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素养综合练--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单元素养综合练--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单元素养综合练
一、选择题
 [2024湖南常德月考]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跃期一般为每年7月17日至8月24日,它是由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产生的。该彗星绕日公转周期是133年,下一次回归预计在2126年。2023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最佳观测时间是8月13日(农历六月二十七,月相为残月)晚和14日晨。英仙座流星雨曾在1991—1992年爆出400颗以上;20世纪90年代末数量降至100颗左右。下图示意英仙座流星雨的形成原因。读图,完成1~2题。
1.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  )
A.公转轨道是较扁的椭圆形
B.彗尾长度接近太阳时变短
C.发光源于内部核聚变反应
D.彗尾主要由岩石物质组成
2.1990年之后几年,英仙座流星雨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穿越小行星带 B.太阳耀斑爆发
C.英仙座有恒星爆发 D.母彗星的回归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土耳其发生了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地质研究表明,早第三纪末期,喜马拉雅山脉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中隆起,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4.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时期,地球上出现并繁盛的生物种类是(  )
A.无脊椎动物 B.鱼类
C.恐龙 D.哺乳动物
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完成5~6题。
5.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  )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不稳定的宇宙环境
D.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6.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 ②水资源充足 ③光照、温度适宜 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024湖南娄底开学考试]北京时间2023年4月22日凌晨,太阳抛射出大量日冕物质,引发了特大地磁暴,导致地球空间环境产生一系列剧烈变化。下图为4月24日地磁活动水平与往日数据的对比(Kp指数越大,对应的地磁活动越强)。据此完成7~8题。
制作单位: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7.本次特大地磁暴(  )
A.因黑子面积增大而引发
B.源于太阳辐射过强
C.地磁活动水平持续加强
D.表明太阳活动较强
8.特大地磁暴引发的地球空间环境变化有(  )
①全球各地出现绚丽极光 ②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全球各地同时出现暴雨 ④影响航天器的正常运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第9题。
9.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下图是某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数值乙>丙,等高距为100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甲坡的朝向是(  )
A.西北 B.东北 C.东南 D.西南
11.若此图的比例尺为1∶50 000,且乙丙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它们之间的坡比(坡角的正切)是 (  )
A.1∶5 B.2∶5 C.3∶5 D.1∶10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12~13题。
12.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13.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照与日距离由近及远,火星在八大行星中排名第四。火星是密度最小的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火星与地球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拥有大气层、自转周期接近、都有四季变化。与地球不同的是,火星上遍布着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较大的陨石撞击坑又称“环形山”,是大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后撞击而成的环形凹坑。火星地貌类型丰富,除撞击坑外,还有火山、沙丘等。2021年2月26日起,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展开对火星的探测。上图为火星陨石坑影像。
(1)说明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撞击坑密布的原因。
(2)用等高线和示坡线绘制图示范围内的地形起伏状况。
(3)有人设想,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的火星车可采用风能作为能量来源,你认为是否可行 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素养综合训练
1.A 2.D 解析 第1题,地球公转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形,而由图可知,该彗星公转轨道是较扁的椭圆形,A正确;接近恒星时,彗星遗留在轨道上的碎屑物质会升华形成彗发和彗尾,彗尾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距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B、D错误;彗星是太阳系的成员,不能自己发光,可反射太阳光而发亮,C错误。故选A。第2题,在彗星绕日运动的过程中,部分流星体会和彗星分离,遗留在彗星的轨道上。当地球穿越彗星轨道时,流星体受地心引力影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出现流星雨,A错误;太阳耀斑爆发不会使流星雨数量增多,B错误;英仙座流星雨和英仙座并没有本质联系,英仙座实际上只是一个“路标”,C错误;根据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公转周期可知,1993年前后母彗星回归,遗留的碎片使流星雨数量增多,D正确。故选D。
3.A 4.D 解析 第3题,震源深度20千米,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于震源的深度,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结合材料“地质研究表明,早第三纪末期,喜马拉雅山脉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中隆起,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三纪属于新生代,此时代繁盛的生物种类为哺乳动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D 6.B 解析 第5题,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而数十亿年前潮湿的环境下可能有生命体进化,说明温度低、干燥使其很难孕育生命,而这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造成的,故选D。第6题,可以借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进行分析,与②③④关系最密切。
7.D 8.C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太阳抛射出大量日冕物质,引发了特大地磁暴”可知,此次特大地磁暴主要是由太阳抛射出大量日冕物质造成的,A错误;太阳辐射过强会导致地面温度升高,其与本次特大地磁暴无关,B错误;读图可知,本次地磁活动波动式增强,有增有减,C错误;太阳抛射出大量日冕物质属于太阳活动的结果,表明太阳活动较强,D正确。故选D。第8题,极光主要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①错误;地磁暴会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航天器的正常运行,②④对;地磁暴不可能使全球各地同时出现暴雨,③错误。故选C。
9.B 解析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缺乏的区域,四个选项中最适合建设的是太湖平原。
10.D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材料,图中数值乙>丙,则图示为面向南稍偏东的山谷,甲坡位于谷地的东侧坡,故其坡向为西南,据此分析本题选D。第11题,根据材料,等高距为100米,则乙丙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乙丙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此图的比例尺为1∶50 000,则乙丙间的实际水平距离为100 000厘米,即1 000米。再由坡度的概念可知乙丙间的坡比(坡角的正切)是200/1 000=1∶5,据此分析本题选A。
12.D 13.D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故选D。第13题,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确。故选D。
14.解析 第(1)题,火星表面撞击坑密布,应从两个角度考虑,即易被撞击且撞击后形成的地貌不易被破坏,可紧扣“与地球相比”这一限定要求,从天体位置、地理环境(大气、液态水、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火星是密度最小的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说明火星质量小,引力小,引力不足以束缚大气层中的分子,分子的逃逸速度比较快,导致火星大气层稀薄,较大流星体穿越大气层时不能燃烧殆尽,大气对其阻力小;小行星带更加靠近火星并受到火星的引力作用,更易与火星相撞,撞击坑数量多。火星上无液态水、无植被,不易受流水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等影响,因此撞击坑保存完整。第(2)题,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撞击坑形态由环形山和凹坑组成,注意作图时要用等高线体现圆形,并用示坡线体现地势的高低变化。第(3)题,开放性试题,可围绕风能形成条件和特点等从可行或不可行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1)火星大气层稀薄,阻力小,不能使流星体燃烧殆尽;火星距小行星带较近,易遭受陨石撞击,撞击坑数量多;大气稀薄,无稳定液态水,外力作用较弱;无植被覆盖,生物风化作用弱等,因此撞击坑得以完整保存。
(2)
(3)可行。理由:火星有大气;受昼夜、地形、纬度等影响,火星表面温差大,利于大气运动,风速较大。
或不可行。理由:火星大气稀薄,风力发电效率低;风能不稳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