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习目标】
1.归纳近代的殖民活动和人口迁移的表现。
2.运用史料,探究人口迁移的原因、特征及影响,阐释美洲与大洋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
3.运用唯物史观相关理论,认识近代殖民活动的双重影响。
4.理解华工为美洲及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感悟华人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1.重点:近代以来的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转移与族群变化。
2.难点:人口和族群的变化最终引起了文化的冲突、交融和认同。
【基础知识梳理】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
(1)背景:1492年,哥伦布到达 ,此后 牙、葡萄牙、 、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 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过程:
时间 早期(工业革命前) 19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 ① 开辟;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
扩张方式 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 、垄断商路 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 、掠夺原料 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 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 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 发展;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 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 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亚非拉民族 高涨
影响:
①对非洲:导致 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了非洲的 ,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②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③对美洲:出现 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改变了美洲的 ,形成新的族群;
④对世界:客观上推动了 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 进一步扩大。
2.美洲族群变化
(1)原因:
①在殖民扩张和掠夺过程中,欧洲殖民者 、奴役以及 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为了弥补 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 ,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③很多 因各种原因远涉重洋,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表现:
新的族群出现: 人数量的锐减, 和非洲 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影响:
①引起居民结构变化: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 ,逐渐成为 的主要居民。
②形成新的美洲文化: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 ,他们共同生活在 ,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 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
原因 历史条件的差异
表现 美国和加拿大 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 ,幸存的 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海地等西印 度群岛国家 人口占多数
西班牙和 葡萄牙 其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 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秘鲁等少 数国家 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
(1)开始: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 和 等地。
(2)阶段:
①最初:英国将 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②19世纪:随 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在 掠夺原住民的 ,建立牧场。
③1851年:人们在 发现了 ,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3)特点:①持续时间长,规模大;② 灭绝;③经济掠夺,移植 生产方式;④文化殖民。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动
(1)澳大利亚等地的 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越来越多的 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3)19世纪中叶, 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原因 ①19世纪初, 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 出国; ③殖民者通过运输 来获取巨额利润; ④中国 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概况 开发美洲 ①美国:华工是 金矿和中央 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 群岛、 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开发大洋洲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 开采金矿;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 和 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影响 ①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 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 ; ②他们保留和传播着 ,促进了美洲和 经济、文化的发展
【概念阐释】
1.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一般表现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保留地
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
3.苦力贸易
苦力贸易是指西方商人以欺骗和暴力等手段贩卖中国人口至美洲等地,使其被迫从事强制性劳动的买卖。它与鸦片贸易一样都是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罪恶的贸易活动,是对中国暴力掠夺的手段之一。
【重点问题探究】
1. 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2. 奴隶贸易的废除的原因。
(1)道德政治因素:①英国思想界对奴隶贸易的谴责形成强大舆论;②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废奴运动的开展。
(2)经济因素:①奴隶劳动力的价格及维持奴隶劳动的武装等耗资巨大,黑奴贸易无利可图;
②伴随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盛行,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
③禁止奴隶贸易法令的颁布殖民者需要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④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概括近代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单选题)
1.(2024·重庆江津区高二期中)16世纪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称为“克列奥人”,以区别出生于西班牙的“半岛人”。到18世纪中后期,一些克列奥人开始自称为“美洲人”,并愈发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拉美独立运动加快民族觉醒 B.人口迁徙催生新的民族认同
C.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D.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
2.(2024·山东淄博高二期中)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等。这说明(  )
A.美国是自由民主的国家 B.美国的种族歧视已消除
C.白人在北美的主导地位 D.语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3.(2024·浙江高二期中)有学者认为,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材料主要反映了天花(  )
A.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B.导致印第安文明的彻底消亡
C.使美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D.加快了欧洲征服美洲的进程
4.(2024·山东滨州高二期中)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说明(  )
A.英国殖民势力衰落 B.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C.英语传播范围广泛D.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
5.(2024·浙江高二期中联考)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关于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迁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掳掠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非洲
B.在美国,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
C.各个族群共同生活在大洋洲,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
D.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6.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7.据资料记载,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在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的种植园,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但188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排华法案》明确规定华工移民不得迁入美国。这反映了(  )
A.华工和黑奴待遇完全一致 B.资本主义奴役压迫的本质
C.华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大 D.华工后裔同享白人的权利
8.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被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这主要是由于(  )
A.澳大利亚被迫加入英联邦 B.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冲击其经济秩序 D.澳大利亚被迫融入全球化
9.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C.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10.社会流动,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发展。下列能够体现古代社会流动的史实有(  )
①唐代科举制 ②日本移民至拉美 ③印欧人迁徙 ④日耳曼人南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①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后大肆屠杀印第安人,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②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
③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④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在世代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 奴隶贸易的废除的原因。
(1)道德政治因素:①英国思想界对奴隶贸易的谴责形成强大舆论;②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废奴运动的开展。
(2)经济因素:①奴隶劳动力的价格及维持奴隶劳动的武装等耗资巨大,黑奴贸易无利可图;
②伴随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盛行,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
③禁止奴隶贸易法令的颁布殖民者需要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④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3.概括近代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①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②人口迁徙的范围不断扩大;③由人口密集地区迁徙到人口稀疏地区;④由发达国家主导;⑤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⑥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影响:①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②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达标检测】
1.B
解析:据题意可知,在美洲出生的白人移民后裔自称“美洲人”,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体现了这些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实质上反映了人口迁徙催生了新的民族认同,B项正确;这些克列奥人虽然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不能说明是受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白人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并不能说明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排除C项;虽然克列奥人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无法体现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排除D项。
2.D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语言作为沟通的主要工具是不断发展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反映美国是自由民主国家,排除A项;依据所学可知,美国的种族歧视至今仍然存在,排除B项;“白人在北美的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花不仅在身体上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在心理上也造成了冲击,印第安人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信仰欧洲基督教,这加速了欧洲对美洲的征服进程,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不能得出天花“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的结论,排除A项;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使印第安文明受到巨大打击,但不等于“彻底消亡”,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生严重饥荒的信息,排除C项。
4.B
解析:据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近代英语中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将英语文化对外输出,同时也会吸取其他地区的文明来丰富本国文化,说明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B项正确;英语文化的对外输出是伴随英国对外殖民扩张过程而进行的,英语在殖民地区广泛传播,说明英国殖民势力较强,排除A项;英语传播范围广泛,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是指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意识,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D项。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B项正确;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掳掠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排除A项;各个族群共同生活在拉丁美洲,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排除C项;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排除D项。
6. 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住居民锐减,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这在客观上导致大洋洲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白人文化取代土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故选D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量原住民被屠杀,并非沦为难民,排除A项;原住民的减少推动了华工来到大洋洲,但华工不是当地的主要居民,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洲原住民大量减少,欧洲白人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排除C项。
7.B
解析:美国国会颁布的《排华法案》明确规定华工移民不得迁入美国,但是在美国却存在大量的华工,这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奴役压迫的本质,故选B项;题干中只提到了在美国有很多华工,但并没有将华工与黑奴进行比较,所以不能得出华工与黑奴待遇完全一致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只提到了华工在美国非常多,被奴役和压迫,但是并未提到其传播中华文化的贡献,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华工在美国被奴役和压迫,并没有提到华工后裔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得出华工后裔同享白人权利的结论,且这个结论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日对澳洲土著来说是悲惨命运的开始,因为遭到殖民掠夺,故选B项;1931年英联邦正式成立,排除A项;工业革命产生于1765年,1788年尚未扩展到澳大利亚,排除C项;材料强调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而不是被迫融入全球化,排除D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美国以优越的社会地位吸引华工出国,沦为廉价的劳动力,故选B项;《蒲安臣条约》中的规定本质上属于外交欺骗,目的是为了吸引华工出国,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美华人所享有的社会待遇,排除C项;美国政府这样做的意图是为了欺骗华工出国,沦为廉价劳动力,排除D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隋唐到清代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打破了贵族世袭制,使得寒门子弟有了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阶层的机会。这明显体现了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故①正确;日本移民至拉美发生在19世纪末,不属于古代,故②错误;印欧人迁徙是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故③正确;日耳曼人南下是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