问题是脑机接口在各作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困境,四个连用的问句将这些问题抽丝剥茧,使之更加清晰明了,由此可得出答案②。
5.答案:①严格规范、监管脑机接口的应用,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安全、隐私数据安全、意识安全、知情权等。②普及脑机接口知识,提升社会认知,为脑机接口使用者去污名化。③完善脑机接口责任归属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事故发生时能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解析:第一步:解读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就“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提建议,且要求“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那么就要找到文中谈及的“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注意建议对象为政府相关部门,不能想当然地泛泛而谈。
第二步:梳理伦理问题
对伦理问题的具体分析集中在第4—9段,主要问题有:①侵入式、介入式脑机接口要将异物导入颅内,容易引发安全风险;②可能会出现隐私数据泄露的情况;③电信号输入大脑时,用户意识安全可能会受到侵犯;④特定用户的意愿判定问题;⑤脑机接口的应用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伤害;⑥脑机接口失灵或误读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⑦用户难以做到完全知情;⑧脑机接口会使患者的自我身份认知发生改变;⑨脑机接口应用后可能会存在用户污名化问题;⑩发生事故时可能会存在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
第三步:归类伦理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分析以上问题,可以发现:问题①⑤属于脑机接口的应用方式问题,提建议时可从保护使用者身体健康切入;问题②③④⑦属于脑机接口应用管理问题,提建议时可从规范、监管技术应用切入;问题⑥⑩属于脑机接口的责任归属问题,提建议时可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入;问题⑧属于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建议时可从关注心理健康切入;问题⑨属于脑机接口的社会认知问题,提建议时可从提升社会认知切入。对以上内容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D
解析:
7.答案:C
解析:“运用拟物”错误,此处应该是运用比喻手法,根据前文中的“金龟子会飞也会爬,它像一枚自己在地面上移动的小花伞”,可知此处是将金龟子的造型比作花伞,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写,或直接将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文本明确了本体和喻体。
8.答案:①展现了虫子对外界眼光的无视,强调了虫子的专注、自我。②引出看者对虫子此行为的不满与疑惑,继而引发对生命意识的思考。
解析:第一步:根据题干定位原文
首先要找到原文反复说“自顾自”爬者的内容。第一处为第2段中的“它甚至连看也不看你一眼,自顾自地向着某个方向游移,也不知到底有没有什么正当、合理的目的”,第二处为第4段中的“它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而且连看也没看一眼。自顾自,它们爬着”。
第二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两处“自顾自”说的都是虫子看也不看人一眼,它们无视人类的目光,自在爬行,强调了虫子的专注、自我。结合第5段中的“有什么好爬的?傻家伙!”,可知第一处强调虫子“自顾自”爬着会引起看者的不满与疑惑,后文第7段又说“虫子没有理会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它依然在爬,而且似乎比较匆忙,反正它不是去幽会就是去觅食,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好忙——这和我们人类大致没什么两样……地球在转动,它在爬行,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渺小呢?”,可知作者由虫子自顾自爬着想到了人的生存,而这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意识的思考。
9.答案:①以人观虫,人类视虫子爬行为徒劳的生命消耗,乃至轻视一切弱小生命存在的意义,暴露了人类的傲慢与偏见。②以虫观人,虫子以自我为中心放眼世界,获得了主体地位,从而肯定了自身爬行的意义,明确了自身生命存在的合理性。③以造物主观人与虫,人类由自己观虫联想到造物主观人,意识到在造物主眼里人与虫一样渺小,应以平等、谦卑、理解的姿态看待一切生命。
解析:解答此题需注意关键词“视角之变与生命之思”,这提示考生要找到文章叙述的视角,然后分析其中体现的生命哲思。最后根据以下对文本的梳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BDF
解析:
11.答案:C
解析:A项正确。B项正确,《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的“强”意思也是勉强,二者意思相同。C项错误,《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若”也是代词,你,二者用法相同。D项正确,《琵琶行》中“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发”意思是出发,二者意思不同。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1)秦国失去政权,天下人共同争夺它,才能出众、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它。
(2)假使天下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事,韩信就有了可以倚仗的理由,他的兵权就不能被剥夺了。
14.答案:①司马光认为,韩信拒绝蒯彻的谋反提议,说明他没有反叛之心。②王夫之认为,韩信拒绝蒯彻的谋反提议,是因为韩信认为项王未灭、时机不成熟,并非不想谋反,只是在等待时机。
解析:
定位分析 关键词句 结论
司马光的评价,在材料一最后一段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认为韩信拒绝蒯彻的建议,表明他没有反叛之心
王夫之的评价,在材料二最后一段 且信始不从蒯彻之言与汉为难者,项未亡也……信知其不可而拒彻,计之深也……俟时而发,发不旋踵矣 认为韩信拒绝蒯彻的建议,是因为他认为蒯彻的计策在当时尚不可行,但他也不曾忘记蒯彻的建议,只是在等待时机
[参考译文]
材料一:淮阴侯韩信推托有病,没有追随汉高祖攻打陈豨,还暗中派人去陈豨住处,与陈豨共同谋划。韩信谋划与家臣在晚上伪造诏令赦免官府的有罪之人和奴隶,想发动这些人去偷袭吕后、太子;安排完毕后,等待陈豨的消息。韩信的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准备杀掉他。门客的弟弟上书(举报)事变之事,向吕后告发韩信想要反叛的情况。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担心他可能不来;便与相国萧何谋划,让人假装从汉高祖处来,说陈豨已经被擒,处死了,列侯及群臣都(到宫中)祝贺。萧何又欺骗韩信说:“你虽然病了,也应当勉强来道贺。”韩信来到宫中,吕后便派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斩首。韩信将要被斩首前,说:“我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被小人、妇人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于是诛灭韩信三族。
汉高祖回到洛阳后,听说韩信被杀了,问吕后:“韩信临死有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后悔没有采用蒯彻的计策。”汉高祖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蒯彻吧。”于是诏令齐国抓捕蒯彻。蒯彻被抓来,汉高祖问:“是你教唆韩信谋反的吗?”蒯彻回答说:“是的。”汉高祖发怒道:“煮了他!”蒯彻说:“哎呀!煮我实在冤枉!”汉高祖问:“有何冤枉?”蒯彻回答说:“秦国失去政权,天下人共同争夺它,才能出众、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它。跖的狗对尧吠叫;不是尧不仁,而是狗本来就对不是它主人的人吠叫。在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何况天下磨利武器、手执利刃想做陛下所做事业的人很多,只是力量达不到罢了,难道可以全都煮了吗?”汉高祖说:“放了他吧。”
臣司马光认为:世人有的认为韩信首先(为汉高祖)谋划建业大计,与汉高祖在汉中起事,平定三秦,汉朝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大概都是韩信的功劳。再看他拒绝蒯彻的建议,在陈地迎接汉高祖,哪里有反叛的心呢!卢绾凭借汉高祖昔日乡里的交情,尚且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凭借列侯的身份定期参加朝会;难道不是汉高祖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
材料二:汉王刘邦刚刚击败项羽,返回到定陶,就快速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天下从此安宁无事。大敌已被消灭,韩信手握重兵还有什么用呢?所以他没有可以倚仗的理由来违抗命令,(而且)在被剥夺兵权之后,不能有所怨恨。假如刘邦的行动暂有迟缓,假使天下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事,韩信就有了可以倚仗的理由,他的兵权就不能被剥夺了。剥夺得迅速而且平和,以稳固宗庙社稷,以收敛天下的杀机,从而使征伐大权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这样就可以顺从美善的天命。
并且韩信最初不听从蒯彻的建议反叛刘邦,是因为项羽还没有灭亡。要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三方分立对峙,只是蒯彻的疯癞计策罢了。以前韩国曾用这种策略操纵天下的合纵连横之势,却被秦国吞并而得不到救援,施行此计是在重蹈韩国的覆辙。韩信深知计策不可行而拒绝了蒯彻,这是他深谋远虑。项羽败灭以后,汉王刘邦疲惫不堪地回到关中,韩信乘机起兵,就可以成功。蒯彻的言论,韩信怎么会忘记片刻?他采取的是卞庄子小死大伤、一举两得的策略,等待时机行动,一旦行动就快捷迅速。韩信所说的“不忍心背叛汉王”,只是暂且来拒绝蒯彻罢了。韩信被削去齐王和楚王的封号贬为淮阴侯,封地小而且没有军队,尚且想要乘陈豨之乱来发动叛乱,(如果)拥有三齐地区的精锐军队,还会忌惮谁呢?
15.答案:A
解析:A.“词人以梅花不畏严寒象征石湖而戏作此词”错误。梅花不畏严寒,而根据“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可知,石湖与梅花正好相反畏惧严寒。作者作“玉梅令”是对石湖“畏惧严寒”的戏谑之作。
故选A。
16.答案:①想象奇特。“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运用了想象,把春天当作可以揉制的材料,把雪花当作可以裁剪的素材,创造出新奇独特的意境。(也可答“运用比拟的手法,‘揉春为酒’将‘春’拟为具体的物体,能揉搓出液体并酿制美酒,化抽象为形象;‘剪雪作新诗’将‘雪’拟作可剪之物,化平凡为神奇,联想生动活泼”)
②借景抒情。词人借“春”“雪”“花”等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和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闲适愉悦的心境。(也可答“将‘酒’‘雪’‘花’等意象搭配在一起,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和石湖的高雅情趣”)
③细节描写。“拚一日、绕花千转”通过“绕花千转”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词人愿意花费一整天时间在梅花间徘徊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对梅花的痴迷与留恋,使词人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也可答“‘绕花千转’,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梅花的魅力之大、姿容之美”)
17.答案:(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解析:(1)缦;(2)鸥。
18.答案:[示例]A:由生活行为因素所致;B:但需要注意的是
解析:A处,前文提到继发性肥胖由其他健康问题导致,后面说原发性肥胖的原因,根据“饮食过量、缺乏运动”可知,应填“由生活行为因素所致”之类的语句。B处,前文讲的是一些科学减重的方法,而后文提到了民间极端方法不科学,可见此处需要填一个表转折的过渡性语句,可填“但需要注意的是”之类的语句。
19.答案:[示例]③句,修改为:切忌盲目跟风(或“不盲目跟风”)。⑥句,修改为:我们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
解析:③句,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双重否定表肯定,“切忌”与“不”均表达否定之意,连用则意味着肯定“盲目跟风”,应删掉“不”或“切忌”,使语句通顺,逻辑正确。⑥句,搭配不当,“指示”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此处是与医生的关系,应将“指示”改为“指导”。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语境 A B C D
横线前面有“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这说明后面的介绍与地势有关;横线后面有“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这说明了楼阁与长江的位置关系 “登临吴蜀横分地”没有体现楼阁与长江的位置关系,与后文描述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紧密联系不相关,不符合语境 “滕王高阁临江渚”写出了滕王阁临江的位置特点,与后文描述岳阳庭楼与洞湖的关系相呼应,以滕王阁临江来类比引出岳阳楼临湖,且从位置关系上能自然过渡,符合语境 “独上危楼凭曲阑”没有突出楼阁与周边环境尤其是与水的关系,无法与后文内容衔接 D“岛烟湖雾看春生”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联系不紧密,不能引出后文关于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描述,不符合语境
正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21.答案:[示例]①通过引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验证和强化岳阳楼与洞庭湖在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效果,进一步展现了岳阳楼与洞庭湖共同构成的壮阔景象。②引用诗句,使得文字更具诗意,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和生动地感受到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解析:首先,找到原文中引用的部分,即第2段的末尾处。其次,从增强画面感和感染力角度分析其作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诗原本就展现了岳阳楼与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文中引用它,是利用诗句的权威性和感染力,强化读者对岳阳楼和洞庭湖壮观景象的感受。最后,从文学性角度看,引用诗句能给文章增添文化底蕴和诗意氛围,使读者在阅读时更易产生联想和收获美感,提升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22.答案:[示例]①“涌”的引号标示特定称谓,是本地人对于洞庭湖水不同状态的特定叫法,使文段更具真实性;②“洞庭波涌连天雪”的引号标示直接引用,增添了文化内涵,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诗句和实际景象关系的思考。
解析:对于“涌”的引号,根据原文“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可知,“涌”是本地人赋予洞庭湖水一种特定状态的名称,使用引号是为了表明这是一个特定称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地域特色,让读者了解到当地对洞庭湖湖水状态的独特叫法,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引号,这是直接引用古人的诗句,一方面显示了对原作者的尊重,另一方面,在文中引用古诗,能借助诗句丰富文化内涵,将读者的思维从现实景象延伸到文化层面,引发读者对诗句与实际景象关系的思考,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23.答案:
于追求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湖南永州一中 蒋一峰
尼采曾言:“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追求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茫茫人生路上前行的方向,引导我们在不断探索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追求,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本能渴望,是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追求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足迹。屈原心怀关政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虽历经磨难却矢志不渝,不仅成就了其伟大的人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这一史学巨著,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追求跨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先辈们的追求,并非都能收获圆满的结果,但他们在追求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毅力和信念,却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砥砺前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因无所追求而陷入迷茫与空虚。他们如同失去航向的船只,在生活的海洋中随波逐流,将大好的时光消磨在无意义的琐事之中。究其原因,或许是对生活的挫折与困难心生畏惧,或许是被眼前的安逸与享乐所迷惑,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与勇气。这种无所追求的状态,不仅会使个人的生命失去色彩,也难以在社会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尼采所说的“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呢?这里的“虚无”并非指毫无价值或意义的东西,而是在强调追求本身的重要性,即使我们暂时无法确定所追求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或者其意义是否明确,但只要有追求的行动,便意味着我们在积极地与世界互动,在探索未知中拓展生命的边界。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学习、成长、积累经验,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原本看似虚无的目标背后所隐藏的深刻价值,又或许会在追求的道路上调整方向,找到真正契合自己内心的理想归宿。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更应秉持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我们身处于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可以追求学业的精进,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储备知识力量;可以追求艺术的创新,用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人类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追求公益的奉献,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内心的满足与成长。当然,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遭遇各种困难与挫折,会面临失败与迷茫,但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停止追求的理由。我们要学会在挫折中汲取教训,在迷茫中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
追求是生命的火焰,它燃烧着我们的激情,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勇敢地踏上追求之旅,在不断探索与奋斗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找寻生命那深邃而又丰富的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尼采的这句话强调了追求这一行为本身的重要性,哪怕所追求的可能是看似“虚无”的东西,也好过没有任何追求地虚度光阴。人永远是有所指向的,永远由内向外指向着某种目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无论我们指向什么,我们都随之进入了意义的领域。这个世界没有意义,但指向世界的指向有意义,虚无无所指,但指向虚无本身是一种目的,即追求虚无也是一种追求。而“无所追求”代表着一种消极的、停滞的生命状态。人若没有追求,就如同失去航向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生活变得机械而乏味。这样的生命缺乏激情与活力,难以创造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材料强调追求本身能够让生命鲜活起来,无论追求的结果如何,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挑战自我、学习成长、体验丰富的情感,从而使生命不再空洞,而是充满了故事与感悟。例如那些执着于艺术创作的画家,即使一生贫困潦倒且作品在生前得不到广泛认可,但他们的生命因对艺术之美的追求而熠熠生辉。同时,材料内容鼓励人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局限,要有勇气去探寻那些看似遥不可及或者不被理解的事物。就像探险家们不顾危险深入未知的丛林、极地或宇宙,他们追求的是对世界边界的探寻,这种对未知的追求,哪怕充满不确定性,却能为人类打开新的视野和认知领域。这也说明追求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利益和功名成就等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如对道德的完善、对哲理的思考、对内心宁静的寻觅等,能滋养灵魂,使个体在精神上获得富足与升华,在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外找到生命的另一种充实感。
[参考立意]①宁探虚无求妙境,莫守无为度浮生。②敢赴虚无寻意义,怯于追求负韶华。③追求虚无展生命张力,无所追求失生活色彩。
[参考结构]
[素材集锦]
[名人说]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3.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周国平
[人物志]
1.屠呦呦及其团队为了研制青蒿素,历经无数次的实验失败,而对研究资源匮乏、实验环境艰苦等重重困难,始终没有放弃追求。他们在传统中医药文献中深入挖掘,在不同的青蒿提取物中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伟大成就彰显了在科学领域追求真理的艰辛与价值,即使面对未知的困难和可能的失败,坚定的追求也能带来突破性的成果,拯救无数生命并推动医学的进步。
2.北宋时期的苏洵,早年科举不顺,生活平淡无奇,整日周旋于家庭琐事和日常生计之间,似乎陷入了无所追求的平庸生活。但他在二十七岁时,突然觉醒,毅然决然地烧掉自己以前写的文章,闭门苦读,重新开始学习。他克服年龄增长带来的记忆カ下降等困难,刻苦钻研经史子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令其文章流传千古。苏洵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只有摒弃无所追求的状态,才能挣脱平庸的束缚,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让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