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第1节 第2课《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课件+素材【沪科黔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单元 第1节 第2课《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课件+素材【沪科黔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单元3 第1节 第2课
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沪科黔教版)七年级

1
核心素养目标
3
新知讲解
5
拓展延伸
7
板书设计
2
新知导入
4
课堂练习
6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8
01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信息社会责任
能够向他人推广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周围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能够探索和学习新的加密技术,如生物特征识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能够分析加密和解密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方案,如使用文档编辑软件的加密功能和文件压缩软件的加密选项。
能够认识到在数字化环境中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加密技术和身份验证方法。
03
新知讲解
什么是数据加密
03
新知讲解
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盘,可以传送或分享数据与资源。为防止数据和资源被他人非授权访问、篡改或破坏,可使用加密工具先对其加密再传送,以保护数据和资源的安全。常用的加密方法如下。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1)使用文档编辑软件自带加密功能
1、打开文档编辑软件,单击“文件”菜单,选择“文档加密”中的“密码加密”选项,如图所示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2、在打开的“密码加密”对话框中,设置打开文档的密码,如图所示,随后单击“应用”按钮,文档就被加密了。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3、关闭并重新打开文档,会出现如图所示的“文档已加密”提示框,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文档。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2)使用文件压缩软件加密
文件压缩软件可以对如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类型的资源进行加密在压缩文件时,软件会提示是否需要加密。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1、选中需要加密的文件或文件夹,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添加到压缩文件”,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设置密码”。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2、设置完密码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文件加密与压缩,如所示。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3)对电子邮件直接加密
发送电子邮件时,既可以先用软件对文件加密再发送,也可以勾选“邮件加密”选项对邮件内容(包括附件)直接加密。设置密码后收件人必须使用正确的密码才能查看邮件内容。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03
新知讲解
张老师有大约2GB的学习资料要分享给全班同学,文件夹里有不同类型的资源,包括文档、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应用软件。他希望这些资源仅在本班同学中快速共享,即使他人获得文件,也无法正常使用。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活动
03
新知讲解
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共享资源方案,并简述该方案的优势,填入下表。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活动
共享方案 是否设置密码 是否设置权限 该方案的优点
方案一:公共云盘共享


提供灵活的访问控制和高安全性,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特定文件。
方案一:局域网文件共享


方便局域网内用户快速访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权限管理保护数据
方案一:加密USB驱动器共享


通过物理介质共享,设置密码保护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适合离线环境
03
新知讲解
在使用网络应用时,大部分网站、平台或软件都需要验证用户身份,以鉴别网络用户的身份是否合法、真实。对于身份验证通不过的用户,系统会阻止其对相关应用的使用,以防其冒用合法用户身份,实施不法行为。
3.认识身份验证
03
新知讲解
身份验证是互联网中鉴别用户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方式有用户名+密码验证、USB Key验证和生物特征识别验证等。
3.认识身份验证
03
新知讲解
网上银行提供了多种身份验证方式,以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保障其财产安全。
3.认识身份验证
案例
03
新知讲解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第四条指出:“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有报道称,一些网站和应用强制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注册和登录,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该规定的要求
3.认识身份验证
思考与讨论
不符合:
一些网站和应用强制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注册和登录的做法,可能不符合该规定的要求。这种做法没有体现出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原则,也没有提供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的替代方案,这可能会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03
新知讲解
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
● 用户名 +密码验证
用户名+密码验证是指用户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系统使用其提供的服务,是最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
3.认识身份验证
科学园地
03
新知讲解
●USB Key 验证
USB Key验证是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验证模式。USBKey 是一种采用 USB 接口的硬件设备,它可以存储用户的密码和数字证书,利用 USB Key 内置的密码算法实现对用户的身份验证。
3.认识身份验证
科学园地
03
新知讲解
●生物特征识别验证
生物特征识别验证主要是根据用户所固有的且具有唯一性的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等)进行验证。通过事先对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当身份识别时,通过数据比对来完成用户身份验证。
3.认识身份验证
科学园地
03
新知讲解
手机短信验证码是一种动态密码。在用户登录时,系统会向用户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用户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输入该验证码,以完成身份验证。
3.认识身份验证
小贴士
03
新知讲解
体验不同的身份验证方式:
不同的网站、平台或软件,会根据其安全性需求,采用不同的用户身份验证方式。表中的网站、平台或软件使用了哪些身份验证方式,这样的设置是否能更好地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3.认识身份验证
活动
网站、平台、软件 采用的身份验证方式
即时通信软件
电子邮箱
云音乐平台
手机银行 APP
在线购物网站
通常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可能结合手机短信验证码或电子邮件确认。
基本的用户名和密码,可能包括两步验证(2FA)。
用户名和密码,可能结合社交媒体账户登录或手机验证。
通常包括密码、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
用户名和密码,可能包括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或第三方支付服务。
03
新知讲解
小明编写了一个“强密码判断”程序,用来判断用户输入的密码是否为强密码。请打开配套资源“强密码判断.y”。
1.设计几组输入数据,运行程序,将输出结果记录在表中。
3.认识身份验证
挑战时刻
输入数据 输出结果
123456
abed12345
fAgh543216
1234@Bafg
不是强密码
不是强密码
不是强密码
是强密码
不是强密码
不是强密码
P@ssw0rd
short1
03
新知讲解
2.分析测试结果,列出该程序需要改进的地方。
3.简要描述改进后的算法。
3.认识身份验证
挑战时刻
密码长度限制: 程序仅检查密码是否至少8个字符长,但并未考虑密码的最大长度。过长的密码可能同样存在安全风险,如难以记忆,容易在输入时出错。
增加密码最大长度检查: 设置一个合理的最大长度限制,比如16或32个字符,以避免过长的密码。改进后的算法将更加灵活、安全,并且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04
课堂练习
1、为了保护数据和资源的安全,在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盘时,可以采取哪种加密方法?
A. 不加密 B. 使用简单密码
C. 使用公共密码 D. 使用加密工具先对其加密再传送
2、在文档编辑软件中,如何设置文档加密以保护文档内容?
A. 保存文档时选择“另存为” B. 打开文档后选择“文件”菜单,选择“文档加密”
C. 直接关闭文档 D. 打印文档
3、发送电子邮件时,为了确保邮件内容的安全,可以采取哪种措施?
A. 不设置密码 B. 仅发送文本内容
C. 对邮件内容进行加密 D. 使用普通邮件服务
D
B
C
04
课堂练习
4、设计共享资源方案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来保护资源的安全?
A. 是否设置密码 B. 是否设置权限
C. 文件大小 D. 该方案的优点
5、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哪些?
A. 用户名+密码验证 B. USB Key验证
C. 生物特征识别验证 D. 电子邮件验证
6、判断题:使用文档编辑软件的加密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AB
ABC
正确
05
拓展延伸
1、人脸识别
05
拓展延伸
2、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学习对青少年有什么好处?
促进负责任的网络行为:
了解加密和数据保护可以鼓励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采取更负责任的行为。
05
拓展延伸
3、青少年如何更好的学习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有关加密技术的书籍、文章和在线教程,了解加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05
拓展延伸
4、有什么常见的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方式?
哈希函数:
将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字符串,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如SHA-256。
07
课堂总结
《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课程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怎么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我们的数据和资源。老师给我们讲了加密的重要性,还有不同的加密方法,比如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我们决定以后要更加注意我的网络安全,也会告诉我的朋友们这些重要的知识。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08
板书设计
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一、加密保护数据和资源
二、认识身份验证
课后作业:
1、思考如果你要选择一个加密保护数据的方式进行学习,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