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 唱歌、律动 闪烁的小星 教案(表格式)+音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 唱歌、律动 闪烁的小星 教案(表格式)+音视频

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十一课 唱歌、律动
《闪烁的小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闪烁的小星》是一首法国儿歌(陈鹤琴、屠哲梅译配),采用 C 大调、2/4 拍,中速,旋律流畅、节奏规整,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音域适中(1-6 音域),适合一年级学生演唱。歌词通过 “闪烁”“亮晶晶” 等词汇,描绘了宁静夜空中星星闪烁的美好景象,充满童真童趣。教材建议通过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 2/4 拍的强弱规律,培养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二)音乐要素
1.节拍与节奏:2/4 拍,强弱规律为 “强 - 弱”,节奏型以 XX、X - 为主,适合通过拍手、拍肩等声势动作体验。
2.旋律与歌词:级进旋律为主,起伏较小,歌词重复度高,易于记忆和传唱,营造出静谧、梦幻的夜空意境。
(三)教学价值
1.通过唱游活动落实《艺术新课标》“唱游 音乐” 领域要求,培养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能力。
2.借助打击乐器伴奏和律动创编,提升合作意识与创意实践能力,渗透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特点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约 15-20 分钟),需通过游戏、律动、角色扮演等多感官体验维持兴趣。
(二)能力基础
1.已接触简单儿歌和打击乐器(如碰铃、沙锤),具备初步的节奏感知和肢体协调能力。
2.对 2/4 拍有初步认知(如《娃哈哈》等歌曲),但对节拍强弱规律的理解仍需强化。
(三)学习需求
1.渴望在游戏中学习,喜欢竞争性、合作性任务(如小组表演、奖励机制)。
2.需通过具体情境(如 “星空探险”)和直观教具(如星星卡片、打击乐器)激发学习动机。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知 2/4 拍的强弱规律(强 - 弱),通过声势动作、乐器伴奏体会节奏韵律与歌曲静谧、轻快的情绪匹配。 2. 感受歌曲中 “闪烁”“亮晶晶” 等歌词与旋律的对应关系,体会音乐对星空意境的塑造作用,能说出歌曲带来的宁静、梦幻的情感体验。
艺术表现 1. 能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节奏准确、音高稳定,配合拍手、摆臂等律动表现 2/4 拍的强弱,动作协调自然。 2. 能与同伴合作,使用碰铃、沙锤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节奏型符合歌曲风格(如碰铃用 “X -”、沙锤用 “XX”)。
创意实践 1. 尝试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模仿星星闪烁的手势、踏步律动),并与同伴合作表现不同乐句的情绪变化。 2. 结合生活经验,用自然物品(如纸星、纱巾)辅助表演,增强对音乐形象的创造性表达。
文化理解 1. 理解歌曲通过星星意象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萌发对夜空和自然的探索兴趣。 2. 感受不同文化中儿歌的共通性,知道《闪烁的小星》是法国儿歌,通过中文译配传递普世的童真与美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用拍手、拍肩等声势动作准确表现 2/4 拍的强弱规律。
2.能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结合律动和打击乐器伴奏表现星空的静谧与灵动。
(二)教学难点
1.协调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避免律动与节拍脱节。
2.准确把握歌曲中长音(如 “挂在天空”“好像许多小眼睛”)的时值和气息控制。
五、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星空主题 PPT、歌曲《闪烁的小星》音频及视频、2/4 拍强弱规律动画演示。
2.乐器与道具
打击乐器:碰铃 20 个、沙锤 20 个(按小组分发)。
视觉道具:星星形状卡片(用于节奏游戏)、纱巾(用于表现 “星星闪烁” 的律动)。
3.学具
学生自备:彩笔、卡纸(用于课后创意作业)。
教师准备:科尔文手势图(辅助音高教学)、节奏型卡片(“X”“X-”“XX”)。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 “星空探险”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融入歌曲意境,激发探索兴趣。
游戏体验法:利用希沃互动游戏、节奏接龙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感知节拍规律。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创编律动和乐器伴奏,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意表达能力。
多感官参与法:结合听觉(聆听歌曲)、动觉(声势律动)、视觉(动画、图谱),强化音乐感知与记忆。
教学过程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 星空探秘 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乘坐‘音乐飞船’去探索神秘的星空!看,这是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星空隧道(播放星空动画视频,配合轻柔的钢琴前奏)。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飞船上,周围都是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停顿 5 秒)睁开眼吧!谁能告诉老师,你心中的小星星是什么样的?它们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展示歌曲标题《闪烁的小星》,播放完整音频,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听起来是轻快的还是缓慢的?像不像星星在轻轻眨眼?” 观察星空动画,自由发言描述星星的形态(如 “星星在跳圆圈舞”“星星发出沙沙的声音”);闭眼聆听音频,用身体轻轻晃动感受节奏,尝试跟唱熟悉的旋律片段。 通过多感官情境创设,激活学生对星空的联想,建立音乐与自然意象的情感联结,激发学习兴趣,落实 “审美感知” 核心素养。
节奏感知 ——2/4 拍体验 8 分钟 1.声势动作感知节拍: “我们先来玩一个‘星星节奏舞’的游戏!2/4 拍的强弱规律是‘强 - 弱’,就像拍球时‘重拍 - 轻拍’。请大家跟着老师做:第一拍双手合掌(强拍),第二拍拍肩膀(弱拍),嘴里跟着节奏说‘强 - 弱’。”(播放歌曲前奏,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念节奏) 2.希沃互动游戏 —— 节奏配对: 屏幕显示 “● ○”(强 - 弱)符号和两组节奏型(XX 和 X-),播放歌曲片段,引导学生点击对应符号:“当听到‘5 6 5 5’时,哪个节奏型更合适呢?试试看!” 跟随教师做声势动作,边念节奏边感受强弱变化;参与互动游戏,点击屏幕选择正确节奏型;听辨不同歌曲的节拍,自主调整动作。 通过多感官体验,强化节奏和音高感知。
环节三:学唱歌曲 —— 轻声表现意境 12 分钟 1.分句教唱,解决难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歌词,小星星在干什么呢?‘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请大家跟着老师用‘lu’模唱旋律,注意第一句‘5 6 5 5’要唱得轻盈,像星星在眨眼。”(分句弹奏旋律,用科尔文手势辅助音高,重点指导长音 “挂在天空放光明” 的气息控制,提示 “声音要像小星星一样连贯、柔和”) 2.歌词联想与情感处理 展示星空图片,提问:“夜晚的星空给你什么感觉?唱‘沉沉入睡’时声音应该更轻还是更响?” 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表现静谧感,分组比赛演唱,及时纠正音准和节奏。 3.完整跟唱与图谱辅助 播放带歌词的动画图谱,分句标注重音和长音符号:“看,红色圆点是强拍,弧线是连音,我们跟着图谱一起唱,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 用 “lu” 模唱旋律,观察教师手势调整音高;结合图片联想歌词意境,尝试用轻柔声音演唱;跟随动画图谱完整跟唱,分组展示并互评。 通过分句教唱和图谱辅助,突破音准和节奏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强弱变化表现歌曲意境,落实 “艺术表现” 核心素养,培养音乐表达能力。
环节四:创意实践 —— 律动与伴奏创编 10 分钟 1.肢体律动创编 “想想看,小星星会怎么跳舞呢?可以用手指模仿星星闪烁,或者用手臂起伏表现星空的广阔。小组讨论后,每组创编一个独特的动作,我们来个‘星空舞会’!”(巡视指导,鼓励创意,如 “蹲下起身表示星星的远近”) 打击乐伴奏合作 分发碰铃和沙锤,讲解演奏方法:“碰铃适合强拍‘X-’,沙锤适合轻快的‘XX’,请大家根据节奏图谱分组设计伴奏方案,比如第一句用碰铃,第二句用沙锤,注意看老师的指挥手势。”(出示节奏型板书,示范指挥动作) 3.小组展示与互评 邀请 3-4 组学生上台表演,引导其他学生用 “声音是否整齐”“动作是否有创意” 进行评价,发放 “星星贴纸” 奖励表现优秀的小组。 小组讨论创编肢体动作,如 “双手指尖相触成星星状”“手臂左右摆动模拟闪烁”;分组练习打击乐伴奏,尝试不同节奏组合;上台展示并互评,积累合作经验。 通过律动创编和乐器合作,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表现的多样性,落实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
环节五:课堂总结与拓展 5 分钟 回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音乐飞船’探索了神秘的星空,学习了歌曲《闪烁的小星》。大家还记得 2/4 拍的强弱规律吗?(引导学生回答)在演唱中,我们用轻柔的声音表现出了星空的静谧,还发挥创意创编了有趣的律动和伴奏。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 文化拓展:“《闪烁的小星》是一首来自法国的儿歌,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里,星星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它陪伴着全世界的小朋友一起成长。课后,大家可以去搜集一下不同版本的《闪烁的小星》,感受一下不同文化赋予它的独特魅力。” 情感升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小星星一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闪闪发光,用音乐去发现更多的美好。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再次唱响《闪烁的小星》,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吧!”(播放音乐,带领学生齐唱) 积极回答老师关于课堂内容的回顾问题,跟随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认真聆听老师关于歌曲文化背景的介绍,对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产生兴趣。 满怀热情地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再次演唱《闪烁的小星》,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课程。 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 进行文化拓展,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多元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 情感升华部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课程,让学生留下美好的音乐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闪烁的小星》 2/4 C 大调 强 弱 X- XX 旋律线与歌词(简单示意)
九、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律动创编、乐器演奏等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对于主动分享自己对歌曲理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良好协作精神的小组,进行公开称赞。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聆听学生的演唱、观察学生的节奏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二)终结性评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包括演唱、律动表演和乐器伴奏等,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创意表现等方面。
2.发放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欣赏他人的能力。评价表可以设置为星级评价或文字描述评价,让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2022 版新课程标准(艺术类)》音乐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闪烁的小星》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多感官体验和合作学习等方法,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到音乐情境中。节奏感知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 2/4 拍的强弱规律。学唱歌曲环节,采用分句教唱和图谱辅助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音准和节奏难点。创意实践环节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创意实践环节,部分学生的创意表现受到了思维局限,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开放或者提供的范例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启发式问题和优秀创意案例,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另外,在教学时间把控上,个别环节的时间安排略显紧张,导致学生的展示和交流不够充分。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