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质量的测量1、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 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 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3、 单位换算: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1000 克=106毫克 1 克=1000 毫克感受质量的大小: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150g,成人:50Kg—60Kg,大象 6t;一只公鸡 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 4Kg。4、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5、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6、 使用天平注意事项:(1)注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2)砝码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3)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4)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 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再称量)。7、 托盘天平使用方法:(1)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游码归零),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右偏左调,左偏右调)(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退出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嫌小,这时应退出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 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左物右码”)(3)读数:被测物体质量=所有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 g。)(4)收好:测量完毕,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0”。8、误差分析:(1)砝码变重(如生锈、沾染杂质),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小; 砝码变轻(如磨损),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大;(2)若物体错放在了右盘,则物体质量=左盘所放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刻度值。物质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2、 密度的公式: ρ=m/v (公式变形:m=ρv ; v=m/ρ) 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 3或厘米 3)。3、水银的密度为 13.6×103千克/立方米,表示的意义是 1 立方米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kg/m3) 或 克/立方厘米(g/cm3)(2)两者的关系:1 克/立方厘米=1000 千克/立方米 (1 g/cm3=1000 kg/m3)水的密度=1×103 kg/m3=1 g/cm34、5、密度知识的应用:(1)物质密度的测定:根据公式ρ=m/v(2)用来辨别物质:根据公式ρ=m/v,求出密度ρ,再查密度表进行对比,确定物质。(3)判断物体空心与实心熔化与凝固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5、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但是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6、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 T-t 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7、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 塑料、橡胶、沥青等。汽化与液化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2、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4、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5、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如图 A 气泡变小);沸腾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如图 B气泡变大),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变大,沸点升高; 气压变小,沸点降低。6、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 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 继续吸收热量。7、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8、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3、干冰升华应用:食物保鲜、舞台烟雾、人工降雨4、人工降雨原理: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降落到地面上。5、露:液化雾:液化霜:凝华注:知识点一:窗户哪边出现水雾的问题,哪边空气热就出现在哪边(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知识点二:白气、白雾为液态,水蒸气不可见。6、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化学性质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变化:强调一个过程或现象。.变化时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铁生锈,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酒精挥发,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变浑浊,变红,消失了等都属于化学现象)。(2)性质:强调某一“能力”和“属性”,常用:能(不能)、可以、难、具有、易(不易)、会等词语进行描述。如: 铁能生锈,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易挥发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