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24 唐诗三首石壕吏一、情境导入“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打一诗人)诗史草堂野老杜甫作者作者简介杜甫生卒年712-770朝代唐代字子美籍贯巩县(今属河南)评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春望》《望岳》“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古体诗:近体诗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拘,押韵自由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每首四句。律诗:包括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要求押韵文体知识石壕( ) 逾墙( )邺城( ) 戍( )老妪( ) 幽咽( )háo字词学习yúyèshùyùyè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暮:投:逾:走:投宿。跑。越过。故事的开端(投石壕村),写“致词”的由来:诗人日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疏通文意呼: 一何:怒: 啼:苦:吼叫。多么。愤怒。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啼哭。痛苦。听:前致词:三男: 邺城:戍: 附书至: 新:听到(指投宿的诗人听到老妇哭诉)。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地名。防守。捎信回来。最近。且:已:更:乳下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暂且。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再也。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老妪:衰: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来进去。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衰弱,衰微。故事的发展(老妇哭诉)和高潮(老妇应役),写老妇人一家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准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绝:幽咽:登:前途:停止,消失。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前行的路途。踏上。故事结局(作别老翁),写老妇人被抓走后这一家的凄苦情况,照应开头。文言小结老翁逾墙走( )出入无完裙( )听妇前致词( )◆古今异义古义:跑 今义:行走古义:泛指衣服 今义:专指裙子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之类的话◆词类活用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读第1段,说说头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有吏夜捉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可见当时兵役之苦、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有吏夜捉人”是总领句。诗歌解读2.“老翁逾墙走”一句有什么作用?“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3.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用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虎似狼的蛮横气势。4.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为什么略写差吏,而详写老妇人?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以及当时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藏问于答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结构梳理石壕吏揭露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开端——投石壕村发展——老妇哭诉高潮——老妇应役结局——作别老翁表达方式:记叙时间顺序诗人通过记叙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深的同情。主题概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 石壕吏.pptx 《石壕吏》动画讲解.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