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学习目标】1.掌握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历程。2.运用史料探究印欧人迁徙的原因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认识印欧人文化的特点。3 理解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作用,认识古代人口迁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4认识民族迁徙对多元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认识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重点难点】1.重点: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2.难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印欧人起源(1)地区:可能起源于 。(2)特点:游牧民,驯养 ,制造 。2.印欧人迁徙(1)时间:从公元前 纪初起,进入西起 、东到 的广大地区,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2)方式:凭借马和 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图解历史】印欧人的主要迁徙区域 印欧人迁徙的概况: (1)向南:迁徙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影响赫梯帝国及其文明。 (2)向东南:迁徙到西亚伊朗高原,对波斯帝国及其文明产生了影响。 (3)向西:迁徙到了巴尔干半岛,逐步扩散到今天的西欧、北欧和北美,影响了古希腊等地区的西方文明。 (4)向东:迁徙到了阿富汗高原、再到南亚的古印度平原。对古印度及其文明产生了影响。3.迁徙的影响:形成 人、波斯人、 人和 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赫梯帝国①建国:公元前 世纪,在 建立赫梯帝国。②鼎盛:公元前 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延伸到 。③衰落:公元前 3世纪末因陷入 逐渐衰落。(2)波斯帝国①崛起:公元前 世纪,波斯人崛起于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影响:西亚和 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 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3)古希腊①形成:公元前 年左右进入 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②成就:他们思考人类与 、个人与 的关系等问题,在 、科学、 、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③影响: 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4)古印度①活动区域:从 流域推进到 ,把马和 等带到印度。②影响:印度历史进入 时代, 制度和 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迁徙过程时期 表现第一次大迁徙 (前2世纪—2世纪) 中国 北方地区, 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人西迁,建立 帝国,势力一度到达 北部。欧洲 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第二次大迁徙 (3—6世纪) 中国 ① 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 地区建立政权。 ② 人、氐人和 逐渐迁徙到 ,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部分北方人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 ,促进了 地区的开发。欧洲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 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 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第三次大迁徙 (7—8世纪) 7世纪, 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 广大地区。 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迁徙的影响(1)政治格局:改变了 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 、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 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知识链接】 1.游牧民族扩张的原因有哪些? 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机;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2.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分析;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淡水、土壤、自然资源是影响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财富、城市、交通、婚姻和家庭、经济政策等;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局变动、国际格局、阶级矛盾、统治者的影响、战争等; ④思想文化:科技、文艺、教育状况等; 3.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及表现 ①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这类移民在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是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引发的三次北方人民南迁高潮; ②以行政手段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较典型的是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明初洪武年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秩序,采取了三种移民政策:一是自山西大规模移民到山东进行屯垦,以配合国家推行的“安养生息”政策;二是从湖广地区迁出大量人口以填补四川的空虚;三是将四川、云南两省的明氏的残余势力迁移出去以消除反对势力 ③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这类移民往往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徙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山区或其他边疆地区,被称为客家人。以平民为主要构成的客家先民对于开发我国的山区和边疆地区,及与当时的民族交融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现象 ④非华夏族的向内和向西迁移:这类移民主要表现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几十万人逐渐向内地迁徙并定居生活。同时以匈奴、突厥、蒙古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还有大规模的向西征讨和迁徙的现象 ⑤东南沿海地区向海外的迁移:在唐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两省的居民为缓和土客矛盾、缓解人口压力,就有下南洋向东南亚地区移民的现象;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出现了一个高潮。【概念阐释】1.古印欧人:是大约6 000年以前,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依靠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是他们迁徙的主要条件。2.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3.人口迁徙:古代以印欧人为主的游牧民族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近代欧洲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华工大量迁移至美洲与大洋洲,为当地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出现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战争、灾难、贫困造成的难民问题亟待解决。【重点问题探究】1. 古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2. 中国和罗马同为曾经相似的帝国,都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为何向不同方向发展?3. 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及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哪些?【总结反思】【达标检测】单选题)1.《新全球史》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最古老的印欧人社会开始瓦解,人们骑上马,带着其他动物向着新的土地进发。”最终,除东亚、东南亚外,“印欧人”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印欧人的大迁徙( )A.统一了欧亚主要文明 B.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C.导致亚洲文明的衰落 D.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2.(2024·浙江嘉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以下史实正确的是( )A.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人首次统一了西亚与北非文明区C.印欧人进入意大利半岛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D.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并开创了哈拉帕文化3.语言学家注意到,欧洲、西南亚和印度的很多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表现出这种相似性的古代语言包括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印欧人的迁徙 B.亚历山大远征 C.丝绸之路开通 D.罗马帝国衰亡4.(2024·云南楚雄期末)据研究发现,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进入长城以南建立政权的群体、各政权统治集团主要成员,基本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而是变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口,“成为北朝末年开始的获得具有族群意味的‘汉人’的一部分”。由此可知,当时北方( )A.政权更替尤为频繁 B.民族迁徙区域一致 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农耕经济长期繁荣5.(2024·广东珠海一中)公元452年,亚欧大陆匈奴人的领袖和帝王阿提拉从巴尔干取道西南,直捣罗马城。而此时西罗马帝国在匈奴人的打击下,已是奄奄一息,最终在476年灭亡。有学者评价说:非罗马人,即所有一切蛮族人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并把罗马帝国推翻了。材料可用于说明( )A.人口迁徙推动政治变动 B.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C.民族战争影响社会习俗 D.东西方经济交流频繁6.(2024·山西大同)公元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7.(2024·浙江宁波期末)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控制其他国家 B.为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C.寻找稳定的生存环境 D.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8.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9.(2024·辽宁朝阳高二阶段练习)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了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A.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C.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先进文明进一步传播10.有学者认为: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历史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论点依据的是( )A.印欧人的迁徙 B.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扩张 D.蒙元的南征参考答案【重点问题探究】1.古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和条件。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需要: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食物来源不稳定,具有流动性;②游牧民族的性格:骁勇好战;③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金属冶炼,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军事上马拉战车和金属武器。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⑤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变冷使草原退化、河流冰封,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2. 中国和罗马同为曾经相似的帝国,都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为何向不同方向发展?(1)中国: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先进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南迁的游牧民族人数有限且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自然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并融入其中。当遇到异质文化的冲击时,中国文化经过自我调整,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罗马:罗马帝国境内民族众多,且流动性强,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当罗马社会发生危机时,强大的异质文化打碎其传统文化体系,各种文化因子在社会裂变中重新组合(古典文化、蛮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混合),铸成了新的西欧文化。3.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及对迁入地的影响。(1)主要原因:主要有政权的变动、首都的变化(统治者的决策)、殖民活动的开展、阶级矛盾以及权利的争取、社会环境变化(战乱)。(2)主要影响: ①积极:外来人口的迁入带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经验,加快生产方式的交流和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如果自于文化优势地区则他们的迁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②消极:外来人口的迁入给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带来压力;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给当地治安带来巨大挑战。【达标检测】1.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欧人的大迁徙带来人口和物种,对整个欧亚大陆都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了欧亚文明的发展,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D项正确;“统一了欧亚主要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此时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而非转型,排除B项;这种迁徙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而非衰落,排除C项。2.B解析:根据材料“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B项正确;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波斯帝国,排除A项;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半岛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排除C项;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的文明,要早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排除D项。3.A解析:根据材料“语言学家注意到,欧洲、西南亚和印度的很多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表现出这种相似性的古代语言包括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印欧人的迁徙,A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亚历山大远征,且亚历山大远征没有到达印度,不会影响梵语,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丝绸之路开通,排除C项;罗马帝国衰亡不会影响各地语言的相似性,排除D项。4.C解析:根据材料“进入长城以南建立政权的群体、各政权统治集团主要成员,基本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而是变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口,成为……‘汉人’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被汉族先进文化吸引,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交融而不是政权更替,排除A项;材料只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际上当时也存在北民南迁现象,故民族迁徙区域未必一致,排除B项;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北方经济破坏严重,排除D项。5.A解析:材料中提到阿提拉“从巴尔干取道西南,直捣罗马城”以及“在匈奴人的打击下”,结合所学可知,阿提拉帝国属于民族迁徙形成的新帝国,这说明人口迁徙推动政治变动,A项正确;材料无法确定“多样性”的信息,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把罗马帝国推翻”不等于影响社会习俗,排除C项;材料仅仅是强调“匈奴的摧残”,不涉及东西方经济交流频繁的信息,排除D项。6.A解析:材料表明,日耳曼人在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统治区域内部的文化受到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可以得出日耳曼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A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未摧毁古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阻碍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对比,不能说明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排除D项。7.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不足,促使古代希腊人向外移民。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波斯等地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都是为了在新征服地区获得土地。可见,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D项正确;农耕民族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将土地作为重要的生存资源,对土地的追求是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动因,相比之下控制其他国家和扩大文化影响的需求处于次要地位,排除A、B两项;农耕民族生活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生存环境总体稳定,在土地充足的情况下,农耕民族一般安土重迁,排除C项。8.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文明征服的典型例证,说明了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C项正确;《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排除A项;B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排除D项。B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印欧人在亚欧大陆的迁徙,形成了一些不同的人种与文明,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出现,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印欧人“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并未中断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反而促进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影响,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而非“先进”文明的传播,排除D项。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主要和传统商路的改变有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及蒙元的南征均与环境因素有关,排除AB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