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2024·宁夏银川高一期末]2023年暑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考察。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兴趣小组在①地可以观察到( )A.“V”形谷 B.冲积扇C.河曲 D.三角洲2.兴趣小组观察到牛轭湖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3.兴趣小组沿途可观察到( )A.耕地规模变小 B.沉积物颗粒变小C.河面宽度变宽 D.河谷深度变浅[2024·广东广州高一期末]我国某山脉主峰第四纪冰期时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高度为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谷地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图1图24.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5.图2所示谷地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堆积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重力堆积作用[2024·山东邹城高一月考]下图为某冲积扇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5米。据此完成6~8题。6.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8米 B.13米 C.22米 D.50米7.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沉积物颗粒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8.最接近上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中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9.我国南方某市为了发展旅游经济,计划在该市郊区某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下图为该区域旅游规划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在该山区有一处适合攀岩的地点,请在图中用“◆”标出。(2)观景台M、N之间有一条“森林氧吧路”,请说明其呈蛇形的原因。(3)判断在观景台M处能否看到山下的湖泊O处,请画剖面图并进行说明。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2024·陕西榆林高一期末]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开阔、视线不受阻挡的地方。山地、山脊、陡崖或者上缓下陡的山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山谷、缓坡或者上陡下缓的山坡一般不会阻挡视线。某地理学习小组野外考察并绘制了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是( )A.70米 B.80米 C.90米 D.100米11.实地考察中( )A.站在甲地可以看到丙地B.站在乙地可以看到丙地C.站在丙地可以看到丁地D.站在丁地可以看到乙地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实地考察,绘制了考察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下图)。考察过程中有同学记录到该区以人工林为主,土壤呈淡黄或棕黄色,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据此完成12~14题。12.考察区域的地貌类型为(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C.黄土地貌 D.丹霞地貌13.沿图中甲、乙两点连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为( )14.该考察路线的高差可能是( )A.65.4米 B.77.4米C.85.4米 D.90.4米15.[2024·福建厦门高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研究小组前往江西庐山(图1)开展野外实践。为更好地了解山体起伏状况,小组成员绘制了图2所示地形剖面。图1图2(1)判断图2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的剖面线(“A—B线”或“C—D线”),并说出图2方框中应填入的方位。(2)描述庐山地区东南部的主要地势特征。(3)为尽可能观察到庐山地区东部的森林植被全貌,小组成员确定了2个最适宜的观察点位。从甲、乙、丙、丁中选出这2个最适宜的观察点位,并说明依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诗仙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所创作的名篇佳句。图3示意小组成员重走诗人足迹时,在此处所绘的地貌景观。图3(4)描述此处地貌景观的特征。参考答案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1.A 2.C 3.A 解析 第1题,①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曲位于河流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入湖口)附近,均不属于①地的河流地貌。第2题,牛轭湖是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地区。图中③处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侧向侵蚀作用强烈,河曲发育,形成牛轭湖;①处和②处地势起伏较大,流速较快,侧蚀作用弱,形成牛轭湖的可能性小;④处位于河流河口附近,主要形成三角洲地貌。第3题,从河口到源头,平原面积减少,山地面积增加,耕地规模变小。河口附近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源头附近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河口附近流速慢,流量大,侧蚀作用强,河面较宽,河谷较浅;源头附近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河面较窄,河谷较深。故从河口到源头,河面宽度变窄,河谷深度变深。4.C 5.C 解析 第4题,根据图1中等高线分布可推知,甲地位于山顶平地;丙地位于山谷;乙地位于鞍部;丁地位于山脊。图2的谷地景观可见于丙地。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3 500—3 600米,根据上题可知,图2的景观可见于丙地,丙地海拔接近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加上图2中显示谷中有石块堆积物,故图2所示谷地可能是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的。6.B 7.B 8.A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米,甲、乙两地之间相隔3条等高线,其相对高度为ΔH,(3-1)×5<ΔH<(3+1)×5,即10<ΔH<20。第7题,河流沉积对沉积物具有分选作用,一般越往上游沉积物颗粒越大,越往下游沉积物颗粒越小,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因此图示乙地位于河流四地中的最下游,沉积物颗粒最小。第8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甲地位于乙地上游,地势高于乙地,①正确,②错误;丙、丁之间等高线向低处弯曲,说明中间地势较高,因为丙、丁之间有河流,河流挟带泥沙在此堆积,河道两侧堆积物较多,因此横剖面河流两侧高,丙、丁两地远离河流,地势较低,③正确,④错误。9.答案 (1)适合攀岩的地点标示见下图。(2)“森林氧吧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减小道路坡度,方便步行。(3)不能。陡崖顶部阻挡了视线。剖面图如下(采分点:剖面线形态、坐标轴名称、单位、数值、观景台M、湖泊O)。解析 第(1)题,适合攀岩的地方一般为陡崖,即等高线重合的区域,读图可以找到陡崖位置。第(2)题,“森林氧吧路”主要为人们休闲游玩使用,因此修建要考虑行走方便,当地坡度比较大,为了减小坡度,需要尽量沿等高线修建。第(3)题,沿图中M指向O的箭头,选取其与等高线相交的点进行描绘即可。根据绘制结果说明是否有视野遮挡。10.C 11.D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等高距为10米,乙处海拔最高,大于880米,小于890米,海拔最低为大于790米,小于800,所以图示区域最大高差为大于80米,小于100米。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甲到丙之间和乙到丙之间,都是上部坡度缓,下部坡度陡,为凸坡,站在甲地看不到丙地,站在乙地也看不到丙地;丙与丁之间有小的山脊阻挡,站在丙地看不到丁地;乙、丁之间,上部坡度陡,下部坡度缓,为凹坡,所以站在丁地可以看到乙地。12.C 13.A 14.D 解析 第12题,由材料“该区以人工林为主,土壤呈淡黄或棕黄色,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可知,该地为黄土地貌。第13题,由图可知,甲、乙两地高度相差不大,乙略高于甲,图中等高距为10米,推出谷底的高度为790—800米,B、C两项图中谷底的高度不符合,A图甲处地势较平坦,D图甲附近坡度较大。第14题,该考察路线的最低点高度为790—800米,最高点为885.4米,故高差为85.4—95.4米。15.答案 (1)C—D线;东南。(2)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较大。(3)甲、丁。甲位于为山脊,丁海拔最高,甲、丁点组合可获得最为开阔的视野。乙位于山谷,无法观察到南北两侧地区;丙地势较低,无法观测到高海拔处的森林植被。(4)山体高耸,高差较大;坡度较陡,岩壁接近直立。解析 第(1)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剖面线中部低值区海拔为300—450米,图1中A—B剖面线中间低值海拔为750—900米,与图2不符,所以为“C—D线”;图2中方位指向为C—D剖面线的朝向,C—D朝向东南方,所以图2中方位指向东南。第(2)题,庐山地区东南部的主要地势特征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根据图1信息,庐山东南部等高线数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等高线密集,所以东南部地势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大。第(3)题,为尽可能观察到庐山地区东部的森林植被全貌,观测点需要地势高,视野开阔。图1中甲地位于山脊之上,丁地海拔最高,甲、丁点组合视野开阔,不受遮挡。根据“凸高为低”,可知乙地位于山谷,视野受限,无法观察到南北两侧地区;丙地势较低,视线受阻,无法观测到高处的森林植被。第(4)题,读图3可知,该处地貌为地层断裂抬升形成的断块山地貌,悬崖峭壁林立(岩壁接近直立),地形陡峭(坡度较陡),山体高耸,高差较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