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9 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导学案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的体现。2.时空观念:明确二战后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时间节点与发展脉络,从全球视角把握这些变化在不同国家的表现。3.史料实证:运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数据、政策文件、社会现象描述等史料,分析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4.历史解释:阐释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理解这些变化的本质和局限性。5.家国情怀:通过对比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建设,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强国际视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实质,以及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应对危机,导致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同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任务,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2.表现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例如,美国在战后大力发展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的联系。这些投资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规划和引导。法国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开始制定一系列经济计划,如 “莫内计划” 等,对煤炭、电力、钢铁等基础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和规划,推动了法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日本也制定了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支出等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衰退时,政府采取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则采取增税、减少财政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例如,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出现 “滞胀” 危机,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失效,政府开始寻求新的政策手段。国有化政策: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一些关键产业实行国有化。英国在战后对煤炭、铁路、电力等行业进行国有化改造,由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这些企业。国有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保障了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但也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2.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等问题。知识点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二战期间,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各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战后,这些军事技术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同时,各国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了保障。2.主要成就计算机技术:1946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发展到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体积不断缩小,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航天技术:1957 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此后,美国和苏联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月球登陆等重大突破。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卫星通信、遥感技术等。生物技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人类在基因测序、克隆技术、生物制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等药物,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效果。新材料技术: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材料,如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这些新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电子、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使电子产品更加小型化、高性能化。3.影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资本主义国家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点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2.表现中间阶层的壮大:中间阶层是指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医生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他们具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体力劳动者数量减少,脑力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比重增加。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对工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提高,一些传统的体力劳动岗位被机器取代。同时,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为工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3.影响: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中间阶层的壮大使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知识点四:“福利国家” 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 的建立与发展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二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 “福利国家” 制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也推动了 “福利国家” 制度的发展。内容:“福利国家” 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家庭,提供物质帮助;社会福利则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政策,如免费的义务教育、廉租房政策等。影响:“福利国家”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但随着福利支出的不断增加,也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人依赖福利、工作积极性下降等。2.社会运动民权运动:20 世纪 50 - 60 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黑人通过非暴力抵抗等方式,争取平等的权利,反对种族歧视。马丁 路德 金领导的一系列抗议活动,如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运动等,推动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1964 年,美国通过《民权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民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妇女运动:二战后,随着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妇女运动兴起。妇女们要求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她们通过游行、示威、成立组织等方式,争取自身权益。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许多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保障妇女的平等权利,如美国的《平等权利修正案》等。反战运动:20 世纪 60 - 70 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给美国人民和越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美国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人们通过游行、集会等方式,抗议政府的战争政策。反战运动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促使美国逐渐从越南撤军。易错提示1.不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危机仍会周期性爆发。2.理解 “福利国家” 制度时,要明确其具有两面性。它虽保障了公民权益、缓和社会矛盾,但也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不能将其视为完美的社会制度。3.科学技术新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深远。它不仅提高生产力,还改变产业和社会结构,不能仅关注科技成果本身,要全面认识其引发的一系列变化。探究活动1.探究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原因:从生产力发展、经济危机冲击、社会矛盾激化等方面分析。思考科技进步如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危机怎样促使国家干预经济,以及社会矛盾对福利国家建立的影响。2.分析 “福利国家” 制度的利弊:利可从保障公民权利、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探讨;弊可从财政负担、对劳动积极性影响等方面分析。通过对比利弊,理解社会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权衡性。预习检测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开支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C. 提高政府的影响力D.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2.法国制定 “莫内计划” 的主要意图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规划和引导B. 推动法国的殖民扩张C.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 抵制欧洲一体化进程3.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出现 “滞胀” 危机,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 )A. 效果显著B. 无法应对C. 需进一步加强D. 被完全抛弃4.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苏联5.中间阶层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 资产阶级的扶持B. 无产阶级的斗争C. 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D. 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6.“福利国家” 制度的核心内容不包括( )A. 社会保险B. 社会救助C. 社会福利D. 社会革命7.20 世纪 50 - 60 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主要目标是( )A. 争取妇女平等权利B. 反对越南战争C. 争取黑人平等权利,反对种族歧视D. 推动欧洲一体化8.下列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宏观调控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B. 科学技术新发展对社会结构没有影响C. “福利国家” 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 社会运动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9.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一些关键产业实行国有化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B.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D.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10.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药物是( )A. 青霉素B. 胰岛素C. 阿司匹林D. 感冒药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公共事业开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B 正确;加大开支会增加财政支出,不是增加收入,A 错误;提高政府影响力不是主要目的,C 错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不是通过加大公共事业开支实现,D 错误。2.答案:A解析:法国制定 “莫内计划” 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规划和引导,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A 正确;二战后法国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不是推动殖民扩张,B 错误;法国实力无法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 错误;“莫内计划” 推动法国经济发展,利于欧洲一体化,D 错误。3.答案:B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 “滞胀” 危机下,传统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无法应对,传统政策刺激经济会加剧通胀,抑制通胀又使经济衰退,B 正确;此时传统政策失效,不是效果显著,A 错误;不能进一步加强,C 错误;没有被完全抛弃,只是需要调整,D 错误。4.答案:C解析:1946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 正确;不是英国、法国、苏联,A、B、D 错误。5.答案:C解析: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中间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等)规模逐渐扩大,C 正确;不是资产阶级扶持和无产阶级斗争导致,A、B 错误;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与中间阶层壮大无直接因果关系,D 错误。6.答案:D解析:“福利国家” 制度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A、B、C 不符合题意;不包括社会革命,D 符合题意。7.答案:C解析:20 世纪 50 - 60 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主要目标是争取黑人平等权利,反对种族歧视,C 正确;争取妇女平等权利是妇女运动目标,A 错误;反对越南战争是反战运动内容,B 错误;推动欧洲一体化与美国民权运动无关,D 错误。8.答案:D解析: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反映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追求,D 正确;国家宏观调控不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A 错误;科学技术新发展改变社会结构,如中间阶层壮大等,B 错误;“福利国家” 制度未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 错误。9.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国家对关键产业国有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保障基础产业稳定,C 正确;国有化后企业效率不一定提高,A 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国有化不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B 错误;国有化可能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是减轻,D 错误。10.答案:B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B 正确;青霉素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A 错误;阿司匹林是化学合成药物,C 错误;感冒药有多种生产方式,不是基因工程生产,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