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合格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2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载:“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由此可知,战国精英的观点说明(  )
A.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 B. 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秦始皇建立专制政权是历史必然 D. 战国战乱使人民渴望天子出世
2.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政治现象图。这一现象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
A. 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3.春秋时期,晋昭侯(大宗)与曲沃桓叔(小宗)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桓叔取胜,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晋”。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禅让制得以延续 B. 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C.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道法自然” B. “相生相胜” C. “格物致知” D. “有教无类”
5.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与之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世卿世禄制
6.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
A. 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 实现儒家社会理想
C. 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 促进农耕技术改良
7.《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 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 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 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 D. 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8.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
A. 郡国并行制 B. “四等人制” C. 南北面官制 D. 猛安谋克制
9.《辽史·太祖纪》详细梳理了自炎帝到契丹祖先的谱系,“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德祖之弟……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反映了辽朝(  )
A. 华夏认同的意识 B. 民族传统的湮灭
C. 南北面官的制度 D . 深受儒学的影响
10.“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宋太祖时兵员总额只有37.8万,到仁宗年间已激增至125.9万。此时天下“六分之财,兵占其五”。这反映了北宋中期(  )
A. 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升 B. 改革弊政的必要性
C. 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减弱 D. 社会的危机已缓解
11.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乌古孙泽有感于“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作《司规》三十二章,“以渐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乌古孙泽的这一举措( )
A. 贯彻了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 B. 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文明程度
C. 实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 D. 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规范秩序
12.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首领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 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 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 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 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13.正当西方资本主义在殖民掠夺的腥风血雨中迅速发展时,清王朝却闭目塞听,懵然无知,“幻想以此手段把世界资本主义拒之于国门之外”,从而永保大清帝国的长治久安。材料中的“此手段”是指(  )
A. 坚持独立自主 B. 筹划海防创建新式的海军
C. 强化贸易管控 D . 逐渐放宽闭关自守的限制
14.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其中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俱成书于该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政府宽松的文化氛围 D. 主流思想的嬗变
15.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
A. 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B. 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 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D. 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16.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英法等西方国家获取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直到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却是东三省、天津和北京一带。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洋务运动新式军事工业建立在长江各地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 列强遵守“东南互保”协议 D. 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排他性
17.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反之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
A. 坚决维护了领土主权 B. 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 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D. 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18.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积极开设译馆,组织人员搜集西洋文献、各国消息情报、地理知识,汇编成《四洲志》。林则徐此举(  )
A. 获得了广州军民广泛支持 B. 超越师夷长技以制夷范畴
C. 提供了对外交涉时的参考 D. 旨在仿行西方的政治体制
19.如图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1839年11月,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击败英军,伤英舰一艘,史称“穿鼻洋之战”。由此可以说明(  )
A. 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 B. 鸦片走私损害了中国利益
C.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 D. 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
20.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1.192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在山东省济南市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制造了“济南惨案”,大量中国军民被屠杀。日本侵略者这样做是为了(  )
A. 破坏中国工农运动 B. 挑起军阀之间混战
C. 拆散国共两党合作 D. 阻挠国民政府北伐
22.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总政治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及《对回民的宣告》等文告,要求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的牛,“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这些举措(  )
A. 奠定了土地革命的群众基础 B. 旨在扩大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C. 有利于红军战略转移的实施 D.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3.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辩证地看待工商业。1949年9月,一方面为繁荣经济,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写入《共同纲领》;另一方面,为限制私人资本的消极性,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 摧毁了国民政府的经济根基 B. 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
C. 采用了符合时宜的经济政策 D. 致力于推进三大改造
24.如图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此次战役后(  )
A. 基本摧毁国民党主要力量 B.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C. 标志内战全面爆发 D.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25.右面的宣传画中,有“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等文字。读图判断,该宣传画可能创作于(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26.1980年年初,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林彪、‘四人帮’对我们党损害极大”,他们“横行时期,踢开党委闹‘革命’,党被打乱了,‘四人帮’实行的是帮领导、帮统治。”邓小平意在(  )
A. 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 B.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为党的指导思想
C.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强调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性
27.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
A. 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 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 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 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28.“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成功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这次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联合国成立大会
C. 万隆会议 D.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29.如下图为我国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示意图,其中DEF两段数据增长的共同原因是(  )
A. 民主法制建设恢复发展 B.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思想解放助推经济的发展
30.1971年,第27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大会参照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精神,取消了台湾当局的观察员资格。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理事会明确指出:“理事会应在审议中国台北的工作组报告及接受其议定书之前审议中国工作组报告并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这表明(  )
A. “一个中国”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B. 两岸各种交流合作广泛推动贸易增长
C. 中国加入WTO推动了综合国力提升 D.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4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华文明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多韬谋……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深明至怀,知得良算。至於止戈为武,国之大猷,怀远以德,朕之本意。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於殊方,跻含灵於仁寿,朕之深旨,来使具知。
——摘编自《新唐书·地理志》《赐吐蕃赞普书》等
材料三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指出唐蕃交往的表现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
——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见于记载的相应官员有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等。丞相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太尉原称尉、国尉,是朝廷首席武官,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地位略次于丞相,是负责监察的大臣,位列上卿。“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务部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隋时,三省的职掌尚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太宗时,始告明确。以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但因权力的彻底分化……太宗为补救这个流弊,因而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最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款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体是什么?其目的何在?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A 7.C 8.D 9.A 10.B 11.D 12.A 13.C 14.B 15.B 16.B 17.D 18.C 19.C 20.B 21.D 22.C 23.C 24.A 25.B 26.D 27.D 28.A 29.D 30.A
二、非选择题
31.(1)儒家:孟子的“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特点:没有民族歧视(民族平等);开明怀柔;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表现:文成公主(或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影响: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吐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3)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
32.(1)进步性: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性:由于清政府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强化了专制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革命派反抗斗争的镇压。
(2)历史意义:实现了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理论更趋成熟、完善;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三民主义思想;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33.(1)特点:三公九卿实行分权,互相牵制;皇帝集权;中央官制比较严整完备;家国同构。
(2)原因:三省权力的彻底分化,导致中书省与门下省出现公务争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能。
(3)政体: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答到民主共和制或责任内阁制均可)。
目的: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