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观察一杯水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观察一杯水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观察一杯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教材以“观察一杯水”为载体,对应新课标“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1-2年级)“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学习内容,包含三个递进活动:①用视觉对比水与牛奶的颜色差异,发现水无色的特征;②通过扇闻法辨别水与洗发水的气味,总结水无气味的特征;③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形状不同,理解水会流动的特征。
学生已通过前面4课初步掌握观察方法,本课以生活常见液体为观察对象,进一步聚焦“多感官协同观察”能力训练和对比实验法,为后续《哪个流动得快》《它们去哪里了》等课奠定基础。
教学需重点把握三对关系:①感官体验与科学表述的衔接(如“没颜色”→“无色”);②水与其他液体的对比观察(凸显特性);③实验操作与安全规范的内化(如“扇闻法”)。本课承载科学思维启蒙价值,是培养“基于证据的结论表达”的关键节点。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经验
一年级学生对水有丰富的日常感知(如洗手、喝水),能模糊描述“透明”“能流动”等特征,但存在两大认知局限:
概念混淆:将“无色”等同于“白色”(误认为牛奶与清水同属“白色液体”),或将“无味”简单理解为“没有味道”(忽略水中可能的微量矿物质气味);
经验碎片化:虽感知过水的流动性(如倒水),但未建立“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的逻辑关联,更未系统对比水与其他物质的差异。
2.探究技能基础
观察能力:能关注显著特征(如颜色),但缺乏多角度观察意识;
操作能力:动手热情高,但精细动作不协调(如扇闻时力度过大导致液体晃动),实验记录依赖图画或贴纸而非文字;
合作能力:小组讨论易偏离主题,需通过角色分工引导有效协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兴趣倾向:对神话故事、游戏化任务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高频互动维持参与;
科学态度:易受主观感受干扰,需强化“证据优先”意识;
社会责任感:初步知晓“保护水资源”,但多停留口号层面,需通过共情设计(如“污染让鱼类生病”)深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活动,知道水的基本特征:无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等。
2.科学思维:能用“我用______观察到了水的 特征”句式描述观察结果,初步比较水与其他液体的差异。
3.探究实践:运用看、闻、动手实验的方法对比观察和描述水的特征,记录并分享发现。
4.态度责任:在合作中养成倾听习惯,感知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愿意节约用水。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感官和对比实验方法,准确认识水具有无色、无气味、会流动等特征。
难点:通过对水与牛奶的对比观察,能辨别水是无色的,区别透明与无色属性的不同,并根据水在各式容器中状态各异的特点,认识到水会流动且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PPT、简易天平
学生:学习单、4种液体(水、洗发水、食用油、白醋)、各种形状的容器(心形、星形、靴子形、圆柱形)。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3分钟 一、聚焦物体,情境驱动1.出示课题教师:自然界中有很多水。它与其他物体有很大的不同。水是生命的源泉,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情境创设教师:可是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活在污水的小鱼们生病了,神话故事中,掌管水域的龙族精灵敖丙出现啦,为了救护这些鱼类,他开始四处寻找“水”解药,让我们也一起加入吧! 展示自然环境中的水,隐含水是透明、会流动的,聚焦观察物体,渗透水的重要性。用神话IP角色构建情境,激趣导入。
22分钟 二、探索活动,任务联结1.科学探索小考验教师: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敖丙说要给你们提2个小问题,考验一下。敖丙提问:要寻找“水”解药,你知道水是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征呢?用学过的词语描述。学生自由发言,暴露已有认识。敖丙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哪些感觉器官来观察水?学生确认观察方法:眼睛看、耳朵听、手摸、鼻子闻、嘴巴不能尝……2.真假液体大挑战一组液体:水、洗发水、食用油、白醋。教师:为考查大家的观察和对比分辨能力是否优秀,敖丙带来4种液体,其中一瓶是水,请通过眼睛看、鼻子扇闻找出哪瓶是水?学生观察液体的特征,完成学习单。学生眼睛看4种液体颜色、是否透明,扇闻4种液体,排除刺激性气味(白醋酸、洗发水香、食用油油脂味),选出无色无味的水1号。公布答案:1号是水。全班研讨交流:水和其他三种液体对比观察中,有什么特征?理由句式:水与 号液体比较,有 特征。师生小结:水有“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 ”的特征。3.解药制作新发现教师:敖丙对小朋友的表现特别称赞,现在他想请你们一起将收集的水倒入不同形状容器,制成“解药”。学生将水倒入心形、星形、靴子形、圆柱形模具,解药制作成功!教师:水倒入不同容器操作过程中,你发现水还有什么特征?提示:形状变了吗?形状固定吗?师生小结:“水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会随容器改变!” 了解学生对水的已有概念,回顾前几节课固体物体特征的观察方法,迁移学习方法并激发新学兴趣,为后续观察做铺垫。将水与不同的液体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发现水的特征。通过视觉对比(洗发水白、食用油黄),理解“无色≠白色”,建立科学观察的初步逻辑。训练规范化操作(扇闻法),区分“无味”与“有气味”,强化证据意识。通过操作感知水具有流动的特征。使用形状各异的容器装水,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形状,发现随着装水容器的形状不同,水也会呈现不同形状,让学生认识到水没有固定形状。
10分钟 三、研讨总结,环保渗透教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完成了解救任务,还在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比如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水的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句式:“我用______观察到了水的 特征”。教师:“清水能救人,但污染的水会伤害生命——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视频播放:水的重要性。 以神话为载体,学生在帮助敖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水的特性,更内化了“科学服务生活”的价值理念,呼应新课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践导向。以环保为内核,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5分钟 四、拓展应用,科学延伸教师:在合成解药时有一个小组不小心把1号水和3号油混合了,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象?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猜测:油在上面、油在下面、油水混合在一起……教师演示操作:借用第3课时使用的工具——简易天平,把两份相同容器相同体积的液体进行称量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水比油重,所以油会在水的上面。教师演示油水混合。补充观察工具:天平;补充水的特征:有重量。 简易天平不仅能比较固体物体的轻重,也能比较液体物体的轻重。利用天平,比较水跟油的轻重,发现水更重,认识水有重量这一个特征。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理念体现】
1、故事驱动:以神话角色串联实验,激发低年级兴趣,通过人物即时反馈维持探究热情。以神话叙事为“表”,以科学探究为“里”,通过“问题情境-对比实验-行动延伸”三阶设计,让知识建构、思维发展、责任培养融为一体,实现“有趣、有理、有用”的科学课堂。
2、儿童立场:游戏化学习与认知规律的适配,突出趣味性与探究性,通过多感官实验具象化抽象概念,用结构化任务卡(勾选)降低记录难度;多感官探究:融合视觉、触觉、嗅觉,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观察(清水/洗发水/白醋/食用油)、实践验证(倒水流动)中自主归纳水的特性,践行“做中学”理念。
3、活动重构:将探索活动1和2重构整合为一个探究活动,观察材料牛奶换成食用油后,颜色对比更明显。通过食用油与清水的对比,辨析“无色≠透明”(如食用油透明但有色),而且食用油比牛奶更易存放,也是为后续的拓展环节和下一课《哪个流动的快》做铺垫。增加气味更明显的白醋,选择生活化材料,减少认知冲突,增强结论可信度。通过材料替换与活动整合,将原本割裂的“颜色”“气味”观察转化为系统性探究,既深化概念理解,又呼应新课标“精简探究环节,聚焦核心问题”的要求,实现“减量提质”的教学优化。同时分阶段排除干扰项,引导学生逐层聚焦目标特征(先颜色后气味),符合科学探究的递进逻辑。
4、环保教育:将科学知识与生态责任自然结合。通过沉浸式挑战,学生不仅能掌握水的特性,更能在“拯救行动”中感悟科学的价值与责任。
观察一杯水
会流动
特征 没有颜色、透明
没有固定形状
无气味 有重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