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学校:龙岩市第二中学、武平一中、连城一中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9年5月2日,《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昨得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巴黎来电,略谓:青岛问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颇为所动,闻将直接交于日本云云……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由此爆发的运动
A.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共识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促成了山东问题的顺利解决 D.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嘉兴游船的惊天一谋,不仅构造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实体,诞生场域也成为中国革命气质的具象化载体。”该段文字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C.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3.1926年12月,毛泽东出席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A.积极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B.成功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C.已经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 D.发动群众巩固革命根据地
4.近代中国一份土地法令中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具体有三种分配方法:(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据此可知,该法令
A.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 B.践行了“平均地权”的纲领
C.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D.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5.图1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数量变化折线图,其中对1934—1936年理解最准确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扩大 B.人民军队未能实现战略转移
C.党和红军骨干力量得以保留 D.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思想错误
6.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A.八七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7.表1为中国近代某事件发生后,迅速引发全国群众性的救亡运动。据此可知
表1
时间 事件
20日 国立北平大学学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声言“立息内争,一致对外”
26日 上海各界人士数万人举行抗日救亡大会
27日 东北流亡人士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A.九一八事变严重加剧民族危机 B.华北事变激发了国民抗日热情
C.卢沟桥事变促使全国抗战开始 D.八一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实现
8.若为“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些内容拟定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A.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9.1937年12月,国民党制定了第五战区作战计划:一、保有鲁省大部及苏北地域,与敌行持久抗战。不得已时,亦须逐次诱敌深入鲁南及苏北地区,准备会战,予以极大打击,取得最后胜利。 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10.1939年,日本侵略者妄图抢走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灵柩,国民政府经与蒙古族同胞协商决定转移灵柩,途径延安,中共党政机关举行了盛大的迎灵祭奠仪式,各族群众近万人参与。从此,延安每年在春季和夏季分别举行两次成吉思汗大祭典。这表明
A.中共抗日主张得到认可 B.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C.延安成为全国抗日中枢 D.全民族抗战初步形成
11.图2所示是丰子恺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 日创作的漫画作品,漫画中题字为“炸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该漫画反映了画家
A.渴望和平安定生活
B.主张发动民众抗战
C.坚信中国抗战必胜
D.希望国共合作抗日
12.1946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在作战中应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根据以上指示,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国军进攻 B.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发起战略决战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D.发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
13.1947年5月21日《晋绥日报》发表的《全歼蒋主力七十四师》,新闻指出:“人民解放军腰斩进犯鲁中敌长蛇阵,战事犹在胜利发展中。”该战役
A.标志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覆没 B.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力量
14.表2所示为 1947年成都市省立中学校教职工部分月份的工资信息、大米时价的统计情况。这反映出
表2
时间 工资/元 米价/(元/市斤)
1月 87 000 853.3
5月 186 000 4 256.9
A.对外战争加剧了百姓负担 B.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升
C.国民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D.教师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15.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华北目前形势与1949年的任务》,阐述了当时形势下党的任务,其中之一是:根据中央指示,党的领导重心应逐渐地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决定了党这个任务的“当时形势”是
A.战略决战取得了完全胜利 B.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完成
C.国共的北平和平谈判破裂 D.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6.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过“银元之战”查封投机资本大本营、统一货币流通,并实施“米棉之战”在全国抛售物资以平抑物价。这些举措旨在
A.构建市场经济体系 B.肃清官僚资本残余
C.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D.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17.“一五”计划期间,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而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大项目。这反映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均衡全国工业布局
C.重点建设沿海地区 D.集中资源发展内地
18.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四个“互”字和一个“共”字,既体现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彰显了国际法治精神的核心内涵。这主要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B.以平等互信为基础权责统一
C.是中国不结盟政策的直接产物 D.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完全一致
19.图3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D.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20.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突破美国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回到祖国。在物资匮乏与苏联技术援助中断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仅用5年时间便走完了战略导弹从仿制到独立研发的道路。这体现了钱学森
A.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B.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C.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D.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21.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该讲话的核心意义在于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成为开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2.1987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切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 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意在强调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 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23.1979年3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恢复和适当发展个体工商业。1979年冬,上海、武汉等相继恢复了个体工商业登记发证。至1980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向公众阐明了新政策,手工修理服务、服装加工业、个体客货运输、饮食业、日用杂品等允许个体经营。这些措施旨在
A.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B.丰富市场商品供应
C.增强市场调控作用 D.推动国家政策转型
24.21世纪,我国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阅读表3,据此可知
表3
事件 回应
2016年,美国航母战斗群闯入南海 中国三大舰队在南海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2019年,美国单方面执意挑起中美贸易摩擦 中国坚决反制,最终于2020年1月共同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2019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 2020年6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A.中国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 B.和平与发展不再是当下世界的主题
C.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受到了严重迟滞 D.我国的国内外形势趋于平稳与缓和
25.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A.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7分,27题17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4所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代表性旧址。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艺工作,如报纸、戏剧、歌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例如,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等报刊,不仅报道了战况,还刊登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文章和诗歌。 同时,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士气。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材料一中三处革命旧址分别出现于哪个历史时期 分别指出这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主要革命任务。(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抗日战争为具体事例,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运用文化宣传工具发动群众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所发挥的主要作用。(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
材料一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我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迅速意识到科技的关键意义,大力提升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并持续增加投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众多科研项目逐步推进。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呈现井喷式发展,正迈向世界前沿。
——摘编自樊春良《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国道路——新中国70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方针,并分析这一方针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并说明其实施的历史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科技发展的新突破,并分析实现突破的主要影响因素。(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广州举办。周恩来总理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广交会是新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要通过这个平台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首届广交会共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客商参会,成交金额达 1754万美元。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1980年,广交会首次设立“经济特区展区”,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的出口商品。邓小平在视察广交会时指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广交会要成为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重要平台。”到1985年,广交会参展企业数量比改革开放前增长近3倍,成交额突破50亿美元。
——摘编自《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贸易》
材料三
2020年,第128届广交会首次以“云端”形式举办,吸引了来自217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在线参与。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上广交会不仅延续了传统展会的功能,还推动了数字贸易的发展,是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商务年鉴》(2021)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广交会在新中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作用,并分析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广交会在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广交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8分)
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B A c c c C A A B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A A c c A D B B
19 20 21 22 23 24 25
D A c A A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其中26题17 分,27题17分,28题16分,共50分。
26.(17分)
(1)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分)任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2分)
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分)任务: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驱除日本帝国主义。(2分)
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分)任务: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解放全中国。(2分)
(2)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贴近群众;成效显著。(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作用:宣传了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扩大了革命影响力;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凝聚了革命力量;增强了革命必胜的信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7.(17分)
(1)主要方针: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同时注重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2分)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亟须恢复经济,巩固新生的政权;我国实行一化三改,为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急需引进技术;我国对外奉行“一边倒”的政策(得到苏联和东欧的技术支持);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发展战略:以自力更生为主,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如“两弹一星”),同时争取外援和利用国外科技成果。(2分)
历史意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科技水平;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发展;为一化三改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必要条件;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为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奠定基础;为后续科技发展积累经验;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任答两点即可,4分)
(3)突破:多领域尖端技术突破,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2分)
主要影响因素:政策支持;经济基础;国际合作;人才储备;全球化机遇。(任答三个即可,3分)
28.(16分)
(1)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作用: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促进了对外贸易。(2分)
背景:新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急需拓展国际市场。(2分)
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作用:推动了经济特区发展,引进了外资和技术。(2分)
背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2分)
(2)发展特点:
数字化转型,采用线上展会形式;推动数字贸易,适应全球化新趋势。(4分)
意义:促进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增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