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0 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导学案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力,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变革的推动作用。2.时空观念:明确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主要国家及重要发明创造的时空分布,构建工业革命发展的时空框架。3.史料实证:运用工厂布局图、工业产量数据等史料,分析工业革命的进程、特点及影响。4.历史解释:阐释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社会生活及国际关系。5.家国情怀:感受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成就、特点;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工业革命如何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工业革命的背景1.政治前提:17 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2.经济条件资本积累: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方式,积累了大量资本。例如,在三角贸易中,英国商人将廉价商品运往非洲,换取黑奴,再将黑奴运往美洲,换取当地的金银、蔗糖等商品,通过这种贸易方式,英国获取了巨额利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支持。市场需求:随着海外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英国的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促使人们寻求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例如,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地,对英国纺织品等商品的需求大增。劳动力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还促进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劳动力基础。技术积累:手工工场长期的发展,使英国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例如,在纺织业中,工匠们发明了飞梭等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后来珍妮纺纱机等机器的发明提供了技术借鉴。知识点二:工业革命的进程1.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技术的革新:18 世纪 60 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随后,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骡机,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这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动力革命: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能够集中在城市进行大规模生产,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例如,蒸汽机在纺织厂、煤矿、钢铁厂等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 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铁路运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速度和运量,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富尔顿发明汽船,也促进了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1866 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0 年,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带动机器进行生产。电灯、电话、电车等电气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电灯的发明,使人们的夜间生活更加丰富,工作时间得以延长。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人卡尔 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同时也改变了交通运输的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工业取得显著成就。人们发明了塑料、人造纤维等新材料,化学肥料、炸药等产品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诺贝尔发明炸药,在工程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知识点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生产力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普遍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电气时代”,新的技术和发明层出不穷,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例如,钢铁工业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快速发展,钢铁产量大幅增加,为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材料。2.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垄断组织通过兼并和联合等方式,控制了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工人劳动条件恶劣等。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由于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4.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其工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随着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英国,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易错提示1.不要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偶然的。它是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下的必然结果,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2.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关系时,注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在动力、技术、产业等方面都有新突破,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3.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面的。不能只看到其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一面,也要关注其带来的环境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消极影响,全面看待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1.探究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变革、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等角度分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怎样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发明创造的来源、主导产业、动力变革、对生产关系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多来自工匠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学结合紧密;第一次工业革命主导产业是纺织等轻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等。预习检测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政治前提是( )A.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B.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C. 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D.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引发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发明创造的是( )A. 飞梭的发明B.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C. 水力纺纱机的发明D. 骡机的发明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A. “电气时代”B. “信息时代”C. “蒸汽时代”D. “钢铁时代”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A. 电力的广泛应用B. 内燃机的发明C. 化学工业的发展D. 新交通工具的创制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 本茨制造出( )A. 蒸汽机车B. 汽船C. 飞机D. 汽车6.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是( )A.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 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到缓解C. 推动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D. 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7.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A. 环境污染B. 贫富差距扩大C. 工人劳动条件恶劣D. 人口增长缓慢8.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 “世界工厂” 的国家是( )A. 英国B. 美国C. 德国D. 法国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逐渐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国家是( )A. 美国、德国B. 美国、法国C. 德国、法国D. 日本、俄国10.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只发生在英国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主要来自工匠的经验C.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D 正确;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资本、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手工工场积累生产技术知识是经济和技术条件,不是政治前提,A、B、C 错误。2.答案:B解析:18 世纪 60 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B 正确;飞梭发明在珍妮纺纱机之前,推动了纺织业发展,但未引发系列发明,A 错误;水力纺纱机、骡机发明在珍妮纺纱机之后,C、D 错误。3.答案:C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C 正确;“电气时代”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A 错误;“信息时代” 是第三次科技革命,B 错误;“钢铁时代” 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D 错误。4.答案:A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A 正确;内燃机发明、化学工业发展、新交通工具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但不是最显著的,B、C、D 错误。5.答案:D解析: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人卡尔 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D 正确;蒸汽机车由史蒂芬孙发明,A 错误;汽船由富尔顿发明,B 错误;飞机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C 错误。6.答案:C解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改变了生产关系,C 正确;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A 错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工业革命后加剧,不是缓解,B 错误;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是生产关系,D 错误。7.答案:D解析: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工人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A、B、C 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加快,不是缓慢,D 符合题意。8.答案:A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A 正确;美国、德国、法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未成为 “世界工厂”,B、C、D 错误。9.答案:A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英国,A 正确;法国发展速度不如美国、德国,未赶上和超过英国,B、C 错误;日本、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也未赶上和超过英国,D 错误。10.答案:D解析: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D 正确;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其他国家,A 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与科学结合紧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多来自工匠经验,B 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