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起来(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起来(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起来
课标要求1.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2.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考情回顾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意义 2024·广东高考,1;2023·湖北高考,1 高考试题主要结合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结合改革开放成就取得的原因,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024·湖南高考,2;2023·天津高考,1 2022·辽宁高考,1;2022·辽宁高考,2
关键词: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核心考点一 伟大的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进程
(1)开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历程
阶段 内容
起步阶段(1978-1992年) 对内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沿江、内陆、沿边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进入新阶段(1992-2012年) 对内改革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对外开放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后) 对内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对外开放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提醒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辅相成。
2.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生产力角度 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制度角度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意义
改变面貌 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迎来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提醒 改革的性质,是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进步。
模块融合 联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目的、原因和作用;联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的“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
3.改革开放的要求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时政术语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
1.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一招。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一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典例1 (2025·晋陕宁青适应性考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改革问题,例如:
时间 会议 中心议题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改革(  )
①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②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
③始终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重点
④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典例2 (2023·湖北高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1997年中国(大陆)只有4家,2020年以133家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再创新高达到145家,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地位变化见证了中国发展奇迹。这表明改革开放(  )
①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③极大改变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的面貌
④是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易错点一 混淆改革开放的历程
加练1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处应填入(  )
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二 混淆改革开放的意义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意义
加练2 (2024·沈阳模拟预测)中国式现代化是长期复杂而又宏伟壮阔的伟大进程,深化改革开放则是推动这一进程最重要的动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之所以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是因为改革开放(  )
①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的关键一招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力量
④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核心考点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提出主题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坚持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时期 理论 主题 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 邓小平理论 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98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2002) 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提醒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
内容 地位、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科学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3)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提醒 文化自信是自信之根,理论自信是自信之魂,制度自信是自信之本,道路自信是自信之用(表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一直以来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发展观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济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科技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典例1 (2024·福建高考)1984年10月2日,“小平您好”的横幅照片出现在国内外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牢牢定格了35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最珍贵的记忆。简短的“小平您好”四个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也表达了人民群众(  )
①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支持
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认同
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切期盼
④对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豪迈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典例2 (2024·安徽高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是(  )
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相同,二者一脉相承
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
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
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典例3 (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革中加强制度建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保障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确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一个重大原则。确定这一原则是基于(  )
①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③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④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易错点一 误认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的行动指南
加练1 (2023·天津高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贴近国情、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理论支撑。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
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
②要求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③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④明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的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易错点二 混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
加练2 (2024·扬州模拟预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奋斗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在于其(  )
A.道路的成功性,能够普适各国国情,持续造福人民
B.理论的科学性,能够立足实践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C.文化的先进性,能够实现多元指导,激励奋勇前行
D.制度的优越性,能够凝聚奋斗伟力,彰显精神力量
答案精析
思维导图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农村改革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④纵深推进 ⑤面貌 ⑥飞跃 ⑦当代中国命运 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⑨开创了 ⑩二十一世纪
坚持和发展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核心考点一
微点澄清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探究命题方向
典例1  A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并非始终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重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只是改革中的一部分,还有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③排除。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④错误。]
典例2 C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而非改革开放,①排除。改革开放是我国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排除。]
矫正认知误区
加练1 C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不选,C入选。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B不选。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D不选。]
加练2 B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排除。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④错误。]
核心考点二
微点澄清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4.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5.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探究命题方向
典例1 A [1984年正值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平您好”四个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支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认同,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主要是邓小平为我国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包括改革开放政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未涉及对中国梦、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贡献,③④排除。]
典例2 C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源于中国,两者思想来源并不相同,①说法错误,不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价值观等方面存在高度契合性,可以相互贯通、融合,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说法正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党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③说法正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主要提供的是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而非物质基础,④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选C。]
典例3  B [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确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一个重大原则,确定这一原则是基于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①④符合题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不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原因,不构成因果关系,②排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③错误。]
矫正认知误区
加练1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错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必须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④错误。]
加练2 B [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好,才能持续造福本国人民。“能够普适各国国情”的说法错误,故A排除。应该是一元指导,而不是实现多元指导,故C错误。制度的优越性,能够凝聚奋斗伟力,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彰显精神力量,故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