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新课文《“蛟龙”探海》教材解读一、文本解读:在深海叙事中解读中国科技精神1.内容层面:事件纪实与精神丰碑文章以2012年“蛟龙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的真实事件为核心,串联起三个维度的叙事:历史纵深感:开篇从哪吒闹海、《海的女儿》等中外神话切入,对比近代西方深潜成就,凸显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探索缺位与后来居上的决心,形成“神话想象—现实突破”的张力。科技细节链:通过“18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7020米坐底”等数据,“向阳红09号”甲板场景、潜航员对话等细节,还原深潜工程的严谨性(如天气探测、技术准备),展现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精神。时空共振点:将“蛟龙号”深潜与“神舟九号”太空对接并置,用“海空连心”的双向祝福,构建“上天入海”的中国科技图景,赋予事件民族复兴的象征意义。2.情感内核:从个体英雄到集体精神的升华文中没有刻意渲染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通过“海试团队踌躇满志”“指挥部紧张有序”“潜航员沉着对话”等群像描写,突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团队智慧;结尾“华夏儿女的骄傲”将个体壮举升华为民族自信的集体记忆,体现科技成就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二、文本特质:科普性、文学性与时代性1.科普性:用“可感知”的语言破解科技壁垒数据具象化:将“11034米水深”转化为“珠穆朗玛峰填进去没顶”,用熟悉的事物类比陌生概念,降低理解门槛。场景可视化:通过“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龙门吊设备”等比喻,“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环境描写,让抽象的深潜工程变得可触可感。2.文学性:在纪实中注入诗意与激情语言节奏:开篇排比句(“从华夏大地……到古希腊……”)营造历史厚重感,中间段落用“劈波斩浪”“定海神针”等文学化表达,平衡科技文本的冷峻。情感递进:从“中国在哪里”的设问铺垫,到“海空互致祝福”的高潮,再到“世界瞩目中国”的收束,形成“期待—紧张—振奋—自豪”的情感曲线。3.时代性:记录“中国奇迹”的活教材文章记录的不仅是一次深潜试验,更是中国从“跟跑”到“并跑”的科技突围(如“自主研发”“世界同类型最大下潜深度”),呼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现实观照性。三、教学价值:在文本细读中培育多元素养1.语文核心素养指向语言建构:学习“列数字+类比”的说明方法(如用珠峰对比海沟深度),“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的写作技巧(如风雨中的出征仪式)。思维发展:梳理“神话引入—现状对比—事件纪实—精神升华”的行文逻辑,理解“点面结合”的叙事策略(个体潜航员与团队、深潜与航天的关联)。审美鉴赏:体会科技文本中的文学美感,如“地球仪定格在坐标点”的画面感,“海空连心”的浪漫想象。文化传承:感受中国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2.跨学科与德育渗透科学启蒙:结合地理知识(马里亚纳海沟成因)、物理常识(深潜器抗压原理),激发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劳动教育:通过“海试团队半个多月筹备”等细节,体会“成功源于严谨与坚持”的劳动精神。爱国教育:对比近代西方深潜史与中国突破,理解“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四、教学实践建议:从文本解码到素养落地1.情境导入:用“问题链”激活探索欲低阶问题:“蛟龙号”深潜创造了什么纪录?文中提到哪些中外神话/科技成就?高阶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把“蛟龙号”深潜与“神舟九号”对接放在同一天写?如果去掉开头的神话传说,文章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实践探索:绘制“人类深潜史时间轴”,对比中外关键节点,直观感受中国突破的里程碑意义。2.文本细读:聚焦细节,分层品读语言层:圈画“7000米”“99%以上海洋深处”等数据,讨论列数字的作用;对比“天气恶劣”与“下潜顺利”的反差,分析环境描写如何烘托人物精神(如“风雨交加”反衬团队决心)。结构层:梳理“神话→西方成就→中国缺位→突破→升华”的行文脉络,理解“欲扬先抑”的铺垫手法;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呈现“蛟龙号”深潜的关键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技术、意义)。情感层:分角色朗读潜航员与航天员的对话,体会“海空对话”的象征意义(科技工作者的共鸣、国家科技实力的双突破);讨论:为什么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结合生活实例,谈谈“突破门槛”需要哪些品质。3.拓展延伸:链接现实,迁移运用写作训练:模仿文中“数据+类比”的写法,介绍一项中国科技成就(如嫦娥探月、天眼工程);写一段“给潜航员/航天员的一封信”,表达对科技工作者的敬意。跨学科活动(酌情考虑):科学课联动:模拟“蛟龙号”抗压实验(用气球/塑料瓶演示水压原理);地理课拓展:结合地图讲解马里亚纳海沟的位置与形成,对比珠峰海拔与海沟深度。德育升华:播放“蛟龙号”深潜纪录片片段,观察潜航员工作细节,讨论“你眼中的科技精神”;联系当下中国科技突破(如量子计算、新能源汽车),举办“新时代中国科技名片”分享会,强化“科技强国”的现实认知。这篇新闻纪实文章,我们可通过“解码细节—激活情感—链接现实”的路径,让学生在感受文字力量的同时,理解“每一项科技突破背后都是无数人的心血”,从而在心中种下探索与奋斗的种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