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阶段试卷(二) 中国近代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湖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阶段试卷(二) 中国近代史(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湖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阶段试卷(二) 
中国近代史
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共16小题,满分60分,答题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卷由第Ι卷(选择题)和第П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12题为选择题,第13—16题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31年,清朝刑部上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这表明当时( )
A.政府查禁鸦片走私 B.官员普遍吸食鸦片
C.民众深受鸦片危害 D.禁烟运动遇到阻碍
2.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部分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资政新篇》 B.“明定国是”诏书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颁布①性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失败: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观察表格,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间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5年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4.为拓展学生思维,某中学开展了“思维导图主题命名”活动。如图最恰当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沦为殖民地的过程
B.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
D.中国近代主动开放的过程
5.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6.1924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编印了《小学国语教科书》,其部分课文有第10课《女子的能力》、第28课《兄弟们!想想看》,还有第16课陈独秀的演讲词《劳动者底觉悟》。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7.1929年古田会议强调“严格地执行纪律,废止对纪律的敷衍现象”;在思想上把党内思想教育常态化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强调“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由此,中国共产党( )
A.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B.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D.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8.根据历史学家刘大年的研究,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出国作战共伤病战死287.4万人。其中,89万余人死于太平洋战争,多达198.4万人死于中国战场。这表明中国战场 ( )
A.始终坚持了积极进攻的作战策略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是日军对外侵略扩张的唯一战场
D.得到盟军援助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
9.如图是1943年艺术家古元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创作的木刻版画(局部)。该木刻版画(局部)从侧面反映了(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
D.东北抗日义勇军组建的原因
10.1945年8月28日,《新华日报》发行了号外《毛泽东同志抵渝》。号外所报道的历史事件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B.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问题
C.蒋介石公开撕毁政协决议,挑起内战
D.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1.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党正致力于( )
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12.如图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辛亥革命创造的有利条件 B.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
C.《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D.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36分)
13.(8分)【近现代外交】
材料一 
  清政府完全可以根据和约(《南京条约》)的规定,拒绝英国的没有和约依据的侵略要求……可是,在该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由于对国际知识和近代外交的无知,主动提出一些纯属中国主权范围之内的问题,与英国商议,为英国所利用。   中国人爽快地接受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中国税率还高……签署治外法权条款是出于以下想法: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宽宏大量……同意最惠国待遇条款的理由是,皇帝对远来之人一视同仁,更深层的考虑则是为了实现以夷制夷。
材料二 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对废除不平等条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政府的废约外交,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以英美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自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除与英国间尚留有香港提出新界问题这一尾巴外,皆告废止。
——摘编自项锷《有关二战中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的再评价》
材料三 1952年,在第7届联大上,美国又提出“延期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其表决结果为42票赞成,7票反对,11票弃权。此后的整个50年代,虽然反对这一提案的国家越来越多,但支持这一提案的票数却未有多大变化……到1965年第19届联大时,形势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的提案进行表决时,赞成的为47票,反对的也是47票,弃权的是20票,第一次出现了赞成票与反对票持平的局面。
——摘编自高秀清《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美日等国所实施的阻挠策略浅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中与“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相关的条款。(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促使近代中国得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因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变化的认识。(4分)
14.(9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1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被称为什么道路?对这一道路进行评价。(4分)
(3)请举一例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并用该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4分)
15.(9分)【近代经济】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年,3 281,77,969,23,——,——
1885年,3 071,40,3 923,51,714,9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5分)
16.(10分)【民族危机与中国近代化探索】
围绕图中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25年湖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阶段试卷(二) 
中国近代史
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共16小题,满分60分,答题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卷由第Ι卷(选择题)和第П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12题为选择题,第13—16题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31年,清朝刑部上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这表明当时( B )
A.政府查禁鸦片走私 B.官员普遍吸食鸦片
C.民众深受鸦片危害 D.禁烟运动遇到阻碍
2.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部分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C )
A.《资政新篇》 B.“明定国是”诏书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颁布①性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失败: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观察表格,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A )
建厂时间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5年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4.为拓展学生思维,某中学开展了“思维导图主题命名”活动。如图最恰当的主题是( C )
A.中国近代沦为殖民地的过程
B.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
D.中国近代主动开放的过程
5.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B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6.1924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编印了《小学国语教科书》,其部分课文有第10课《女子的能力》、第28课《兄弟们!想想看》,还有第16课陈独秀的演讲词《劳动者底觉悟》。这反映了( C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7.1929年古田会议强调“严格地执行纪律,废止对纪律的敷衍现象”;在思想上把党内思想教育常态化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强调“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由此,中国共产党( C )
A.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B.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D.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8.根据历史学家刘大年的研究,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出国作战共伤病战死287.4万人。其中,89万余人死于太平洋战争,多达198.4万人死于中国战场。这表明中国战场 ( B )
A.始终坚持了积极进攻的作战策略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是日军对外侵略扩张的唯一战场
D.得到盟军援助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
9.如图是1943年艺术家古元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创作的木刻版画(局部)。该木刻版画(局部)从侧面反映了( C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
D.东北抗日义勇军组建的原因
10.1945年8月28日,《新华日报》发行了号外《毛泽东同志抵渝》。号外所报道的历史事件反映出( A )
A.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B.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问题
C.蒋介石公开撕毁政协决议,挑起内战
D.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1.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党正致力于( D )
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12.如图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
A.辛亥革命创造的有利条件 B.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
C.《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D.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36分)
13.(8分)【近现代外交】
材料一 
  清政府完全可以根据和约(《南京条约》)的规定,拒绝英国的没有和约依据的侵略要求……可是,在该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由于对国际知识和近代外交的无知,主动提出一些纯属中国主权范围之内的问题,与英国商议,为英国所利用。   中国人爽快地接受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中国税率还高……签署治外法权条款是出于以下想法: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宽宏大量……同意最惠国待遇条款的理由是,皇帝对远来之人一视同仁,更深层的考虑则是为了实现以夷制夷。
材料二 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对废除不平等条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政府的废约外交,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以英美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自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除与英国间尚留有香港提出新界问题这一尾巴外,皆告废止。
——摘编自项锷《有关二战中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的再评价》
材料三 1952年,在第7届联大上,美国又提出“延期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其表决结果为42票赞成,7票反对,11票弃权。此后的整个50年代,虽然反对这一提案的国家越来越多,但支持这一提案的票数却未有多大变化……到1965年第19届联大时,形势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的提案进行表决时,赞成的为47票,反对的也是47票,弃权的是20票,第一次出现了赞成票与反对票持平的局面。
——摘编自高秀清《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美日等国所实施的阻挠策略浅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中与“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相关的条款。(2分)
条款: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促使近代中国得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因素。(2分)
因素: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政府的废约外交。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变化的认识。(4分)
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亚非国家的支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和后盾。
14.(9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1分)
战争:北伐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被称为什么道路?对这一道路进行评价。(4分)
道路:井冈山道路。评价: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3)请举一例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并用该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4分)
史实:提出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学生、工人、农民、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民族资产阶级等爱国力量,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取得抗战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5.(9分)【近代经济】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年,3 281,77,969,23,——,——
1885年,3 071,40,3 923,51,714,9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分)
影响: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等等。
(2)根据材料二,写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2分)
变化: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事件:洋务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5分)
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因素:列强入侵;政府政策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16.(10分)【民族危机与中国近代化探索】
围绕图中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观点: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不断深入。
论述: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推行洋务新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解决国弱民贫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尝试最终失败。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他们领导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总之,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促使中国近代化探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