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29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29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规律的特点
3.意识活动的特点
4.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4.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要求
自主阅读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类社会是运动的。
人的思维(知识水平)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一、规律是客观的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量变)、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时间的延续等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1.运动的含义
①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运动形态之间是共性和个性 、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化学运动
抽象 概括
哲学上的“运动”
运动的具体形态
自然界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运动
人的思维的运动
知识拓展:哲学上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共性与个性)
知识拓展: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表现: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暂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知识拓展: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 别 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特点不同 运动是永恒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的 错误倾向 ①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形而上学不变论: 飞矢不动、刻舟求剑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知识补充(记)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正确的,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错误的,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思考:1.刻舟求剑为什么没有成功吗?说明什么?2.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什么观点?
结论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刻舟求剑者认为物质是不运动的,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世界以什么方式存在?有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呢?
注意:区分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
客观实在性
——物质离不开运动。
教材21页下方《阅读与思考》
结论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慧能、王守仁等认为不是物质在动,而是“心”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思考:2.运动能离开物质吗?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什么观点?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一、规律是客观的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刻舟求剑
有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
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唯心
主义,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结论:该观点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强调运动
强调物质
原 理
①要坚持运动与物质相结合的观点。
②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方法论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知识归纳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规律的含义:
非外部力量强加
非主观臆造的
(喜鹊报喜)
不是现象的(苹果落地)
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
不是多变的(油价调整)
注意:
①规律≠联系≠现象
②规律≠规则,规定、守则、定力、公式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③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请判断:以下哪些属于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阶级斗争规律
5.守株待兔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8.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10.苹果落地
11.水往低处流
12.万有引力




想一想:规律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认识规律吗?
【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发明/发展/改变/改造/创造/消灭×)(发现/认识/利用/尊重√)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惩罚)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不是无能为力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侧重:解释世界 如:解释为什么水往低处流
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本能的活动)
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是简单的“复制”,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01
02
03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登山技术装备依靠进口
决 定
设计方案
意识
研发
设计图
测量仪器
指导
实践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变成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侧重怎么做
①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即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
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注意
VS
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思考:从意识的指导作用角度分析,哪个“梦”能照进现实?
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本课原理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必须尊重规律;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原理
本课原理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1)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
  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实事”—客观存在的事物
“求”—调查研究、探索、
“是”—规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
(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
2、为什么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依据)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主观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客观主义)。
尊重客观
发挥主观
主客观相结合
反对主观主义
反对形而上学
3、怎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办?)原理
运动的含义
为什么
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特征(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运动的规律性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
怎么做
课堂小结
易 错 易 混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
提示:离开物质谈运动,即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3.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是永恒不变、无条件的。( )
提示: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是客观的,但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客观事物。( )
提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可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不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不出客观事物。观念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东西。
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 )
提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

1.(2024·全国·高考真题)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检测
【详解】①②: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①②正确。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意识与客观存在不一定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说法错误。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020·山东)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也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越来越多的“未来感”不断涌现。
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等科幻作品中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因为中国在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亿万人民追逐梦想的脚步中,可以听到时代的脉动,看到潮水的方向。
“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做题方法:
一、审设问(明范围、确指向)
二、审材料(层次化、要点化)
三、构联系(设、材、知)
四、组答案(简、规、清)
注意:在审题过程中要圈划关键词
限时要求:(5分钟)
1.3分钟独立思考
2.2分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答案
3.小组展示答案
3.(2023·河南·模拟预测)2022年12月4日,在太空旅行了100多天的农作物种子,跟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空间站内没有阳光、重力微小,种子如何发芽生长呢?原来,科学家们在问天实验舱内为植物提供了一个人造环境——“生命生态实验柜”。实验柜里有人工光源,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还可以浇水、进行气体控制,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求。这说明( )
①人类可根据需要改造规律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D
4.(2023·湖南·一模)“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同志(《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该词中蕴含着乐观主义精神、英雄豪气、必胜信心
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