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北魏孝明帝时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考试)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奉等二十四人为高第”,结果引来了参选者的不服。南朝萧梁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培养士庶子弟,按学习成绩选拔人才。这表明()A.考试已成为人才选拔的趋势B.门阀士族的权力愈加强盛C.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占据主导D.科举制度雏形已初步形成2.未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共记录了58个海外国家的信息,其中许多涉及经济物产。而官方史书《宋史·外国传》中所记录的海外国家仅19个,用大篇幅描述有关海外国家朝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A.地理认识提高B.传统商路断绝C.推行边境互市D.海外贸易兴盛3.光绪帝在1898年8月的上谕中说:即如刘坤一、谭钟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籍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可见()A.通讯方式落后使政令传达不畅B.守旧势力激烈阻挠变法开展C.光绪帝急切求变地方应接不暇D.晚清中央集权面临严重挑战4.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央农委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农运为重点,同时在陕、川、桂、闽、皖、苏、浙等七省全面推动农民运动。据此可知,当时()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增强B.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果C.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5.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接见非洲代表时,明确指出整个非洲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反对资本主义,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强调非洲的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更有世界意义。其认识()A.首次突破“一边倒”的理念B.蕴含着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C.消弭了中非外交理念分歧D.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孤立封锁6.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公元前3250年至公元前2750年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A.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B.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7.据统计,16-19世纪约有1200万非洲人被贩卖,占当时非洲总人口的10%-15%。在奴隶贸易高峰时期的1701-1810年,殖民者从非洲贩出600多万黑奴,这些黑奴大部分被卖到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这一时期的奴隶贸易()A.加速欧洲资本积累进程B.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体现C.使拉美地区的人口锐减D.是非洲陷入长期贫困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8.《谷物法》是英国于1815年实施的高额谷物进口关税的法案,该法案的实施导致英国国内谷物价格迅速飙升,工厂主的人工成本大大上升,遭到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并最终于1846年被废除。此后,英国开始逐步削减各项进口关税,并与外国进行谈判,试图降低英国商品出口到外国面临的关税水平。这主要体现了()A.重商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而成为经济思想主流B.贸易保护主义因违背全球化潮流而被彻底废除C.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议会改革获得更多政治权益D.工业革命紧密了英国工商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9.英国人厄斯金·柴德斯在1903年出版的小说《沙岸之谜》中讲述了英国外交官员卡拉瑟斯在德国北部度假时,意外发现德国人在波罗的海秘密建造军事基地,策划进攻英国的企图,之后冲破德国间谍的重重阻挠,将消息带回英国的故事。这部小说出版后大获成功,不断加印。这反映了()A.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正日益紧张B.德国的势力扩张使得英国倍感威胁C.英国社会对德国充满不信任感D.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10.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公元前129-前124年三次分封长沙国定王子15人为侯,一国变成多国。定王子所封的侯国,有在长沙国境内的,也有在其他郡者。据此可知,当时()A.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B.长沙国参与了七国之乱C.西汉帝王注意强化皇权D.儒学思想成了官方哲学11.北宋时期,欧阳修提出:“夫学,所以为治也,而儒者以记诵为专,多或不通于世务,但能传古之说,而不足施之于事。”王安石也说“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据此可知,二人都强调()A.知识要为社会现实服务B.大力推动儒学世俗化C.理学对儒学的传承作用D.重建传统的道德秩序12.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表明亚当·斯密()A.主张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益与公平正义B.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C.提倡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缓和社会矛盾D.认为公平正义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前提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生产过程中质量指标在不断地上升。在整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资料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9.3%。到1937年,大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较之1932年增长了82%(计划增长63%)。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计划经济活力显现B.新经济政策有效实行C.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工业化战略成效显著14.下图是《大瘟疫与人类之战:关于病菌你应该知道的一切》一书的目录摘编。据此可推,该书的主旨是()A.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B.科学进步终结了疫病传播C.传染病的流行难以控制D.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15.苏美尔文明时期,两河流域盛行多神教自由信仰,王权对各种宗教信仰都不加以干涉,巴比伦人主导两河流域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亚述帝国时期,所有被征服地区在供奉亚述神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的地方神。这反映出古代西亚文明()A.影响范围不断扩大B.保持一脉相承的政策C.融合了东西方文化D.具有开放多元的特征16.1887年美国颁布《道斯法令》:第一、解散保留地,推动印第安人向农业定居方向转化。第二、凡接受土地分配、脱离其所在部落的印第安人都将获得公民权。第三、经部落同意后,美国联邦政府有权将分配后剩余的土地出售给白人定居者,所获资金用于印第安人的教育。这一法令()A.旨在推动印第安人文明开化B.隐含着种族同化的思想C.有助于维系美国南北的统一D.弥合了美国社会的裂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冒险忍辱以就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材料二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已经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1)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英雄”一词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对此予以说明。(8分)(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角度为材料二的观点寻找依据。(要求:各举一例)(4分)18.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知识界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展开论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921年,瞿秋白在《晨报》发表文章认为,共产主义需要一个“人间化”的过程,这是实际生活给予的一个“不能不领教”的教训。对中国来说,新经济政策正好可以成为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一面镜子,“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材料二 1923年,抱朴在《学汇》发表文章认为,俄国已经“返向畸形的资本社会”,虽然标榜无产阶级专政,但“已不能使一般劳动群众信仰了”。1925年,他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认为,私人资本在苏俄发达之后,“当然免不了帝国主义的臭味”,摆脱不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材料三 1925年,由俄归来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启修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认为,苏俄并非奉行侵略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应该成为以“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为矢的中国国民革命的“朋友”而非“仇敌”。材料四 1925年,《晨报》编辑刘勉己撰文指出:苏俄仍是一个假国家资本主义之名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对私产制度,对内对外,根本上都未曾让步,说列宁党徒已将马克斯(思)先生丢在毛(茅)厕,这未免冤枉。”-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薛小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中国争论与改造中国(1921-1929)》(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知识界围绕新经济政策进行论战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论战得以展开的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视角说明论战的意义。(7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班固撰写《汉书》时,沿循《史记》设《循吏传》,记载了六名循吏:蜀守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仁爱好教化”;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颍川太守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北海太守朱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渤海太守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蓄)积,吏民皆富实”;南阳太守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材料二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良吏传》中正传有41人,附传有13人,其中13人以“直谏”“劝谏”入传。“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成为臣僚入传的重要标准。北宋修《新唐书》,改《良吏传》为《循吏传》,正、附传共记24人,其中16人取用《旧唐书》。入选之人多为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仅以“直谏”“军功”在《旧唐书》中入传,但缺乏治民政绩的官吏,或不取,或记于附传。宋元以后,“循吏”逐渐限定为“累领剧镇”“终于庶僚”的官吏;考课优异和民心民意是其最主要的标准。-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书》中“循吏”入选的标准。(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历代正史编撰《循吏传》的历史意义。(6分)20.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12分)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表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西周、春秋中后期 2000万 安史之乱前 8000万战国中期 3200万 五代十国时期 3000万西汉初年 1500万 两宋时期 10000万西汉末年 6000万 元朝 6000万东汉初年 3000万 明朝中期 16000万东汉后期 6000万 清朝初年 9000万魏晋南北朝后期 3000万 清乾隆年间 20000万-以上数据根据葛剑雄《中国人口三千年》和路遇《中国人口通史》整理从整体上或任选其中的某个时期,围绕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问题”,自拟论题,并进行合理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答案】A2.【答案】D3.【答案】D4.【答案】A5.【答案】B6.【答案】B7.【答案】D8.【答案】D9.【答案】C10.【答案】A11.【答案】A12.【答案】A13.【答案】D14.【答案】D15.【答案】D16.【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2分。17.(12分)【答案】(1)从伟人英雄、抗敌英雄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分)《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或西学东渐深入)。此时国人呼唤伟人英雄和抗敌英雄。(2分,任意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国人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力量。(2分,任意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英雄”内涵的不断丰富,反映了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2分,任意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正: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胜利(或者国民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或革命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争取到民众支持,取得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靠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2分)反:戊戌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以失败而告终(或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最终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南京国民政府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最终丧失了统治权)。(2分)18.(15分)【答案】(1)主要内容: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中国的关系(或是敌是友);社会主义能不能救中国(或对中国社会改造有何借鉴)。(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原因:①外因: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进行巩固政权和经济恢复发展的探索。(2分)②内因: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兴起,大规模革命宣传工作的开展;介绍苏俄情况的报刊书籍大量印行;游俄归国人士的日益增多等。(任答一点2分)(2)意义:历史意义(对当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深入探索;为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现实意义(对后世):有利于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7分,必须答出两个角度的意义,仅答一个角度最多得4分)19.(13分)【答案】(1)标准:通晓儒家经典;个人品行高尚;在治理地方时遵循儒家治民理念;坚持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推行仁义、教化百姓;重视发展农业、改善民生;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答出任意4点,可得7分)(2)历史意义:用“循吏”的事迹影响官员行为,改善吏治;提升地方治理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宣扬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巩固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答出任意3点,可得6分)20.(12分)【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原因复杂多样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是人口增长的政治前提。大一统王朝下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而动乱与灾荒往往导致人口大幅下降。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此外,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也推动了人口快速增长,如北宋时期引进和推广占城稻;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相关政策的调整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秦汉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出台诸多刺激人口增长的法律法规制度,如早婚、早育等。明清时期,赋税政策的调整也推动了人口增长。此外,人口增长还受自然环境、医疗水平、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人口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示例二:清朝前中期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赋税制度改革,康熙年间的“永不加赋”、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都刺激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源自美洲的新农作物被引进,并且在西南山区得到了广泛推广,玉米、土豆、甘薯、花生、辣椒纷纷落户。这些新作物的引进使土地得到了更多的利用,能供养的人口也逐渐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造就康雍乾盛世局面。但另一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长也造成了人地矛盾的迅速激化,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导致了资源的分配压力,带来了就业压力、粮食短缺以及贫困等问题,加剧了社会动荡和不安,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综上所述,人口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