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1.历史试卷满分为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化成果。阅读《人类早期文明使用的部分文字示意图》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 )A.相似性多元性并存 B.产生时间完全相同 C.彼此隔绝独立发展 D.都发源于大河流域2.下图是某同学所做西欧社会8至18世纪某领域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该领域可能是( )A.世俗王权 B.宗教神权 C.议会立法权 D.城市自治权3.“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A.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欧洲发展C.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D.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4.1435年,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对时人仍认为绘画是一种“机械”艺术感到愤怒,他认为画家和雕塑家已不再是工匠,而是某种“高雅艺术”的从事者。这一主张( )A.拉开了文艺复兴序幕 B.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同C.提升了艺术家的地位 D.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5.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革命爆发都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 B.都有对“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C.都是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D.革命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6.亚伯拉罕·林肯和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一个是美国民选总统,一个是俄国世袭沙皇,在历史上两人都获得了“解放者”的美誉。两位“解放者”都( )A.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 B.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步伐C.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7.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道: “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A.改变了当时的政治体制 B.实行垄断资本主义制度C.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适时的建立福利国家制度8.“历时200天的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此“战役”位于下图( )A.① B.② C.③ D.④9.上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界不仅对公众的偏执进行评论,还尽其所能地添油加醋,欧洲刚结束战争的数天之后便出现了“赤色浪潮威胁基督文明”的标题。这表明,当时( )A.二战即将取得胜利 B.美苏关系彻底破裂C.美国存在反苏思潮 D.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0.观察下图的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与欧洲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 B.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C.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正式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商讨应对经济大危机11.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约1400人死亡。双方死亡人数过万,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C.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2.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科技,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科技革命→经济实力→政治格局 B.政治格局→科技革命→经济实力C.经济实力→科技革命→政治格局 D.科技革命→政治格局→经济实力13.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但是他们“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其中“新器”和“旧物”分别指( )A.新思想、旧制度 B.新制度、旧制度C.新技术、旧制度 D.新技术、旧思想14.如表的数据变化说明(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时间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1895年前 1 4 1 2 3 111896 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A.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百日维新,成果丰硕C.中国对日本一无所知 D.学习日本,救亡图存15.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民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辨别下列史实,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1)林则徐主持编成《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领国人开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2)洪仁玕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从多方面革新,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打开新思路。(3)梁启超译述《天演论》,将西方先进的进化论思想传播开来,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4)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唤醒无产阶级,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新方向。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三十年之久……到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摘编自吴建雍《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材料二 一战期间,为维持战争所需,法国和英国政府都组织输入了中国工人,他们被称为“一战华工”……1917年8月中国向德国宣战后,在法华工开始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他们还向前线运送弹药。甚至有些人就留在了法国兵和英国兵的战壕中修缮掩体,维护机枪阵地……此后中国得以列席巴黎和会及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部分利权,某种意义上不能不承认,是因为华工参战。——摘编自多米尼克马亚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中国劳工》(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华工两种主要类型,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华工出洋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华工在西线战场的主要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一战华工的贡献。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怎么把棉花变成象牙?或者,怎么把棉花变成奴隶?16世纪起,商人们就懂得这一神技的秘诀。他们把棉花转化为象牙的魔法,以及把非洲劳动力转化为咖啡和糖的戏法,均助推了世界经济,但有人和动物深受其害。——摘编自《贸易打造的世界》材料二 18世纪中期的英国,水力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使得棉纺织品的产量有了指数级的增长,有大量多余的棉纺织品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英国生产的棉纺织品占据了原本印度纺织品的全球份额。同时,棉纱生产的机械化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实体:棉纱厂,人们被迫进入工厂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雇佣童工、强迫妇女劳动、殴打工人在当时屡见不鲜……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反常现象,而是其核心。——摘编自《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人们的“秘诀”是什么?“戏法”主要发生在哪里?据材料归纳这一“秘诀”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期英国棉纺织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指出资本主义“暴力”的表现形式。(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反常现象,而是其核心”的理解。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人物 实践瓦特 1785年,瓦特改进的 ①_投入使用奥托 1876年,奥托制造出煤气②_本茨 19世纪80年代,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玻利瓦尔 19世纪初,玻利瓦尔领导 ③_运动列宁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周恩来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④_”的方针纳赛尔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1)完成表中①-④处填空(2)请结合以上表格材料,从时代需求与世界发展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围绕所提炼的观点,依据上述实践来论证该观点的合理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和解析1.A【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代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印度河、中国的商朝,都诞生了不同形式的文字且有些文字延续发展出更多类型文字,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多元性并存的特征,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同文明文字产生的时间可知各区域文明产生时间存在差异,排除B项;古代文明之间并非隔绝独立发展,而是存在一定联系,排除C项;古代克里特文明不是发源于大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据题干材料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8-13世纪,西欧处于神权统治时期,王权受制于天主教的神权;13-18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开展,天主教的枷锁逐渐被打破,西欧王权不断增强;18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所以示意图反映了世俗王权的变化,A项正确;16世纪后,神权失去了在西欧的统治地位,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西欧社会比较早的议会立法权出现在1689年的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议会拥有立法权,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1-12世纪前后,西欧兴起城市自治运动,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根据材料“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可知,伊斯兰教文化中呈现出的古希腊文化特征影响了中世纪,这意味着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而非强调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继承与融合,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成就,而是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4.D【详解】据题干“1435年,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对时人仍认为绘画是一种“机械”艺术感到愤怒,他认为画家和雕塑家已不再是工匠,而是某种“高雅艺术”的从事者。”和所学知识可知,阿尔贝蒂主张将绘画和雕塑从“机械”艺术提升为“高雅艺术”,强调艺术家的创造性而非单纯的体力劳动。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重视人的才能、创造力和个体价值,主张通过艺术表达人性与理想,D项正确;但丁(1265—1321) 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排除A项;“社会认同”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中的主张有利于提升艺术家的地位,但题干未能体现这一效果已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利;美国独立战争发表《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法国大革命颁布《人权宣言》,强调人权、法治等,三国革命都体现了对“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B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是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并非封建专制主义阻碍,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封建统治,法国大革命是反对本国封建专制,只有美国独立战争是反对英国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排除C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并非民主共和制;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政体几经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根据材料“伯拉罕·林肯和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肯在美国内战期间,他领导北方军队战胜了南方军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两者均在其历史时期内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A项正确;两者都未涉及对外战争,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步伐不符合,排除B项;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俄国本来就是统一国家,排除C项;俄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他并未建立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据题干“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自由主义强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改变了自由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和方式,这从根本上深刻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C项正确;美国依然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并没有改变当时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实行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内涵的深刻改变。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就有垄断资本主义相关特征,且这不是自由主义内涵改变的关键,排除B项;福利国家制度是在二战后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只是开始有一定的福利制度举措,但这不是对自由主义内涵的最深刻改变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据题干“历时200天的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斯大林格勒位于苏联西南部伏尔加河畔,对应图中标号②的位置,B项正确;地图所示①是莫斯科,③是伦敦;④是柏林,三地均未发生使苏德战场发生转折的战役,排除AC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题干“美国新闻界不仅对公众的偏执进行评论,还尽其所能地添油加醋,欧洲刚结束战争的数天之后便出现了‘赤色浪潮威胁基督文明’的标题”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加剧,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开始反映和放大这种对立,说明美国存在反苏思潮,C项正确;题干主旨是强调美国存在反苏思潮,1945年9月2日 ,二战取得胜利,“二战即将取得胜利”在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A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彻底破裂”,与题干“欧洲刚结束战争的数天之后”不符,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形成时间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题干“欧洲刚结束战争的数天之后”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三位欧洲国家代表的言论,体现了西欧各国不甘心唯美国马首是瞻,希望彼此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排除A项;二战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材料说的是二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关系,不是说应对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和所学知识可知,巴以冲突更多是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以色列民族的矛盾,双方冲突加剧世界动荡,即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C项正确;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所以,巴以冲突不属于霸权主义,排除A项;仅从题干涉及国家信息,无法说明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政治格局,比如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崛起,与巴以冲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科技,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由此得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决定着政治格局。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现在A。13.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提出 “师夷长技以自强” 等口号,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 “新器”。同时,他们坚持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等 “旧物”,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国家富强,C项正确;洋务派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是新思想,排除A项;洋务派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没有想要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优越的,只是在技术层面落后于西方,所以要引进西方技术,而不是变革制度,排除B项;“旧物” 主要指的是封建制度,虽然封建制度包含封建思想等方面,但从洋务派的实践来看,更强调的是维护封建政治制度这个层面,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甲午战后中国在翻译日本书籍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比重远超自然科学,体现了中国在经历甲午战后不断深化对日本的学习,从学习技术逐渐深入到社会制度,D项正确;1894年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百日维新的措施大多数在失败后被废除,排除B项;表格说明甲午战后中国不断深化了对日本社会制度的深入学习,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由材料信息英国不让其他国家租押借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清政府也承诺不会把扬子江沿岸地方让予或租给他国,可以得出英国独霸了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这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1)错误;将林则徐改为魏源(2)错误;将《天朝田亩制度》改为《资政新篇》(3)错误;将梁启超改为严复(4)正确【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主持编成《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领国人开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原题错误,将林则徐改为魏源。(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从多方面革新,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打开新思路。故原题错误,将《天朝田亩制度》改为《资政新篇》。(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译述《天演论》,将西方先进的进化论思想传播开来,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故原题错误,将梁启超改为严复。(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唤醒无产阶级,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新方向。故原题正确。17.(1)类型:契约华工;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主权丧失和传统经济崩溃;通过《北京条约》(1860)等,英法获得在中国“自由招工”权,实际演变为拐骗、绑架人口;工业革命时期,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列强在东南亚等开发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2)主要活动: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向前线运送弹药;修缮掩体,维护机枪阵地。贡献: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推动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详解】(1)类型:据材料一“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可知,契约华工,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背景:据材料一“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主权丧失和传统经济崩溃;结合所学《北京条约》的知识可知,通过《北京条约》(1860)等,英法获得在中国“自由招工”权,实际演变为拐骗、绑架人口;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结合所学欧美列强的殖民扩展的知识可知,列强在东南亚等开发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2)主要活动:据材料二“在法华工开始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他们还向前线运送弹药。甚至有些人就留在了法国兵和英国兵的战壕中修缮掩体,维护机枪阵地”可知,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向前线运送弹药;修缮掩体,维护机枪阵地。贡献:结合所学一战的知识可知,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据材料二“此后中国得以列席巴黎和会及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部分利权,某种意义上不能不承认,是因为华工参战”可知,推动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18.(1)“秘诀”是三角贸易;地点:欧洲、非洲和美洲;影响:美洲种植园助推了世界经济,但有人和动物深受其害。(2)新现象:棉纺织品产量大幅增长;英国在世界市场份额增加;采用机器进行生产;现代工厂制度建立;劳动力结构变化。(任答两点)表现形式:奴隶制、殖民主义、强迫劳动。(任答两点)(3)理解:参考一:殖民掠夺、三角贸易过程中(任答一点),欧洲殖民者掳掠了非洲大量劳动力、在殖民地大量掠夺黄金、白银(任举一例),推动了欧洲殖民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考二: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棉纱厂雇佣童工、强迫妇女劳动,工人被迫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任举一例),工业生产得到了充足的劳动力,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无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详解】(1)秘诀:根据材料一“16世纪起,商人们就懂得这一神技的秘诀。他们未使用魔术,而是运用跨洋贸易……棉花转化为象牙的魔法,以及把非洲劳动力转化为咖啡和糖的戏法,均助推了世界经济,但有人和动物深受其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罪恶的奴隶贸易,即三角贸易。发生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是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因此,“戏法”主要发生在欧洲、非洲和美洲。影响:根据材料一“助推了世界经济,但有人和动物深受其害”可知,这一“秘诀”助推了世界经济,但有人和动物深受其害。(2)新现象:根据材料二“棉纺织品的产量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可知,英国的棉纺织品产量大幅增长。根据材料二“英国生产的棉纺织品占据了原本印度纺织品的全球份额”可知,英国在世界市场份额增加。根据材料二“棉纱生产的机械化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实体”可知,现代工厂逐步制度建立。表现形式:根据材料二“ 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反常现象,而是其核心”可知,资本主义“暴力”的表现形式是奴隶制、殖民主义、强迫劳动。(3)理解一:可以从材料一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叙述,材料一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非洲人民掠夺,把廉价或强获取来的原材料转化为经济利益,推动了欧洲殖民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经济扩张就是依靠暴力逼迫完成的,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理解二:可以从材料二工业革命的发展叙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强调了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工人、妇女和儿童的强制性劳作,工业生产得到了充足的劳动力,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这是一种暴力剥削的表现,无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因此,资本主义的历史中,暴力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核心手段。19.(1)①:蒸汽机②:内燃机。③:拉丁美洲独立④:求同存异(2)观点:科技发展促进大国崛起论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之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融入工业化浪潮,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使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结论:综上所述,科技发展促进大国崛起,要重视科技教育发展。【详解】(1)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76年, 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 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2)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利用先进技术,工业产值超越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因此可知观点为“科技发展促进大国崛起”。然后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下结论即可,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利用先进技术,工业产值超越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接着用具体史事进行阐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之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融入工业化浪潮,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使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结论:综上所述,科技发展促进大国崛起,要重视科技教育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