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3 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明晰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古欧洲社会变革,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2.时空观念:精准把握中古时期欧洲各区域在特定时空下的发展脉络。3.史料实证:运用丰富史料剖析中古欧洲的社会面貌。4.历史解释:阐释中古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进程。5.家国情怀:领悟欧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尊重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路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的特征;中古西欧王权、城市、教会的发展状况;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发展历程。2.教学难点理解中古欧洲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封君封臣关系与庄园经济的联系。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形成背景: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诸多王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为求庇护及获取资源,逐渐构建起封君封臣制度。制度内容:封君将土地等重要资源赐予封臣,封臣需向封君宣誓效忠,并在封君有军事需求等情况下提供支持。封君也有义务保护封臣及维持其封土。这种关系通过特定仪式确立,封臣对封君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例如,在军事行动中,封臣要带领自己的武装力量协助封君作战。制度影响:在该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实际掌控土地,拥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经济等多项权力,这导致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不过,在局部地区也维持了一定秩序。2.庄园与农奴制度庄园经济形态:庄园是中古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庄园内配备耕地、牧场、森林、磨坊等生产生活设施。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农奴制度详情:农奴是庄园的主要劳动力,在法律层面属于非自由人,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他们需向领主缴纳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农奴每周要在领主自营地劳作数天,收获的农产品也得按比例上缴。但农奴在份地上拥有一定耕种权,以此维持自身及家庭生计。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的加强发展过程:从 11 世纪起,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城市开始兴起,封建主势力相对式微,部分王国的王权得以强化。比如,法国国王通过与城市结盟等策略,不断拓展自身权力,到 15 世纪基本实现国家统一,王权显著增强。英国国王在与贵族的博弈中,也借一系列政治改革强化了王权统治。重要影响:王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为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2.城市的兴起与自治兴起缘由:10 - 11 世纪,农业技术取得进步,农产品剩余增多,商业贸易日益活跃,城市由此兴起,且多位于交通要冲或商业干道。自治斗争方式:城市居民为摆脱封建主的控制,争取自身权益,采取了多种斗争手段。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的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获取自治权;有的则通过武装斗争赢得自治。例如,意大利部分城市通过武装起义,成功摆脱封建主统治,实现高度自治。深远意义:城市的兴起与自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催生了市民阶层,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同时,城市孕育出独特的市民文化,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3.基督教的发展与影响核心地位:基督教在中古西欧占据主导,教会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成为最大的封建主,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极具影响力。政治影响体现:教会与各国王权相互利用又相互制衡,干预世俗政治。教皇有权为国王加冕,宣扬国王权力源自上帝,以此左右世俗政权。教会还构建了自身司法体系,对涉及教会事务及神职人员的案件拥有审判权。文化影响表现:教会把控教育与文化,学校教育主要服务于培养神职人员,教学内容以宗教教义为主。文学、艺术作品也多以宗教为主题,传播基督教思想。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建立与发展轨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延续,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故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它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达到鼎盛,他主持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法律发展影响深远。突出文化成就: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对欧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其建筑艺术特色鲜明,圣索菲亚大教堂融合罗马与东方建筑风格,成为建筑经典。衰落与灭亡原因:长期战争、外部势力入侵以及帝国内部政治腐败等因素交织,致使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覆灭。2.俄罗斯基辅罗斯的发展:9 世纪,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接纳东正教,借鉴拜占庭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莫斯科公国的崛起:13 世纪,蒙古征服基辅罗斯,建立金帐汗国。在此期间,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通过为金帐汗国征收贡赋等途径,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16 世纪初,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统治,兼并其他罗斯公国,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 “沙皇” 称号,强化沙皇专制统治,俄罗斯逐步发展为庞大帝国。易错提示1.封君封臣关系存在双向性。封臣对封君有服务义务,封君对封臣也有保护和维持封土等责任,并非单纯的单向服从关系。2.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能仅关注其在文化上的主导,在政治、经济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干预世俗政治、掌控大量经济资源等。3.拜占庭帝国虽继承罗马传统,但有自身独特发展。其文化、政治等方面融合了希腊、罗马及东方文化元素,与罗马帝国不能完全等同。探究活动1.探究中古西欧城市兴起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分析,如城市兴起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阶层结构,促进文化教育进步等。城市兴起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冲击封建制度,同时城市文化发展为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奠基。2.对比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异同:相同点可从对宗教的接纳与传播、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借鉴等方面思考;不同点可从文化特色、传承侧重点等方面分析。例如,二者都接受基督教,拜占庭侧重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俄罗斯在吸收拜占庭文化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特色文化。预习检测1.中古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 罗马帝国灭亡后的社会动荡B. 日耳曼人建立众多王国C. 人们寻求庇护和获取资源的需求D. 农业技术的进步2.中古西欧庄园中,承担主要农业生产劳作的是( )A. 自由农民B. 农奴C. 骑士D. 教士3.11 世纪起,中古西欧王权得以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主势力增强B.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C. 教会势力的扩张D. 对外战争频繁胜利4.中古西欧城市争取自治的常用方式不包括( )A. 金钱赎买B. 武装起义C. 与封建主协商谈判D. 向教皇求助5.基督教在中古西欧文化方面的影响不包括( )A. 控制学校教育内容B. 主导文学艺术创作题材C. 干预世俗政权决策D. 传播宗教思想6.拜占庭帝国在谁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A. 君士坦丁一世B. 查士丁尼一世C. 狄奥多西一世D. 君士坦丁十一世7.拜占庭帝国保存的主要文化典籍源自( )A. 古埃及B. 古希腊、罗马C. 古印度D. 阿拉伯8.俄罗斯接受东正教主要受哪个国家影响?( )A. 罗马帝国B. 拜占庭帝国C. 蒙古帝国D. 法兰克王国9.莫斯科公国崛起的重要举措是( )A. 积极发动对外战争B. 大力发展商业贸易C. 为金帐汗国征收贡赋D. 推行全面政治改革10.伊凡四世采用 “沙皇” 称号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升俄罗斯国际地位B. 加强沙皇专制统治C. 促进俄罗斯文化发展D. 与拜占庭帝国对抗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罗马帝国灭亡后的社会动荡、日耳曼人建立王国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背景,但关键因素是人们为寻求庇护和获取资源,C 正确,A、B 错误;当时农业技术进步不明显,不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关键,D 错误。2.答案:B解析:中古西欧庄园中,农奴是主要农业生产劳动者,B 正确;自由农民数量相对较少,不是主要承担者,A 错误;骑士主要职责是军事服务,C 错误;教士与农业生产劳作关联不大,D 错误。3.答案:B解析:11 世纪起,城市兴起,封建主势力相对削弱,王权借此加强,B 正确;封建主势力增强不利于王权强化,A 错误;此时教会势力强大,并非助力王权加强的因素,C 错误;对外战争胜利不是王权加强的主要原因,D 错误。4.答案:D解析:中古西欧城市争取自治常用金钱赎买、武装起义、与封建主协商谈判等方式,A、B、C 不符合题意;向教皇求助不是常见争取自治的手段,教皇与封建主存在利益关联,城市争取自治是摆脱封建主控制,D 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基督教在中古西欧文化方面控制学校教育内容、主导文学艺术创作题材、传播宗教思想,A、B、D 不符合题意;干预世俗政权决策属于政治方面影响,C 符合题意。6.答案:B解析: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达到鼎盛,B 正确;君士坦丁一世主要功绩是迁都等,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等,君士坦丁十一世时拜占庭帝国已走向衰落,A、C、D 错误。7.答案:B解析: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B 正确;不是古埃及、古印度、阿拉伯文化典籍,A、C、D 错误。8.答案:B解析: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接受东正教,B 正确;罗马帝国主要传播天主教,A 错误;蒙古帝国主要信仰萨满教等,C 错误;法兰克王国主要信仰天主教,对俄罗斯接受东正教影响小,D 错误。9.答案:C解析:莫斯科公国通过为金帐汗国征收贡赋,不断壮大自身实力,C 正确;积极发动对外战争不是其崛起的主要举措,A 错误;当时商业贸易不是其崛起关键,B 错误;此时未推行全面政治改革,D 错误。10.答案:B解析:伊凡四世采用 “沙皇” 称号,主要目的是加强沙皇专制统治,B 正确;提升国际地位不是主要目的,A 错误;与促进文化发展、与拜占庭帝国对抗关系不大,C、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