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浙江省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卷一、实验探究题1.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实验探究】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实验小组认为不合理,根据 ,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说明反应物中也应该含有碳、氢、氧元素,而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不一定有氧元素。方案二:于是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1)观察到 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请完成表格中的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拓展交流】(3)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2. 在“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中,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5Ω,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压为4.5V)、电流表(0--0.6A 0--3A)、电压表(0--3V 0--15V)、滑动变阻器R、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实验分别测定灯泡的额定功率以及灯在1V、2V、3V电压下的功率。(1)在下图用笔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2)实验电路接好后按正确的步骤操作,合上开关后,发现灯不亮,但是电压表、电流表均有示数,分别为0.5V、0.08A,该电路应是( )A.小灯泡开路 B.小灯泡短路C.滑动变阻器开路 D.电路正常,只需移动滑片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欧姆。(3)实验小组记录下相关的数据,并画出灯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瓦。3. 小科想比较某两款运动鞋的防滑性能,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两款运动鞋各取一只,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它们的重力;②用弹簧测力计挂起较轻的那只鞋子,向里面缓慢加入细沙,直至示数与悬挂较重鞋子时相同;③在跑步机的传送带上按图甲摆放实验用品,将弹簧测力计重新调零后,一端固定在跑步机上,另一端钩住鞋子;④启动跑步机,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⑤换另一款鞋子,重复步骤④,并记录数据;⑥比较步骤④、⑤中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得出实验结论。(1)图乙是测量其中一只鞋子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则这只鞋子的重力为 N。(2) 步骤②的目的是 。(3)步骤④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鞋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4)如果在步骤④中提高传送带速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其示数与低速时相比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为了测得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纯碱中常含少量NaCl),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纯碱样品,从分液漏斗中滴入稀硫酸。(1)图甲中装置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小红觉得小明的实验装置会导致较大的误差,故设计了图乙的装置,请你写出图乙装置的优势(写出两点即可):(3)小红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为:①准确称取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的质量为158.0g,再准确称取11.0g纯碱样品并全部放入A中;②组装全部反应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关闭d;由e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③打开d,慢慢鼓入空气10min;④再称干燥管的总质量为162.4g.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5.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小明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表中:实验步骤 B C D E F弹簧测力计示数/N 2.2 2.0 1.7 1.7 1.9(1)分析比较实验步骤A和 ,可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分析比较A.B.C.D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 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E、F可知:浮力的大小还与 有关。(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F中液体密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3)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金属块密度为 kg/m3.(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g取10N/kg)6.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2)实验室里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用装置D收集氧气,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a.加热前,将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b.加热后,观察到水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时,立即收集气体c.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7. “测量橙汁的密度”实验①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下列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A.计算橙汁的密度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C.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D.调节天平平衡E.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橙汁的体积②测量橙汁和烧杯总质量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总质量为________g。③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该实验。实验步骤如下:a.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m0;b.向一个烧杯倒入适量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c.向另一个烧杯中倒入与橙汁等深度的水(如图乙),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2;d.橙汁的密度ρ橙汁=__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8. 法拉第是如何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呢?他知道,一个磁体放在没有磁化的铁块附近可以使铁块产生磁性,从而两者相互吸引。既然磁可以引起磁,那么电流是否引起电流呢?1831年,他将一根长铜线(外包绝缘物质)绕成圆环A,其两端与电源相连;将另外一根铜线缠在圆环A上,其两端与电流表相连。这样就可以得到两组闭合回路,一组制造电流,一组观察电流。他观察到以下现象:实验序号 操作 圆环A 电流表1 刚接通电源时 电流产生时 指针偏转2 接通电源时 电流稳定时 指针不偏转3 刚接通电源时 电流停止时 指针反向偏转(1)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根据奥斯特的实验,他想到圆环A中的电流能否用磁替代呢?接下来,他又进行了实验改进(如下图),将 (填写操作过程),发现电流表的指针也发生了偏转。(3)根据上述实验,导体在下列哪些情景中可能产生感应电流____。A.在磁场中运动B.在运动的磁场周围C.在运动的通电导体周围9. 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1)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4)如图2,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 。10.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过程如下: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沙和袋所受总重力G并填入表格。②按图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沙袋和绳端的位置。③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沙袋升高,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沙袋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④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⑤改变沙袋中沙子的重量,重复上面的实验。次数 沙和袋所受的总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有用功W有/J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1 0.6 0.2 0.12 0.3 0.18 66.7%2 0.9 0.2 0.18 0.4 0.6 0.243 1.2 0.2 0.24 0.5 0.6 0.30 80%请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思考并回答:(1)在第一次实验中,粗心的小冬同学忘记在表格中填写绳端移动的距离s,你认为s应该为 m。(2)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得出第二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所用动滑轮的重为 N.(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4)分析三次实验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走进化学实验室.邀请你参与以下潘动.(已知:①2Na2CO3+H2 SO4==2NaHCO3+Na2 SO4,NaHCO3溶液呈碱性;②CaSO4微溶,但在稀溶液中看作可溶,其水溶液呈中性.)(1)甲、乙两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丙、丁两同学想再现课本上将“澄清石灰水滴入Na2CO3溶液”的实验现象,设计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并各自进行操作.【问题讨论】教师首先肯定了这四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请你填空:甲、乙同学将较多量的稀硫酸加入锥形瓶后,他们是依据溶液的颜色由 色变为 色的现象来判断两者确实发生反应的.丙、丁同学的实验中发 生的复分解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意外发现】甲同学和丙同学在洗刷仪器前,将A.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白色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废液缸中形成无色溶液.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于是,他们义以“无色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为课题进行探究.【提出猜想】经讨论呈现出如下猜想:①溶质为:Na2SO4、CaSO4②溶质为:Na2 SO4、CaSO4、H2SO4③溶质为:Na2 SO4、CaSO4、NaOH请你判断: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是 (填数字代号).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针对认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和结论取废液缸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 溶液 观察. a.若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填数字代号). b.若无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填数字代号).【意外发现2】乙同学和丁同学在洗刷仪器前,将A.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另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沉淀不溶,没有气泡,上层清液呈红色,此时,上层清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可能有许多组,如:①Na2 SO4、NaOH;②Na2SO4、Ca(OH)2;③Na2SO4、NaOH、Na2 CO3;④Na2 SO4、 ;⑤Na2SO4、Na2CO3、 (未列全.请用化学式将④、⑤补充完整).(2)教师点拨: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的方法还有多种.【拓展探究】小组同学用其他装置继续进行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①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适量)与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则 (填“能”或“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②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少量)与V1mL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至蓝色沉淀不再产生时,消耗了V2 mLCuSO4溶液,此时还必须做一个对比实验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个对比实验是(简述操作方法及结论): .还可以将上述CuSO4溶液换成 溶液等(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同样也可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12.在焦距为5cm、9cm和15cm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光具座上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 ;若将蜡烛放置在A点通过三个凸透镜都能在光屏上成像,则焦距为 cm的透镜所称的像最大,若在BC间移动光屏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cm.13.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资料1:2KMnO4 + 5 H2C2O4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8H2O + 10CO2↑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把经过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用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14.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的实验。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内装有等量的煤油,瓶内连接的电阻丝的阻值分别为5欧和10欧,A.B是相同的玻璃管,管内初始液面位置相同。闭合开关,每隔1分钟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多次实验处理结果如图乙。(1)除电流表外,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2)分析图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3)小明经过调查发现:常温下,空气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二分之一,空气的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小明建议用空气代替煤油进行实验,装置如图丙。你是否赞同小明的建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15.某同学在河边玩耍时捡到一块石头,估测石头质量大约800g。回家后,他用弹簧测力计、玻璃杯、细绳和足量的水等器材测量石头的密度。观察弹簧测力计量程后,发现该测力计不能直接测得石头的质量。通过思考,该同学利用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细木杆和上述实验器材设计如图所示实验:(1)将木杆的中点O悬挂于线的下端,使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 对杆平衡的影响;(2)将左端A与弹簧测力计相连,用细线把石头挂于OA的中点C,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提起A端,使杆保持水平,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拉力大小为 N;将石头浸没于装有水的玻璃杯中且不与杯子接触,保持杆水平,记下弹簧测力计此时示数为2.7N;(3)通过计算,浸没后石头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石头的密度为 kg/m3(已知ρ水=1.0×103kg/m3);(4)若上述(2)步骤中,只是杆未保持水平,则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6.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如图所示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实验。他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眼镜片,观察到了如下现象。(1)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填“前方”或“后方)。 (2)取下近视眼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矫正远视眼的眼镜片对光有______作用。 17.实验室用如下(图甲)方法制取氢氧化铜固体。(1)步骤(第题图乙) (第题图甲)①需配制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需NaOH固体__________克。(2)请从图乙中选取步骤②过滤时需要用到的器材 。(可多选)(3)步骤③需多次用蒸馏水清洗过滤装置中的滤渣,目的是去除残留在氢氧化铜表面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需要检验清洗后收集到的液体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写出检验的方法:。18.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某学习小组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 。【查阅资料】①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③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到水蒸气变为蓝色【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如上右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⑴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余判断猜想一正确。小姚认为小余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 。⑵实验中观察到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装置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中固体变蓝色,据此判定猜想 正确。【反思交流】若将装置去掉, (填“能”或“不能”)验证固体样本中含单质。19.小明在做“用伏安法测量某定值电阻R的阻值”的实验中:(1)请你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小明未连接好的电路连接完整。(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电压表始终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其原因可能是 (填符号)。A.滑动变阻器断路 B.R断路 C.R短路(3)排除故障后,当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则通过定值电阻的阻值是 Ω。20.为了探究通过导体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小科选择一粗细均匀长30cm带“刻度”的金属开口圆环,每1cm电阻为1Ω。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选用“0﹣0.6A”量程,R1为滑动变阻器。实验中固定A点,通过移动触点N改变接入电路中圆环弧长L的长度,多次改变L的长度,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电流随弧长L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1)请简述该实验选择金属开口圆环的优点 。(2)实验中固定A点通过移动触点N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圆环弧长L,根据记录数据画出电流随弧长L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每次改变圆环弧长L后,还应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保持电压表示数是 ,并不变。(3)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 的滑动变阻器。(4)分析实验数据,初步探究得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 。2025年浙江省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卷(参考答案)一、实验探究题1. 方案一:质量守恒定律(1) 小烧杯中有水雾 (2) 往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3) 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2. (1)图略(2) D 50欧(3) 0.625W3. (1) 2.4 (2)控制压力相同 (3) 等于(4) 不变4. (1)Na2CO3+H2SO4=Na2SO4+H2O+CO2↑(2)集气瓶中通入(已出去CO2)空气,用空气将CO2尽量排除去碱石灰前加浓硫酸出去水蒸气,是吸收的二氧化碳质量更加准确(3)96.5%5. (1)D.E;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2)小于;(3)1;2.7×l03。6. (1)B;(2)CaCO3+2HCl=CaCl2+H2O+CO2↑;(3)b;7. (1).DCEBA (2).61.8 (3).8. (1)电流的变化可以引起电流(2)将条形磁铁插入到螺线管中(3)A;B;C9. (1)不需要;(2)大小;(3)虚像;(4)45°。10.(1)0.6;(2)75%;(3)0.3;(4)越大。11.(1)【问题讨论】浅红色(红色)无色Na2CO3+Ca(OH)2==CaCO3↓+2NaOH【提出猜想】③【实验探究】Na2CO3 ② ①【意外发现2】④Na2CO3(或NaHCO3) ⑤NaHCO3(2)【拓展探究】①能②在Vl mL NaOH稀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时,消耗CuSO4溶液V3 mL,若V3>V2即可证明.FeCl3(或MgCl2等)(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l分.或其他合理答案)12.(1)同一高度;(2)15;(3)5、9. 13.(1)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变小(2)减小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14.(1)刻度尺、秒表(2)当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时间越长,产热越多。(3)赞同,空气比热容小,温度变化明显,实验现象明显(或“不赞同,空气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会对温度的变化造成干扰,无法直接通过液面的上升反映温度的变化。”)15.(1)杠杆自重;(2)4;(3)2.6;3.08×103;(4)不变。16.(1)远离;前方;(2)靠近;会聚。17.(1)8 (2)ABCD (3)往收集到的液体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氯化钠18.Fe、FeC3;碳酸亚铁可以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之后溶液也会变成浅绿色并且会有大量气泡产生;三;能19.(1)如图(2)C (3)920.(1)能直接从金属开口圆环上读出电阻的大小,操作方便(2)3V(3)15Ω(4)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