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素养综合练--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单元素养综合练--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素养综合练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位于(  )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极地地区
2.图中大气层的特征是(  )
A.甲层阴雨天气少见 B.乙层最适合飞机飞行
C.丙层空气密度很大 D.丙层臭氧层分布集中
[2024陕西西安高一期中]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部为湖泊。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  )
A.湖泊为低压 B.陆地为高压
C.可能为白天 D.湖泊气温高
4.此时甲处的风向可能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海水淡化”的模拟实验(图1),图2示意透明水箱内、外温度变化。据此完成5~6题。
图1
图2
5.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水循环环节包括(  )
①蒸发 ②降水 ③水汽输送 ④下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该日获取淡水最多的时间是(  )
A.0时左右 B.6时左右
C.14时左右 D.18时左右
下图示意某区域的水循环过程。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蒸发、地表径流、海洋、大气
B.蒸发、海洋、大气、地表径流
C.大气、海洋、地表径流、蒸发
D.大气、蒸发、地表径流、海洋
8.河流地貌多发生在(  )
A.“①→雨→③”过程中
B.“③→地下水→④”过程中
C.“③→河流湖泊→④”过程中
D.“雪→冰→河流湖泊”过程中
读世界某区域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10.形成图中自然植被变化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11~12题。
1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D.武夷山区
12.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24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14题。
13.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4.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2024安徽安庆期中]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气温较低。当地居民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图1为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图1
图2
15.香格里拉暖棚绝热窗户的作用是(  )
A.增强①辐射 B.阻挡②辐射
C.增强③辐射 D.阻挡④辐射
16.暖棚与内室之间的气流运动状况是(  )
[2024全国新课标卷] 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 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降雨情景相同, 土壤质地相同;在3 0 °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 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7~19题。
17.据图1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 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 依据是曲线Ⅰ( )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
18.图2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 表明( )
A.降雨最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19.相对于裸地, 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沿130°W太平洋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读图可以判断(  )
A.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海水温度和盐度均由表层向底层递减
C. 1 000米以内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D. 2 000米以下深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20.图中甲、乙两地表层海水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降水量 D.蒸发量
二、综合题
21.[2024湖南邵阳高一月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 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保和岛巧克力山景观
保和岛气候统计图
(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2)分析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3)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素养综合训练
1.A 2.B 解析 第1题,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8~9千米,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地的对流层高度是17千米,因此当地位于低纬度地区。故选A。第2题,甲层为对流层,大部分阴雨天气集中分布在此层;乙层为平流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丙层为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臭氧层集中分布于乙层。故选B。
3.C 4.A 解析 第3题,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可判断湖泊为高压,气温低;陆地为低压,气温高,可能为白天,故选C。第4题,湖泊为高压,陆地为低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所以甲处风向为东南风,故选A。
5.A 6.C 解析 第5题,根据图1可知,海水在透明水箱内蒸发,水汽遇冷凝结后降落或沿着盖板流到储水器中,模拟水循环的蒸发和降水环节,①②正确。故选A。第6题,该日获取淡水最多的时间是箱内温度最高、海水蒸发最多的时候,根据图2可知,14时左右箱内温度最高,箱内和箱外温差最大,此时获取的淡水最多。故选C。
7.D 8.C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从①出发的箭头指向雨和雪,而雨和雪都是来自大气,因此①表示大气。地下水、河流湖泊水以及冰川所形成的水体最终都汇入④,因此④表示海洋。②从海洋出发指向大气,因此②表示蒸发。从雨和雪出发的箭头指向③,从③出发的箭头指向河流湖泊等,因此③表示地表径流。D正确。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表示大气,②表示蒸发,③表示地表径流,④表示海洋。③地表径流在汇入河流湖泊的过程中,会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河流地貌;河流湖泊水在汇入④海洋的过程中,会发生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也会形成各种河流地貌,因此,河流地貌多发生在“③→河流湖泊→④”过程中,C正确。
9.C 10.D 解析 第9题,图中显示年均温沿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最可能是常绿硬叶林。第10题,由年均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热量是形成图中自然植被变化的基础。
11.D 12.A 解析 第11题,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第12题,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树是灌木,适宜在中层,避开强光照射。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
13.B 14.A 解析 第13题,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3月25日”和关键词语“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出3月25日当地自然生长的杂树萌生新叶而呈现一丝绿色,说明当地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B。常绿阔叶林冬季不落叶,与材料不符,排除A;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排除C;观察景观图中杂树枯叶的特征,可排除D。第14题,较温暖的气候才能满足灌木四季常绿,冬季气温过低则难以生存,因此气温是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
15.D 16.B 解析 第1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透过玻璃穿透出去,地面辐射被阻挡,从而使得棚内的气温升高。图中①是太阳辐射,没有增强,A错误。②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暖棚绝热窗户没有阻挡②,B错误。③是大气逆辐射,C错误。④是地面辐射,暖棚绝热窗户阻挡了④,D正确。故选D。第16题,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通过1通风口向内室流动;下层空气通过2通风口向暖棚流动,形成一个顺时针流动的环流系统,对应B图,B正确。故选B。
17.A 18.B 19.C 解析 第17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降水初始时对浅层土壤影响最大,曲线Ⅰ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是最早的,说明曲线Ⅰ受降水影响最大,为最浅的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A正确。初始值代表降雨前土壤体积含水率,不能反映土壤体积含水率随降水时间的变化,B错误;曲线Ⅲ的峰值最高,C错误;图1中曲线Ⅰ与曲线Ⅱ的波动几乎一致,D错误。第18题,考查降水与土壤的关系。降雨后曲线Ⅱ和Ⅲ土壤体积含水率并没有明显上升,而是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表明降雨后,土壤中的水分并没有大量增加,即雨水没有大量渗透到土壤中,而是大部分形成了地表径流直接流走。由此可以推断出地表产流多,B正确。如果降雨量大,土壤体积含水率应该会有所上升,A错误;土壤水分饱和会导致土壤体积含水率上升,C错误;雨水下渗多会导致土壤体积含水率上升,D错误。第19题,考查水循环过程。坡地上覆盖石子能够增加地面的粗糙度,从而减缓径流的流速,增加雨水在地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同时,雨水下渗到土壤中,可以增加地下径流和土壤水分。即覆盖石子会减缓径流的流速,减少地表径流,①错误。覆盖石子有利于雨水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②正确。雨水下渗到土壤中,会增加土壤水分,③正确。覆盖石子能够遮挡部分阳光,降低土壤温度,从而减少蒸发,④错误。故C正确。
20.解析 第(1)题,首先根据保和岛气候统计图判断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再确定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第(2)题,结合材料中的“石灰岩小山丘”,从土壤流失、土层薄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中的“草堆”干枯、褐色“巧克力山”,主要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
答案 (1)热带季雨林。
(2)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土层较薄,且土壤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已被冲毁流失,因而难以生长树木。
(3)5月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