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习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现代社会的移民与全球化的关系。2.概述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全球流动的主要阶段,认识现代社会移民与经济政治等发展之间的关系。3.借助材料,归纳、 论证国际移民对多元文化的影响。4.学会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探究20世纪以来世界移民的发展历程。5.通过了解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中的交融和认同问题,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重点难点】1.重点:现代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2.难点: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基础知识梳理】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1)背景:经济 加速发展、 日益深化,生产的 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2)时间: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 。(3)表现:时间 原因 流出地 流入地 趋势二战后 二战后, 经济高速发展; 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 、东南亚、拉丁美洲等 、北美和 等 由 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东 工业发展迅速; 日本以及 发展迅速; 、非洲 中东 、日本以及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20世纪九十年代 20世纪九十年代,长期受到 模式影响的 国家经济发展困难,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而 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西欧、(3)全球劳动力流动的特点:①规模: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的数量低。②方向:人口迁移分布不平衡,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③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迁移人口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④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上升,发展中国家下降。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及其转移情况。(4)全球劳动力流动的影响:A.积极影响:①为发达国家(迁入国)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际移民参与其政治生活,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②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迁出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提高了人口素质,加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国际对话与合作,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B.消极影响:①大量优秀人才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剧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大量移民使移入国民族的主流价值观遭到挑战,对民族国家的社会及政治稳定造成危害。③难民潮、非法移民和跨国移民犯罪,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也对民族国家管理控制其领土事务的权威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1)原因:①经济 的发展; 经济发展,具有吸引力;② 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 ,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 提出更高要求;③ 公司的大量出现;④贸易、 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2)表现:①20世纪50~70年代(劳工迁移):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________从事繁重的________。②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知识精英”迁移):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这在________中表现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________”,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结构演变趋势:由 国家(或地区)向 国家(或地区)流动;劳动力结构由 型向 型转变;迁移人口从 劳动向 转变。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难民的困境(1)难民概念: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 、 或部族矛盾、 、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2)出现原因:①政治因素:主要指政治迫害、 问题与 战争冲突等。②经济因素:经济 的负面效应造成的 两极化、 与金融危机等。③社会因素:自然灾害、 、社会动荡、 矛盾等。(3)主要来源地:二战前主要是 ;二战后主要是 、非洲和 等地区。(4)难民困境: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 ,处境十分艰难。(5)影响:①难民给流入国带来沉重的 和社会、 问题;②影响到 之间的关系及有关地区的 发展和政治稳定;③在世界局势中增添了 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难民的救助(1)措施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 ”,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 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 准则。③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 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④2000年12月4日, 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 ”。(2)评价: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 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形成原因: 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 的移民文化。2.代表类型(1)美国的多元文化原因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 ,共同建设美国。过程 白人驱逐、消灭 ,阻碍了 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特征 ①以 文化为主流; ②民族和文化的 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影响 ①民族和文化的 为美国发展带来活力。 ②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 问题。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原因 ①19世纪以来, 的通航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②东南亚地区 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③从 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④独特的 (华裔移民、本地马来族、印度裔移民和其他种族)特征 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表现 ①语言:马来语、 、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信仰:各民族尊重彼此的 和风俗习惯; ③建筑:各类 形式各异; ④文化活动:各民族的 活动丰富多彩。【概念阐释】1.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活动,而人口迁移是指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2.移民文化: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3.国际劳动力流动:国际劳动力流动是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为了适应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在国外寻找有利的劳动力市场,使其就业位置超出一国界限,在国际间进行转移。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劳动力流动分为两种形式:移民和劳务输出。移民是指到别的国家定居,而劳务输出指的是在别国临时工作。4.欧洲难民危机:欧洲难民危机,或者称欧洲移民危机,是指自从2010年底爆发“阿拉伯之春”后,数量激增的难民或经济移民,从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经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国家寻求居留而产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数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西亚、北非地区。这波难民潮具有难民人数多、来势汹汹和解决难度大的特点。5.蓝领、白领、知识精英、绿卡:蓝领由美国五十年代提出,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他们劳动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白领是西方社会对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的通称,他们工作时多穿白色衬衫。与知识分子概念大体一致。知识精英一般指白领中的佼佼者,所以白领≠知识精英。绿卡是一种给外国公民的永久居留许可证。【重点问题探究】1. 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与影响有哪些?2. 难民问题的产生因素及其应对方法(1)产生因素①政治因素:国际难民问题成因中的政治因素主要指政治迫害、人权问题与武装战争冲突等。②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造成的贫富两极化、粮食短缺与金融危机等。③社会因素:人口爆炸、社会动荡、民族冲突矛盾等。(2)应对国际难民问题①遵循人道主义与人权原则,以其为宗旨,开展国际难民应对工作。②落实目的国管理难民的责任与义务,以规则为基础,实现国际难民全球化治理。③整体治理难民问题。比如结合不同方面的难民需求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借助专项计划,加快难民在目的国社会文化与经济中的融入等。(3)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的方式①难民选择自愿回国,前提是国内环境变好和稳定。②就地融合,即让难民在庇护国得到妥善安排。③将难民安置于第三国从长远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为此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地区间的纷争、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保护自然环境等。3.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总结反思】【达标检测】单选题)1.(2024·山东菏泽)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叶,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都愿意去美国,迁往拉美的多是在农村破产逃亡的人。由此可知( )A.经济发展决定人口流动方向 B.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C.美洲各国的移民政策有差异 D.劳动者素质差异影响人口流动2.(2024·湖南岳阳一中)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实行所谓的“白澳政策”。联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规定任何移居澳大利亚的人必须通过欧洲语言测验,不及格者禁止入境;任何居住期未满5年的入境者也须参加这种测验,不及格者将被驱逐出境。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这体现了( )A.语言测验是影响移民入境的决定因素 B.澳大利亚联邦移民政策受时代的影响C.澳大利亚联邦的移民政策具有反复性 D.澳大利亚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3.(2024·河北保定高二期中)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公约“适用于1951年1月1日前欧洲发生的事情”。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没有规定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这一变化( )A.有助于遏制难民的增加 B.保障了难民的生存权C.源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适应了新的世界形势4.(2024·福建三明高二期中)来自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难民,在进入德国以后,很快得到已经在德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所建立的移民网络的支持与帮助,而融入信奉伊斯兰教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一现象( )A.激化了德国的阶级矛盾 B.促进德国主流文化发展C.不利于难民问题的解决 D.保证了难民的政治权利5.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85年猛增到1 160万,到1993年已经约有1 900万。这说明( )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6.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集结着100万以上来自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当今国际移民的主要流向是北美 B.国际移民在绝对数量上呈现出较大增势C.国际移民成分多样化、专业化 D.国际移民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7.下表为1960~1974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迁入欧洲的人口(万人)迁入地 迁出地 西欧和北欧国家1960年 1974年 移民主要类型亚洲 40.0 202.5 劳工移民非洲 47.5 170.0 劳工移民拉丁美洲 22.5 45.0 劳工移民据此可知,当时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 )A.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B.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C.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8.2005年,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指出:成员国引入的外籍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都超过了60%,而受过初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仅为10%。这一状况( )A.缘于教育水平的提升 B.孕育了全球劳动力市场C.深受产业升级的影响 D.助推世界贸易网络形成9.目前,全球流离失所人数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8年底,全球因冲突和迫害而被迫逃离家园的人数高达7080万。其中,近3000万为难民,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不满18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国际社会的漠视 ②宗教或部族矛盾 ③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战争和地区冲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下表中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A.拉丁美洲民族的不断觉醒 B.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特征C.拉美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 D.拉丁美洲的本土文化研究参考答案【重点问题探究】1.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①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②以欧洲文化为主流。(2)影响①积极影响:“美国化”使外来移民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文化认同,有利于保持美国社会的稳定;族群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②消极影响:多元化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2. 难民问题的产生因素及其应对方法(1)产生因素①政治因素:国际难民问题成因中的政治因素主要指政治迫害、人权问题与武装战争冲突等。②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造成的贫富两极化、粮食短缺与金融危机等。③社会因素:人口爆炸、社会动荡、民族冲突矛盾等。(2)应对国际难民问题①遵循人道主义与人权原则,以其为宗旨,开展国际难民应对工作。②落实目的国管理难民的责任与义务,以规则为基础,实现国际难民全球化治理。③整体治理难民问题。比如结合不同方面的难民需求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借助专项计划,加快难民在目的国社会文化与经济中的融入等。(3)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的方式①难民选择自愿回国,前提是国内环境变好和稳定。②就地融合,即让难民在庇护国得到妥善安排。③将难民安置于第三国从长远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为此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地区间的纷争、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保护自然环境等。3.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1)理解:①“大熔炉”:反映美国存在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②“大拼盘”:反映美国族群关系长期存在深层次矛盾,随着美国移民结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下降,美国主流文化内涵变化,多元化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2)看法: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达标检测】1.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都愿意去美国,而迁往拉美的多是在农村破产逃亡的人,这表明劳动者素质对人口流动有一定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确实决定人口流动方向,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劳动者的素质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经济领域的情况,但没有涉及政治领域的相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人口流出国的情况,没有涉及美洲流入国的移民政策问题,排除C项。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取消了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的“白澳政策”,说明移民政策受时代影响,B项正确;语言测验是影响移民入境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白澳政策”从制定到取消,并未体现移民政策的反复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世界人口迁移的比重,无法说明澳大利亚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排除D项。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对难民问题的关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全球,这适应了世界形势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无法起到遏制难民增加的作用,排除A项;“保障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与难民问题的关系,排除C项。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库尔德难民得到已经在德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的支持与帮助,融入信奉伊斯兰教的文化氛围之中,这有助于丰富德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德国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A项;库尔德难民融入信奉伊斯兰教的文化氛围之中,有利于难民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德国主流文化发展,而“难民的政治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A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故选A项;难民人数大幅增加并非人员自由流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排除C项;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战争等问题产生的,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排除D项。6.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其人才来自世界各国,说明当今世界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故选D项;当今国际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欧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移民在绝对数量上呈现出较大增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材料得出国际移民来源多样化,但无法得出国际移民成分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排除C项。7.C解析:根据材料“1960—1974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迁入欧洲的人口”及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国家的劳工移民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国际分工日趋紧密,说明经济全球化在快速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劳工移民数量变化的,无法得出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排除B项;1955年苏联组建了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项。 8.C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升级和转型,对劳动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等教育通常与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相关联,因此更受产业升级后的企业青睐。这一解释与题目中描述的外籍劳动力教育水平差异高度吻合,故选C项;题目描述的是外籍劳动力中高等教育者的高比例,而非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与特定国家引入的外籍劳动力结构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或孕育过程,而是聚焦于外籍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差异,排除B项;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经济政策、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等,与特定国家引入的外籍劳动力教育水平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9.B解析:国际社会的漠视不是导致难民出现的原因,而是对待难民的态度,故①错误;据材料“全球因冲突和迫害而被迫逃离家园”并结合所学可知,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故②、③、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0.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表格中明确显示了国家名称的起源有印第安语和西班牙语两种,且每个名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或历史背景。这正好反映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故选B项;A项关注的是民族觉醒的方面,但表格中主要呈现的是国家名称的起源和含义,与民族觉醒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表格内容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层面的信息,并未涉及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排除C项;虽然表格中提到了印第安语作为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但并未全面聚焦于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而是更广泛地展示了文化的多元性。此外,西班牙语作为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同样重要。因此,D项只涵盖了表格内容的一部分,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