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天体最可能是( )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哈雷彗星
2.甲天体和地球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体积大、密度大 B.质量小、密度大
C.体积小、密度小 D.质量大、密度小
[2024·广东信宜高一月考]世界最大、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该望远镜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河外星系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信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据此完成3~4题。
3.与河外星系属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为(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如果发现与地球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最可能是( )
A.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B.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
C.来自恒星的光照稳定
D.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太阳射电流量(F107)是太阳10.7厘米波长附近的辐射通量值,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与太阳活动水平呈正相关。下图为2009—2023年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月均值。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文资料,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2009年仅1个月就出现3个X级(最高级别)大耀斑
B.2014年较上年太阳活动水平更低,进入太阳活动低谷年
C.2019年太阳表面惊现巨大黑子,或导致全球电网瘫痪
D.2023年绚丽多姿!我国北方多地上演“极光秀”
6.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大磁暴预警,下列天气指数受此影响明显的是( )
①洗车指数 ②短波收听指数 ③交通指数 ④信鸽飞行指数 ⑤穿衣指数 ⑥北斗导航指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2024·浙江台州高一月考]2023年5月,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在四川稻城已经主体竣工。它能实时监测太阳“打喷嚏”,即对太阳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球进行高精度成像观测,并对空间天气进行预警。据此完成7~8题。
7.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建成后,可实时监测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A.光球层的黑子 B.色球层的耀斑
C.光球层的太阳风 D.日冕层的日珥
8.该望远镜对空间天气预警是为了( )
A.预报极光观赏时间
B.播报民航雷雨天气
C.调整地面磁场方向
D.应对短波通信障碍
[2024·辽宁鞍山高一月考]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最早出现在3亿年前。下图为三眼恐龙虾照片与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三眼恐龙虾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宙 B.元古宙
C.古生代 D.中生代
10.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B.古生代末期地球开始出现生命大爆发
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50%海洋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2024·山东临沂高一月考]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 )
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丰富
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生物多样性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
D.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有关
12.石炭纪至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寒冷,冰雪广布
C.湿润,森林茂密
D.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2024·浙江宁波高一期末]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面两图为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图1
图2
1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推断图1所示地震波类型及地核(外核)所处的三态类型( )
A.横波,固态 B.纵波,固态
C.横波,液态 D.纵波,液态
14.图中地核与其相邻圈层的分界面名称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康拉德面 D.雷波蒂面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7日晚,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开始喷发,并产生了大量含有SO2的火山灰云。根据我国气象部门监测显示,28日火山灰云已经离开主岛向东北方向扩散(图1)。图2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图1
图2
15.冒纳罗亚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球内部移动的顺序是( )
A.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B.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幔—岩石圈
C.软流层—莫霍界面—地壳—岩石圈
D.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
1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圈,氮和氧是其含量最多的成分
B.②是水圈,是各种水体组成的不连续圈层
C.③是岩石圈,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D.④是生物圈,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共52分)
17.[2024·广东深圳高一月考](9分)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许多学校的学生亲手制作了太阳系模型(下图)。下表反映了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行星 与太阳距离/106 km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赤道半径/km 有无光环
水星 57.9 0.05 0.056 2 440 无
金星 108.2 0.82 0.856 6 050 无
地球 149.6 1.00 1.00 6 378 无
火星 227.9 0.11 0.15 3 395 无
木星 778.0 317.94 1 316.00 71 400 有
土星 1 472.0 95.18 745.00 60 000 有
天王星 2 870.0 14.63 65.20 25 400 有
海王星 4 496.0 17.22 57.10 24 750 有
(1)根据材料,描述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分)
(2)利用图表材料,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的原因。(6分)
18.[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末](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等。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耳/米2),其中甲位于四川盆地,乙位于青藏高原。
(1)据图分析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征。(6分)
(2)分析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主要原因。(6分)
(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乙地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分析其气温低的主要原因。(6分)
19.[2024·广东江门高一月考](18分)读某时期地质年代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是 ,该时期距今 亿年— 亿年。(3分)
(2)A是 ,B是 ,C是 ,D是 ,E是 ,F是 。(6分)
(3)描述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特征。(5分)
(4)说明该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和海陆格局的变化特点。(4分)
20.(7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月14—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两天剧烈喷发,产生1.2米高的海啸,喷出的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海面升起。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岩石圈由 和 顶部的岩石部分组成。(填圈层名称)(2分)
(2)此次海底火山喷发的岩浆可能来自 层。(2分)
(3)指出此次海底火山喷发主要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3分)
参考答案
第一章测评
1.C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按照离太阳从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中甲天体位于地球轨道外侧,离太阳的距离比地球更远,所以甲天体可能是火星。第2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类地行星与巨行星、远日行星相比,具有质量小、密度大的特点。
3.B 4.A 解析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组成可观测宇宙,为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地月系都是比其级别更低的天体系统。第4题,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促进生命的发展。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利于生命的繁殖,厚厚的大气层会减少星球表面获得的恒星热量,可能会影响行星的温度。稳定的光照条件并不是生命得以发展的自身条件。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是星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并非其自身内部条件。
5.D 6.B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月均值在2023年达到峰值,因为其与太阳活动水平呈正相关,2023年太阳活动达到峰值,受太阳活动影响,我国北方多地上演“极光秀”;2009年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月均值处于较低值,太阳活动水平较低,且无法判断耀斑数量;2014年较上年太阳活动水平更高;2019年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月均值处于较低值,太阳活动水平较低。第6题,据材料可知,2023年11月30日出现大磁暴现象,太阳活动高峰值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短波收听指数、北斗导航指数会受影响,②⑥正确;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影响信鸽飞行,信鸽飞行指数会受影响,④正确;洗车指数、穿衣指数主要受天气状况影响,①⑤错误;交通指数主要受人口、时间等因素影响,③错误。
7.B 8.D 解析 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的成因为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和材料“它能实时监测太阳‘打喷嚏’,即对太阳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球进行高精度成像观测”所述一致;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日珥出现在色球层。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爆发时会扰乱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需要提前预警;灾害性天气需要预警,极光观赏不属于预警范围;雷雨天气与太阳活动无关。
9.C 10.C 解析 第9题,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最早出现在3亿年前,结合图可知,三眼恐龙虾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第10题,“恐龙时代”为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重要的成煤期。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生命大爆发是在距今约5.3亿年的寒武纪时期;古生代末期,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11.D 12.C 解析 第11题,图中所示的五次物种灭绝,对应温度均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奥陶纪生物种类更丰富;新近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生物多样性与地表温度总体呈负相关。第12题,煤是地质史上的植物遗体经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石炭纪至二叠纪既然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那就可以推知当时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森林植被,树木适宜生长的地理环境气候较为湿润;干燥、寒冷的环境不适宜植物大量繁殖;森林适宜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是偏湿润的,全球气候分异气候未必湿润,二者不存在必然性。
13.C 14.B 解析 第1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核为液态,而横波无法在液体中传播,故无法穿过地核(外核),因此图1所示地震波为横波。第14题,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故地核与其相邻圈层的分界面名称为古登堡界面。
15.D 16.A 解析 第15题,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之上是上地幔顶部,再往上是莫霍界面,之上是地壳,冒纳罗亚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球内部移动的顺序是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地核、下地幔位于软流层之下。第16题,①是大气圈,氮和氧是大气含量最多的成分。②是水圈,水圈经水循环环节形成了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③是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④是上地幔,不是生物圈。
17.答案 (1)距离太阳1.496亿千米;是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此地球表面获得了适宜的光照和热量;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有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解析 第(1)题,位置描述主要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结合材料分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地球周围行星的位置。第(2)题,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来源,由表格数据可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此地球表面获得了适宜的光照和热量;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因此地球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由图可知,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18.答案 (1)分布不均,大致是东部少、西部多;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
(2)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多云雾和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
(3)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呈现出西部地区多、东部地区少的趋势;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地区。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为四川盆地,该地以盆地地形为主,地形封闭,降水较多,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天气,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为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较少,气温较低;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较低。
19.答案 (1)古生代 5.41 2.52
(2)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3)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陆地上出现了低等植物,出现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4)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
解析 据图中“原始鱼出现”“陆生四足动物出现”等信息可知,图示历史时期为古生代。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陆地上动物不断出现,出现了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此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陆面积不断变化。
20.答案 (1)地壳 上地幔
(2)软流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解析 第(1)题,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部分组成的。第(2)题,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第(3)题,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直接进入大气圈,沉降之后会进入水圈,火山喷发会影响植物,影响生物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