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案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认识冷战的爆发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理解经济基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格局演变背后的经济、政治等因素。
2.时空观念:明确冷战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跨度,梳理不同阶段美苏对峙的重要事件及国际格局变化的空间范围,构建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运用美苏冷战相关的外交文件、领导人讲话、国际条约等史料,分析冷战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国际格局演变的表现。
4.历史解释:阐释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国际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5.家国情怀:体会国际格局演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意识,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的背景、表现及影响;国际格局从两极对峙到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冷战状态下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冷战的发生
1.背景
美苏实力增强与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军事上垄断原子弹,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众多军事基地。苏联的军事力量也得到极大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其在东欧地区影响力显著扩大。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严重对立。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军事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推行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则致力于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巩固自身安全。
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框架: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但其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为冷战的发生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及对战争的恐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这种和平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苏直接发动大规模战争,促使双方采取除直接武装冲突以外的其他对抗形式,为冷战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心理背景。
2.表现
政治对抗: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有领导 “自由世界” 的使命,以 “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这一政策被称为 “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苏联则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建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经济对抗: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通过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同时加强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以遏制苏联。苏联则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经互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军事对抗:1949 年,美国等 12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 “北约”,这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其宗旨是集体防御。1955 年,苏联和东欧 7 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 “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冷战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美苏争霸: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两国开始了长达 30 多年的争霸斗争。在争霸过程中,双方时而紧张,时而缓和。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初,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在外交上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如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了美苏之间的严重对抗,使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危险。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美国因深陷越战泥潭,经济发展受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苏联则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在军事上逐渐取得优势,对外扩张势头增强。80 年代,美国里根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开展军备竞赛,对苏联进行遏制;苏联因经济困难,在争霸中转为守势。
局部热战:在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国在一些地区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出现了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1950 - 1953 年)和越南战争(1955 - 1975 年)。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在亚洲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热战,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干涉朝鲜内政,企图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越南战争则是美国为了阻止越南南北统一,遏制苏联和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美国国力受到削弱。
2.多极力量的成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二战后,欧洲国家为了恢复经济、提高国际地位,开始走向联合。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此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相继成立。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等措施,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日本的崛起: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进行了民主改革,消除了封建残余。同时,日本政府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经济超过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不再完全追随美国,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一定挑战,推动了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独立。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1961 年,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中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实施 “一五” 计划、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措施,国家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知识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苏联改革失败: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导致苏联国内思想混乱,民族矛盾激化。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对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苏联进行渗透,试图从内部瓦解苏联。他们利用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困难,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动摇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民族矛盾激化: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长期积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分离运动不断发展。1991 年,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苏联解体。
2.过程:1989 年,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 年 8 月,苏联发生 “八一九事件”,这次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 年 12 月,俄罗斯等 11 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易错提示
1.不要认为冷战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对抗。虽然美苏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但根本原因是两国的国家利益冲突,争夺世界霸权,意识形态对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
2.理解多极化趋势时,要明确多极力量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等力量的发展,逐步改变了国际格局,但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完全形成,不能将多极化趋势等同于多极化格局已经实现。
3.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归结为某一个因素,如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或民族矛盾激化等,而是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最终结局。
探究活动
1.探究冷战爆发的原因:从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实力对比以及战后国际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美国为何要推行冷战政策,苏联又是如何应对的,理解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2.分析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从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探讨多极化趋势的积极作用。同时,思考多极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新特点,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
预习检测
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的建立
D. 华约的建立
2.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 帮助欧洲恢复经济
B. 遏制苏联
C.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D. 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联系
3.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的建立
D. 华约的建立
4.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初,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的是( )
A. 美国
B. 苏联
C. 双方势均力敌
D. 无法判断
5.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 对抗美苏
B. 加强军事合作
C.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D. 实现欧洲统一
6.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 美国的扶持
B. 进行民主改革
C. 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D. 发动对外战争
7.不结盟运动奉行的原则是( )
A. 独立自主、非集团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反对霸权主义
D. 维护世界和平
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B.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 民族矛盾激化
D. 苏联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缓慢
9.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是( )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 地区冲突不断
C. 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美国独霸世界
10.下列关于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冷战期间,美苏没有发生任何直接冲突
B. 多极化趋势在冷战结束后才出现
C.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
D.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和平得到了永久保障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1947 年 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A 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方面的冷战措施,在杜鲁门主义之后,B 错误;北约建立是军事对抗表现,晚于杜鲁门主义,C 错误;华约建立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标志,晚于杜鲁门主义,D 错误。
2.答案:B
解析: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欧洲,根本目的是遏制苏联,加强对欧洲控制,稳定资本主义秩序,B 正确;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A 错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不是主要目的,C 错误;加强与欧洲国家联系是客观效果,不是根本目的,D 错误。
3.答案:D
解析:1955 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D 正确;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A 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经济冷战措施,B 错误;北约建立是军事对抗开始,但对峙局面形成是华约建立后,C 错误。
4.答案:A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初,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但综合实力不如美国,A 正确;此时苏联未占优势,B 错误;双方不是势均力敌,C 错误;可以判断,D 错误。
5.答案:C
解析:二战后欧洲国家为恢复经济、提高国际地位,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C 正确;对抗美苏不是主要目的,A 错误;欧共体主要是经济联合,不是军事合作,B 错误;当时不是为实现欧洲统一,D 错误。
6.答案:D
解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有美国扶持、进行民主改革、制定正确经济发展战略等,A、B、C 不符合题意;二战后日本没有发动对外战争,且发动战争不利于经济发展,D 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A 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的外交原则,B 错误;反对霸权主义是不结盟运动目标之一,但不是奉行的原则,C 错误;维护世界和平是目标,不是原则,D 错误。
8.答案:D
解析:苏联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缓慢,长期积累的矛盾无法解决,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 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民族矛盾激化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B、C 错误。
9.答案:A
解析: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A 正确;地区冲突不断是局部现象,不是特点,B 错误;多极化格局至今未形成,C 错误;美国未独霸世界,世界呈多极化趋势,D 错误。
10.答案:C
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C 正确;冷战期间美苏有直接冲突,如古巴导弹危机,A 错误;多极化趋势在冷战期间就已出现,B 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和平仍面临诸多挑战,未得到永久保障,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