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认识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的关联。
2.时空观念:明确十月革命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与空间布局。
3.史料实证:运用十月革命相关文献、苏联经济建设数据等史料,分析革命的背景、过程及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效与问题。
4.历史解释:阐释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性与独特性。
5.家国情怀:体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坚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与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十月革命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经济基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俄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对外国资本的依存度高达 40% 以上。这种经济上的落后和对外依赖性,使俄国在帝国主义链条中处于薄弱环节。
政治矛盾:俄国沙皇专制统治腐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地主与农民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俄国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工人每天工作时间长达 12 小时以上,工资却极为微薄,农民则遭受着地主的残酷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入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战争激化了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使俄国革命的时机日益成熟。
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且集中程度高,组织性和战斗性强。同时,俄国还拥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胜利论”,认为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最薄弱的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2.过程
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俄历 2 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七月事件:1917 年 7 月,俄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发动起义,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意义
对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知识点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国外,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工业方面,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分配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2.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而罢工,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暴动。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苏联模式
背景: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加强国防力量,苏联开始探索新的建设模式。
内容: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崇拜严重。
评价: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个人崇拜,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苏联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提示
1.不要认为十月革命是偶然发生的。它是俄国社会矛盾长期积累以及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并非单纯的某一因素促成。
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时,注意两者的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多是应对战争的非常措施,新经济政策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不能将两者混淆,要认识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创新性。
3.苏联模式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苏联发展有重要意义。不能只看到其消极一面而忽视它在实现苏联工业化、增强苏联国力方面的积极贡献,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苏联模式。
探究活动
1.探究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从俄国国内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等方面,以及国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思考俄国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特殊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因素对革命胜利的影响。
2.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从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政策调整背后的原因,理解经济政策应与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预习检测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
C. 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D.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2.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指( )
A. 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沙皇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无产阶级政府
3.列宁发表《四月提纲》的主要目的是( )
A. 号召人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 推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
D.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4.十月革命首先爆发于( )
A. 莫斯科
B. 彼得格勒
C. 斯大林格勒
D. 基辅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C. 取消自由贸易
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 在( )
A. 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 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8.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多种所有制并存
C.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 民主法制健全
9.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1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C. 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D. 苏联模式没有任何弊端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俄国社会矛盾激化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国内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矛盾交织,C 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催化剂,不是根本原因,A 错误;沙皇专制统治腐朽是矛盾之一,不全面,B 错误;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是国情表现,不是根本原因,D 错误。
2.答案:C
解析: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 正确;二月革命已推翻沙皇政府,A、B 错误;当时无产阶级政权未建立,D 错误。
3.答案:B
解析: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B 正确;二月革命已推翻沙皇专制统治,A 错误;推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是七月事件后形势,C 错误;《四月提纲》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D 错误。
4.答案:B
解析:十月革命首先在彼得格勒爆发,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发动起义,B 正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基辅不是十月革命首发地,A、C、D 错误。
5.答案:A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以此集中粮食等物资保障战争需要,A 正确;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是内容,但不是核心,B、C、D 错误。
6.答案:C
解析: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 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 正确;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存在,A 错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不是新经济政策 “新” 的体现,B 错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是新经济政策特点,D 错误。
7.答案:B
解析: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B 正确;新经济政策实施在苏联模式形成前,A 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苏联模式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不是形成标志,C、D 错误。
8.答案:A
解析:苏联模式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A 正确;苏联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B 错误;排斥商品经济,C 错误;政治上高度集权,民主法制不健全,D 错误。
9.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A、B、C 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尚未实现,D 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C 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使经济恢复发展,A 错误;1936 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苏联模式形成,B 错误;苏联模式存在诸多弊端,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