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卷——2025届高考地理4月模拟预测卷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市种植业和畜牧业活动在空间上交错分布。海东市以县域为单位,采用“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区)处理”的逆向物流运行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下图示意2020年海东市下辖四个县域各类村镇居民点生活垃圾产生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海东市的基本农田集中区属于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 )A.限制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优化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2.仅考虑垃圾来源结构,四地单位重量垃圾运输物流成本由高到低的顺序最可能是( )A.乐都、互助、民和、化隆 B.互助、民和、化隆、乐都C.乐都、民和、化隆、互助 D.互助、乐都、化隆、民和旱灾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地形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旱灾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根据重大旱灾的相对轻重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1,2,3……),等级越高灾情越重。表为中国先秦—清代重大旱灾各地区平均频次、平均累计等级统计情况。完成下面小题。地区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 元 明 清北方地区 平均频次/次 17 180 162 343 209 153 820 495平均累计等级 36 785 329 726 474 316 2185 1235南方地区 平均频次/次 0 88 131 141 174 120 343 120平均累计等级 0 223 225 353 286 226 852 263西北地区 平均频次/次 10 286 189 242 147 133 768 178平均累计等级 23 823 372 714 367 678 2044 538青藏地区 平均频次/次 0 0 0 0 0 0 0 7平均累计等级 0 0 0 0 0 0 0 203.我国古代重大旱灾的发生特征是( )A.发生频次逐年上升 B.呈单峰型增长趋势C.北方受旱灾影响小 D.西北灾情比南方重4.明代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人口流动较弱 B.生态环境较好 C.社会动荡不安 D.土壤质量改善产业梯度转移是指企业以经济活动为主导,由于产品需求和产品生产要素发生变化,表现为发达地区的高梯度产业结构升级后,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量大,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低梯度)区域,低梯度区域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点)时间会逐渐推迟。下图示意不同梯度之间的产业转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在产业转移中甲部门依旧留在高梯度区,甲部门可能是( )A.研发设计 B.生产制造 C.销售物流 D.售后服务6.在产业转移中,碳达峰时间推迟表明低梯度区( )A.节能减排压力减轻 B.能源结构调整缓慢C.生态环境质量完善 D.科研实力增强7.低梯度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兼顾减少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 )A.不承接高耗能产业 B.鼓励高新人才区域流动C.加强传统资源开发 D.推进传统能源梯级利用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植水稻的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剖面特征的土壤。下图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在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了土壤的( )A.颗粒大小 B.矿物质组成 C.水分状况 D.有机质含量9.水稻土中犁底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长期灌溉,泥沙淤积 B.频繁耕作,土壤紧实C.根系生长,土壤扰动 D.微生物活动,土壤黏化10.水稻土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西北干旱地区 C.华北平原 D.南方湿润地区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自2014年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城镇化持续快速演进。下图为2001—2018中国4个超大城市(现阶段常住人口大于1000万人)的常住与户籍人口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1.总体上四个超大城市常住人口数增加最快的时段是( )A.2001—2005 B.2005—2010 C.2010—2014 D.2014—201812.下列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后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a城户籍人口变化趋势反转 B.b城户籍人口数量止步不前C.c城常住人口增速突然放缓 D.d城常住人口数量迎来突增13.未来我国超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应致力于( )①严控非户籍人口流入②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③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率④提高自然资源开发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如图示意2025年1月1日我国某地一位高中同学查询到的日出日落和月出月落时间(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该地的经度约为( )A.114°E B.118°E C.122°E D.126°E15.该日,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大致为( )A.① B.② C.③ D.④16.就该地而言,与图示日出日落时间相同的日期大致是( )A.2025年2月6日 B.2025年5月1日C.2024年10月18日 D.2024年12月10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甘肃省环县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当地养羊和羊文化历史悠久。为扩大生产规模,1998年,政府帮扶农户建设家庭羊棚羊场,大力推进“人工种草、牛羊进圈、设施养殖(利用技术手段为动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养殖模式,但产品销售受市场制约较强,影响了农户养殖意愿。近年来,环县通过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打造羊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效益,实现脱贫增收。下图示意环县地理位置,下表为环县羊产业集群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的主要部门。发展模式 主要部门纵向发展 饲草料种植业、肉羊的生产加工、肉羊的运输物流、营销、服务等横向联系 科技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外部供应商、专业协会等(1)指出环县提倡“人工种草、牛羊进圈、设施养殖”的优点。(6分)(2)说明环县农产品销售受市场制约较强的原因。(4分)(3)分析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模式对提高农户养羊意愿的积极影响。(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耕地利用兼具碳源与碳汇双重效应,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碳、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碳。2011—2021年,贵州省绿色农业逐渐发展,农业经济水平(指单位农业从业人口的农业生产总值)逐年提高,耕地利用碳排放也在此期间达到峰值。下表示意2011—2021年贵州省与吉林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来源情况,下图示意2011—2021年贵州省耕地利用各影响因素碳排放的年增长量变化。碳源占比 省份 化肥 农用薄膜 农药 农用柴油 灌溉 翻耕贵州 68% 19% 5% 5% 2% 1%吉林 53% 4% 3% 5% 8% 27%(1)从耕地资源禀赋的角度,说明与吉林省相比,贵州省来源于翻耕的碳排放量占比较低的原因。(4分)(2)指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并分析原因。(4分)(3)判断贵州省耕地利用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年份,并说明理由。(6分)(4)简述贵州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耕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措施。(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渝东南黔江城市峡谷跨越7个地质年代,某中学地理小组在此区域开展研学,发现下游两岸岩层由红色钙质砂砾岩(指红色砂岩中央杂钙质砾岩)组成。其中,南岸有一个砾岩溶洞,当地人称硝洞,是以前人们熬制硝石(制作火药的原料)的场所,其原料硝土常形成于污秽阴湿的地方。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等微地貌,与典型喀斯特溶洞相比,该溶洞内的微地貌较粗糙,颜色偏红色或灰色。研究表明,该区域自白垩纪初期以来整体地势状况未发生明显变化。左图为砾岩溶洞区域平面地质图,右图为砾岩溶洞景观图。(1)结合右图,判断黔江城市峡谷下游的褶皱构造类型,并说明理由。(2分)(2)说出该区域红色钙质砂砾岩的沉积环境,分析夹杂钙质砾岩的形成过程。(6分)(3)推测以前人们选择在该溶洞内熬制硝石的原因。(6分)(4)分析该溶洞内微地貌较粗糙,颜色偏红色或灰色的原因。(4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优化开发指开发密度较高、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指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指资源承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由此可以推断海东市的基本农田集中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A正确。故选A。2.答案:D解析:题干考查单位重量垃圾物流成本,与各县年生活垃圾生产数量无关。仅考虑垃圾来源结构,城镇居民点距离乡镇转运点、县区处理终端距离相对较近,物流成本较低;牧民和农村居民点距离乡镇转运点、县区处理终端距离相对较远,物流成本较高。根据材料提示,该市种植业和畜牧业活动在空间上交错分布,因此不进一步考虑牧民和农村居民点的物流差异。据图可知互助城镇居民点垃圾年生产量在本县占比最低,单位重量垃圾物流成本最高;民和城镇居民点垃圾占比最高,单位重量物流成本最低;乐都占比略低于化隆,物流成本略高于化隆。综上所述,四县区单位重量垃圾运输物流成本由高到低的顺序最可能是互助、乐都、化隆、民和,D正确。故选D。3.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先秦—清代我国重大旱灾发生频次呈波动上升趋势,A错误;先秦—清代第一个重大旱灾高发期出现在秦汉,随后有所下降,但在隋唐五代重大旱灾发生频次达到第二个高峰期,宋代有所下降,明代出现第三个高峰期,B错误;北方地区重大旱灾发生频次和平均累计等级在大多数时期内均大于其他三个区域,同时北方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因此北方地区受旱灾影响大,C错误;与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重大旱灾发生频次和平均累计等级均较大,说明其灾情重于南方地区,D正确。故选D。4.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明代重大旱灾发生频次最高,平均累计等级最高,说明该时期旱灾异常严重。严重的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民不聊生,进而加剧人口迁移,社会动荡不安,A错误,C正确;明代重大旱灾频发,不利于植被生长,生态环境相对恶化,B错误;旱灾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板结,进而使得土壤结构变劣,土壤质量下降,D错误。故选C。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梯度区域应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只将附加值较低的部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附加值较高的部门仍留在原地,选项涉及的四个部门中,研发设计部门附加值最高,最可能留在高梯度区,A正确;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售后服务附加值较低,可能转移到中梯度区或低梯度区,BCD错误。故选A。6.答案:B解析:碳达峰时间推迟,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的占比增长缓慢,能源结构调整缓慢,B正确;碳达峰时间推迟,会加剧节能减排压力,A错误;碳达峰时间推迟,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C错误;碳达峰时间推迟,说明科研实力较弱,D错误。故选B。7.答案:D解析:不承接高耗能产业,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A错误;低梯度区对高新人才的吸引力较低,B错误;加强传统资源的开发会加剧碳排放,C错误;推进传统能源梯级利用,能够减少碳排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兼顾减少碳排放的合理措施,D正确。故选D。8.答案:C解析:水稻土是在长期种植水稻,进行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通过灌溉、排水等活动,显著改变了土壤的水分状况,使得土壤处于周期性的淹水-排水状态,这是水稻土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C正确;而人类活动对土壤颗粒大小、矿物质组成的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主要也是通过影响水分状况等间接影响,并非最主要的影响方面,ABD错误。故选C。9.答案:B解析: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之下较为紧实的土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频繁的耕作(如犁耕等)会使土壤受到挤压,逐渐紧实,从而形成犁底层,B正确;长期灌溉、泥沙淤积主要影响的是耕作层的厚度等,对犁底层形成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根系生长虽然会对土壤有扰动,但不是形成紧实犁底层的主要因素,C错误;微生物活动主要影响土壤的养分转化、有机质分解等,与犁底层的紧实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10.答案:D解析:水稻是喜温喜湿的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南方湿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越,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所以水稻土分布最为广泛,D正确。东北平原热量条件相对不足,水稻种植面积相对南方湿润地区较小,A错误;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不适合水稻大规模种植,几乎没有水稻土分布,B错误;华北平原水资源相对短缺,也不如南方湿润地区适合水稻种植,C错误。故选D。11.答案:B解析:本题配图为二维平面坐标图,横坐标为常住人口,纵坐标为户籍人口,单位均为万人,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年份。因此要看常住人口增加的速度,就看点与点之间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距离,越大则速度越快。从图中容易得出,总体上四个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最快的时间段在2005—2010年,B正确;d城市常住人口增加最快的时间段其实在2014—2018年,但对其他三个城市来说都不是最快的,甚至还出现了减少(如b城)和接近停滞(如a城),ACD错误。故选B。12.答案:D解析:材料可知,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是2014年开始,自2014年之后,分别分析四个选项中即可得出d城常住人口数量迎来突增,D正确;ABC均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选D。13.答案:C解析: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要素的流动,对超大城市来说,“大城市病”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一个关键就是快速增加的人口的城市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供给不协调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供需矛盾,不应致力于采用如①中所述的控制需求的方式,而应致力于在供给侧方面,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文化建设,使流动人口市民化,与本地户籍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还可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率,让更多人受益,缓解供需矛盾,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④中的内容看似也增加了供给,但忽视了超大城市本地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如果说提高“利用率”则相对合理,④错误。综上,C正确。故选C。14.答案:B解析:结合图片信息,该地日出时间7:12分,日落时间17:08分,则其白昼时间为9小时56分。由于上午时长等于下午时长,因而推算得其正午时刻为北京时间12:10分。但以上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北京正午时刻为12点,即该地地方时正午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0分钟,因而位于北京西侧。根据所学知识,一经度为4分钟,因而该地约在118°E左右,B正确。故选B。1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2025年1月1日为农历十二月初二,正值月初,此时大致为新月,月球背面(暗面)朝向地球,因而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其轮廓,即此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A正确;B为下弦月;C为上弦月;D为满月。综上,A正确。故选A。1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2月22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即此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该日白昼时间最短,该日过后,白昼时间逐渐增长。因此,找到与1月1日以12月22日为中心相对称的另外一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日照时间接近),则两日白昼时间相近,日出日落时间相似。结合选项,12月10日距离12月22日相隔12天,1月1日与12月22日相隔10天,两日大致相对12月22日对称,日出日落时间大致相同。综上,D正确。故选D。17.答案:(1)优点:“人工种草”可增加牧草供应,为大规模养殖提供充足饲料;“牛羊进圈”可减少对天然草地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养殖规模;“设施养殖”可减少养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养殖(羊肉)品质。(6分)(2)原因:环县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该地人口较少,当地市场需求量小;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交通不便,运输受到限制。(任答2点,得4分)(3)影响:通过政府政策扶持,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专业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提升养殖技能;农户与饲草料种植、生产加工企业合作,减少养殖和销售风险;通过物流和营销拓展产品市场,推动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任答3点,得6分)解析:(1)“人工种草”的优点:读材料及图、结合所学知识,环县位于农牧交错带,自然植被条件可能有限。“人工种草”可以增加优质牧草供应,保障大规模养殖饲料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发育。“牛羊进圈”的优点:如果牛羊在野外自由放牧,可能会过度啃食天然草地,“牛羊进圈”后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且“牛羊进圈”便于管理。集中在圈舍内,养殖户能够更方便地对牛羊进行饲养、观察和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养殖效率,扩大养殖规模;“设施养殖”的优点:利用技术手段为动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比如可以调节圈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减少恶劣天气(如严寒、酷暑、风沙等)对牛羊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牛羊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保障养殖(羊肉)品质。(2)结合所学知识,环县农产品销售受市场制约较强的原因可从当地市场需求层面、地理位置与外部市场距离层面、交通条件层面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甘肃省环县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提示、读图可知,环县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当地人口较少。这就意味着在本地范围内,农产品的消费群体规模有限,即当地市场需求量小;地理位置与外部市场距离层面:东部发达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人口高度集中、消费能力强劲的区域,而环县与这些地区距离遥远,使得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由于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一方面,长距离运输增加了物流成本,降低了产品在东部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长距离运输可能导致农产品运输时间延长,对于一些鲜活农产品,长时间的运输可能会影响其品质和新鲜度,进一步限制了其在东部市场的销售。(3)读材料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模式对提高农户养羊意愿的积极影响有:纵向发展模式:饲草料种植环节与农户养羊紧密连接,能为农户提供稳定且优质的饲草料,避免因饲料短缺或价格波动影响养羊成本,让农户养羊无后顾之忧。肉羊生产加工环节可对羊肉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销售价格,以上农户与饲草料种植、生产加工企业合作,减少养殖和销售风险,且农户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从而激发养羊积极性。运输物流和营销环节的完善,使羊产品能更高效地到达市场,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降低了市场风险,让农户敢于扩大养殖规模。横向联系模式:科技研发机构可以为养羊提供先进的养殖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提升养殖技能,提高养羊的成活率和品质,增加农户养羊收益,从而提高养羊意愿。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农户养羊前期资金投入大的问题,购买羊种、建设圈舍等资金需求,降低农户养羊的资金压力。政府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养殖补贴、奖励措施等,提高农户养羊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农户利益。外部供应商提供养殖所需的物资,保障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交流平台,分享养殖经验和市场信息,增强农户养羊的信心和意愿。18.答案:(1)源于翻耕的碳排放主要由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产生,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布山区,坡耕地占比较大;耕地较零星破碎,石漠化严重(土层浅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使用较少。(4分)(2)正相关贵州省耕地资源稀缺,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薄膜、农药等)的投入,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增加。(4分)(3)2016年理由:2016年及以前年份,各驱动因素碳排放的年增长量之和均为正值,说明耕地利用碳排放逐渐年增加;2016年以后,各驱动因素碳排放的年增长量之和均为负值,说明耕地利用碳排放逐渐年减少。(6分)(4)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化肥、薄膜、农药的利用效率,减少使用量;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来源;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改进农业机械,降低能耗);改进耕作方式,减少翻耕;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任答2点,得4分)解析:(1)源于翻耕的碳排放主要由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产生,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布山区,坡耕地占比较大;耕地较零星破碎,石漠化严重(土层浅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使用较少。(2分)正相关。(2分)贵州省耕地资源稀缺,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薄膜、农药等)的投入,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增加。(4分)(3)2016年理由:2016年及以前年份,各驱动因素碳排放的年增长量之和均为正值,说明耕地利用碳排放逐渐年增加;2016年以后,各驱动因素碳排放的年增长量之和均为负值,说明耕地利用碳排放逐渐年减少。(6分)(4)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化肥、薄膜、农药的利用效率,减少使用量;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来源;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改进农业机械,降低能耗);改进耕作方式,减少翻耕;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任答2点,得4分)19.答案:(1)向斜构造。理由:岩层中间新,两侧老。(2)红色砂岩一般的沉积环境为陆地高温氧化环境。夹杂钙质砾岩的形成过程:西北侧山地是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富含石灰岩;因该区域自白垩纪初期以来整体地势状况未发生明显变化,白垩系地层形成时期,来自西北侧山地的石灰岩碎屑被流水搬运至盆地,与红色砂岩夹杂,沉积形成红色钙质砂砾岩。(3)溶洞内温度和湿度较为稳定,利于硝土形成,熬制硝石的原料丰富;洞内较隐蔽,人员较少到达,安全性高;洞内受外界杂质污染少,硝石纯度高。(4)红色钙质砂砾岩,碳酸钙成分不高,洞内发育的微地貌较粗糙;岩层中夹杂红色砂岩和杂质,故颜色呈红色或灰色;溶洞熬制火药,长期烟熏导致岩石颜色较暗淡。解析:(1)应为背斜构造,理由:由图可知,峡谷中部岩层较老,两侧沉积岩层较新,中老翼新符合背斜的判断依据,因此黔江城市峡谷下游的褶皱构造类型为背斜。(2)该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红色钙质砂砾岩的沉积环境温暖潮湿;由图可知,河流上游流经石林分布区,石林主要为石灰岩分布区,含大量的碳酸钙,当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将石林含钙岩层侵蚀,流水搬运携带含钙砾石在流经砾岩溶洞,该地地势较平坦,水流速度较缓,在该处沉积。(3)由材料可知,洞内硝土资源丰富;溶洞内部湿度和温度较为稳定,受气候影响小;山洞的通风条件便于熬制过程中的供氧,利于发生化学反应;山洞内部隐蔽性和安全性高,发生事故的概率低。(4)溶洞发育于红色钙质砂砾岩中,岩层中砂砾颗粒较大,可溶性岩石较少,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完全,导致溶蚀过程中形成的微地貌(如石钟乳、石笋)表面较为粗糙。溶蚀作用不均匀,未能形成典型的细腻喀斯特地貌。内含红色砂岩包含三价铁离子,呈偏红色;内含碳酸钙,钙离子,呈灰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