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年级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一、选择题(本题共 16个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物,其中有典型中原风格的铜器,也有充满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陶器。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该时期A.贵州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B.当地民族文化被中原文化完全取代C.中原文化对贵州地区的单向传播 D.贵州地区已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辖2.明朝成化、正德、天启等朝的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大权也交给宦官头目代行,内阁的职权受到宦官的钳制,实际上存在着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明朝的这一现象A.反映出内阁拥有决策权 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表明宦官成为行政中枢3.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战争失败后,严复在《天演论》中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两种思想的提出,反映出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B.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C.传统夷夏观念的消亡 D.救亡图存路径的转变4.2025 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C.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5.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距今约 6000 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这是一座机构复杂的城市,遗址中除房屋外,还有神庙之类的建筑,一些建筑的墙上有描绘狩猎的壁画。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同时饲养家畜,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庙建筑说明宗教信仰高度发展 B.壁画体现狩猎采集经济占主导地位C.农业和畜牧业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D.城市机构复杂说明出现了阶级分化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由此可知A.埃及文明优于两河文明 B.地理环境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C.大河文明具有相似特性 D.尼罗河决定了埃及文明发展特点7.罗马帝国在 1—2 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在整个地中海地区确立了罗马的统治秩序,并且维持了数百年。下列对罗马帝国表述正确的是A.政治体制为共和制 B.向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C.大力发展奴隶制度 D.与汉朝建立了直接经贸往来8.西欧早期大学教师主要以教士为主,他们依靠教会俸禄为生。12 世纪,博洛尼亚大学成立后,世俗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大学所在城市发放的薪俸成为教师们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 1 页 共 5 页A.教会权威的衰落 B.城市兴起与经济繁荣C.世俗文化的兴起 D.大学教育制度的革新9.12 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幕府将军执掌全国政治、军事和司法大权,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要对将军承担纳贡和服兵役等义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由此可知,幕府统治A.标志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B.消除了地方的分裂势力C.巩固了天皇的政治地位 D.促使中央权力中心转移10.下表为非洲主要地区分布的文化遗址简介,这反映出非洲文明的特征是地区 文化遗址(部分)古埃及金字塔、加达梅斯古镇(北非柏柏尔人传统建筑)、拉巴特城(新城为北部非洲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住宅,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东部和南津巴布韦的石头城、拉穆古镇(斯瓦希里文化发源地,融合了大量伊斯兰文化)部非洲西部和中 尼日利亚约鲁巴人的奥孙—奥索博神树林、马里阿斯基亚帝陵(包括金字塔形部非洲 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广场)A.同源性 B.包容性 C.统一性 D.共时性11.2024 年 1 月美洲印加古文明在成都展览,展板详细介绍了印加文明的日常生活、艺术成就、精神信仰和文化遗产等内容。关于印加文明的说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曾建立众多城市国家 B.曾出现过“浮动园地”C.存留马丘比丘城遗址 D.曾建造祭祀功能的金字塔12.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这反映出A.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传播基督教 B.哥伦布意在为西班牙寻找土地C.上述作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D.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具有殖民性13.孔塔里尼家族是意大利威尼斯很有权势的家族,该家族于 1617 年首次接受佃农用(熟)玉米交实物地租。随后,威尼斯政府终于同意接受农业地区的农民用(熟)玉米上交所征的赋税。由此可推知A.玉米在威尼斯得到了广泛种植 B.意大利庄园经济加速发展C.商业革命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 D.意大利资本主义高度发展14.17 世纪的英国,商界人士积极主张“商人法”具有国际性特征,或认为“商人法”即国际法,英国“商人法”学说的国际观就此问世。这一法律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英国A.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15.16 世纪以后,西欧各个大学普遍开设了几何学、天文学、罗马法、哲学、科学,还有物理学、逻辑学等课程,数学和物理学在大学的哲学院系日益受到重视。西欧教育领域的这些变化A.导致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出现C.提高了大众的道德素养 D.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 2 页 共 5 页16.《汤姆·琼斯》是 18 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被视为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写实手法描述了 17—18 世纪之间英国的社会现实生活百态。主要内容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争取自主婚姻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青年男女寻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要求。该书受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A.反对权威和愚昧的启蒙思想 B.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C.扎根世俗,重视实证研究 D.推崇人文,重视法制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4 分,第 19 题 14 分,第 20 题12 分,共 5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据史料描述在春秋时代,游牧于中亚一带的斯基泰人已视中国丝绸为宝物,波斯统治者把丝绸当作“皇帝宫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材料二 历史上的各大文明并非孤立隔绝的,相互之间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元素,从而促进了自身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也在冲突与碰撞中激发出新的文化火花。西亚、中亚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使得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加大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文明交流的意义。(6分)18.以下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为研究“中古时期的欧洲”所收集的部分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图一:封君封臣制 图二:宗法制 图三:分封制第 3 页 共 5 页材料二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14、15 世纪后,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艳,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花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弗朗索瓦·拉伯雷《巨人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共同点。(6 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欧洲服饰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8 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赤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设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材料二 1657 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2 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嗜好被带入宫廷,引得“英人争先恐后以饮茶为一荣幸事”。1668 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叶转运,使得当地茶价高出英国本土一倍。19 世纪,葡萄牙王室为解决财政问题,将中国茶树引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郊的皇家植物园,种植、采摘和烘焙茶叶的方法与中国完全一样。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蓬勃发展,在 1873 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秘鲁、牙买加、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也都开展过中国茶树的引种工作。——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19 世纪中国茶对外传播的特点,并指出中国茶对外传播的意义。(8 分)第 4 页 共 5 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提出时间 思想家 思想主张19 世纪 90康有为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年代1905 年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1916 年 李大钊专制生则自由亡。”“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14-17 世纪 彼特拉克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16 世纪 马丁·路德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17-18 世纪 卢梭 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据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第 5 页 共 5 页高一年级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1 2 3 4 5 6 7 8A C D B C B C B9 10 11 12 13 14 15 16D B C D A A D A1.【答案】A。【解析】遗址中既有中原风格铜器,又有当地少数民族特色陶器,说明当时贵州地区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不能体现中原文化对贵州地区的单向传播,A 正确,C 错误;当地仍保留少数民族特色陶器,说明当地文化未被完全取代,B 错误;贵州地区在秦汉时期才逐渐加强与中央王朝联系,战国时未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辖,D错误。故选 A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成化、正德、天启等朝存在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宦官权力较大,钳制内阁职权。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皇帝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利用宦官牵制内阁,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 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没有参与决策权,排除 A 项;明朝这一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不一定严重降低政府行政效率,且题干重点并非强调行政效率问题,排除 B 项;宦官虽然权力较大,但并非事实上的行政中枢,行政中枢仍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 C 项。3.【答案】D。【解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抵御侵略,此时主要聚焦于器物层面;甲午战败后,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想激发民族危机意识,呼吁变革图强,涉及制度和思想层面。这体现了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到关注社会变革、民族觉醒的救亡图存路径转变,D选项正确;A选项,魏源所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B选项,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的。C 选项,“消亡”说法过于绝对,传统夷夏观念只是受到冲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分析思想演变与时代背景关联的逻辑思维能力。故选 D 项。4.【答案】B。【解析】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激发全国人民斗志,B 正确;1935 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A 错误;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C 错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但未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才实现,D 错误。考查学生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准确掌握抗战重要史实及意义。故选 B 项。5.【答案】C。【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同时饲养家畜,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表明农业和畜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C项正确;神庙建筑的存在表明宗教信仰的存在,但“高度发展”这一表述过于绝对,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A 项错误。壁画描绘狩猎场景并不能说明狩猎采集经济占主导地位,材料明确指出居民主要是农民,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 项错误;城市结构复杂可能反映了社会分工和一定的社会组织,但并不能直接说明阶级分化的出现。阶级分化需要更多的证据,如财富分配、社会等级等,D项错误。故选 C 项。6.【答案】B。【解析】材料通过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作用,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埃及的统一性和稳定性的塑造,B 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对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进行优劣比较,只是指出两者在发展和地理环境上的不同,排除 A 项;材料明确指出埃及与美1索不达米亚不同,说明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而非相同特性,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重要作用,但并未提到它是“决定”埃及文明发展特点的唯一因素,这一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B项。7.【答案】C。【解析】罗马帝国在其统治时期,奴隶制度得到了大力发展。奴隶被广泛用于农业、手工业、矿业以及家庭服务中,成为罗马帝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 项正确;2 世纪初的罗马已经进入帝国时期,政治体制是元首制(即帝制),而非共和制,罗马共和制在公元前 1 世纪末被帝制取代,A 项错误;亚历山大帝国,向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向被征服地区推广的是罗马文化(如拉丁语、罗马法和城市建设),而非希腊文化,B项错误;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并未建立直接的经贸往来,D 项错误。故选 C项。8.【答案】B。【解析】12 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和经济繁荣,世俗力量(如城市贵族和商人)逐渐增强,城市开始资助大学和教师,成为教师收入的重要来源,B 项正确;12 世纪教会权威并未明显衰落,仍然是西欧社会的重要力量,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大学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使得大学能够吸引并留住世俗教师,同时为他们提供薪俸,A项错误;世俗文化的兴起是城市兴起和经济繁荣的结果之一,并非主要原因,C项错误;大学教育制度的革新是这一转变的表现之一,并非主要原因,D 项错误。故选 B项。9.【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了实权,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中央权力为中心由天皇转移至幕府将军,故 D 项正确;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公元 7世纪,而题中的幕府建立于 12 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消除了地方的分裂势力说法中的“消除”过于绝对,排除 B项。幕府将军权威的扩大会导致天皇日益傀儡化,排除 C项。故选 D 项。10.【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北非柏柏尔人传统建筑”“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住宅,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包括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广场”可知,非洲大地除了拥有自身发展出来的本土文化外,还有大量异域文化遗存,说明非洲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B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非洲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具有同源性的特征,排除 A项;统一性强调的是事物的相结合达成意识形态与方向性的一致。材料与“统一性”无关,排除 C 项;共时性是指两个或多个毫无因果关系的事件同时发生,其间似隐含某种联系的现象。“共时性”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本题考查对象为印加文明。马丘比丘城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是印加文明的体现,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玛雅文明不拥有强大帝国,有较多城邦,建立了城市国家,排除 A 项;“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文明的表现,排除 B项;玛雅文明下的印第安人曾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而不是印加文明,排除 D 项。故选 C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除了传播宗教,追求财富,还希望开展殖民活动,获取更多的领土和臣民的臣服,D 项正确。传播基督教只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排除 A 项;哥伦布意在追求财富,而不是为西班牙寻找土地,排除 B 项;上述材料是哥伦布《航海日记》的内容,是文献史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 C项。故选 D 项。1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7 世纪欧洲。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被引入欧洲并逐渐推广,在 17 世纪威尼斯农民可以用玉米上交租税,说明玉米得到大量种植,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庄园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 B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美洲物种外传的结果,而非商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表明上交的仍然是实物租税,而非货币,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 A 项。14.【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 世纪的英国。据材料可知,17 世纪,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活动的扩展,对外贸2易空间不断拓展,为应对英国国际化的发展,英国的商界和法律界认为,“商人法”应具有国际性特征,A项正确;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 20 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项;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 C 项;工业革命的快速,与阶段特征不符,排除 D项。故选 A 项。15.【答案】D。【解析】本题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早期(西欧)。科技的发展进步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D 项正确;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大学在近代早期逐渐增设自然科学课程的现象,这种变化反映了对自然科学的重视。这是近代科技革命的结果,且“导致”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近代科技革命发生在 16-17 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西欧大学教育的变化只是一个因素,排除 B 项;大学教育的变化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但无法体现道德水平的高低,排除 C 项。故选 D项。16.【答案】A。【解析】启蒙思想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所以《汤姆·琼斯》正是反映了启蒙思想,故 A项符合题意,BC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个小题,共 52 分)17.【答案】(12 分)(1)原因: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波斯帝国文明积淀深厚;统治者的支持。(任答 3 点,得 6 分)(2)意义:有利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创新;有利于文明成果的共享与传承;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任答 3 点,得 6 分)18.【答案】(14 分)(1)分封的条件: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国王或皇帝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形式上:都是逐级分封,等级森严;从影响上:都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任答 3 点,得 6 分)(2)原因:西欧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城市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萌生;向民众更好地宣传天主教;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任答 4 点,得 8 分)19.【答案】(14 分)(1)特点:源远流长;价值和功能不断丰富,文化属性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世俗化、普及化;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任答 3点,得 6 分)(2)特点:传播范围扩大;西欧国家逐渐成为传播的主导力量;传播路径渐以海路尤其是新航路为主;传播过程与西方殖民扩张相伴随,物种与技术交流更趋活跃。(任答 2 点,得4分)意义: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物种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任答 2 点。得 4 分)320.【答案】(12 分)示例一:论题:社会变革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阐述: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人文主义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旗帜,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欧洲宗教改革,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推动了科技进步。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如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所提出的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自然权利等思想均为英国代议制下近代民主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被美国 1787 年宪法所采纳,成为美国代议制的基本原则;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主权在民以及号召人民推翻专制暴君等主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同时,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总之,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有利于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示例二:论题: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阐述:1915 年,在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以《敬告青年》的发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始,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的高潮。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则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用西方先进思想指导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内容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因此,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阐述的角度可以是单独谈及中国思想解放的内容,也可单独谈及西方思想解放的内容,或可中西方思想解放内容均涉及。)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