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四川省 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四川省 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中图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四川省》。本节教材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资料,系统介绍了四川省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城乡分布和地域文化。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地形、气候、水能资源、经济发展、交通、城乡分布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四川省的基本情况,培养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对中国的地理分区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四川省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方面。此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通过学习四川省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了解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
1. 综合分析四川省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 比较四川省内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区域认知
1. 通过地图和图表,识别四川省的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2. 了解四川省的城乡分布特点及其变化。
地理实践力
1. 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四川省的水能资源分布。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四川省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 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及其优势。
3. 四川省的城乡分布特点及其变化。
难点
1. 分析四川省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理解四川省的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 探究四川省内部的地理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川省地形图、四川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四川文化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四川讲解视频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四川省的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四川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
(2)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大家对四川省有什么印象?”
(3) 引导学生回答,并进行简单点评。
(4) 教师板书课题:第二节 四川省。
(5)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6)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展示四川省地形图
(1) 教师展示四川省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提问:“四川省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地形有哪些特点?”
(3)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跨第一、二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
(4)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的位置。
(5) 介绍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的基本特征。
(6)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主要河流的流向和汇入长江的地点。 1.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四川省的基本情况。
2. 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对四川省的印象。
3. 认真听讲,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4. 观察四川省地形图,回答教师的提问。
评价任务 1. 观看视频:☆☆☆
2. 回答提问:☆☆☆
3. 观察地图:☆☆☆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地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四川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活动一: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 活动一:了解四川省的地形和气候 自主学习
(1) 教师发放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0-P72的内容。
(2) 提纲包括: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主要自然灾害等。
(3)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四川省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4)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四川省地势西高东低,地跨第一、二级阶梯,地形分为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两大部分。
(5)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的位置。
(6) 介绍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
(1) 教师分组,每组4-5人,发放探究任务单。
(2) 任务单包括:四川省的地形地势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单。
(4)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四川省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6)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和气候对四川省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1.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自学提纲。
2. 参与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任务单。
3. 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思考地形和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评价任务 1. 自学提纲:☆☆☆
2. 探究任务单:☆☆☆
3.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四川省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培养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二:西部强省 活动二:了解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自主学习
(1) 教师发放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3-P74的内容。
(2) 提纲包括:四川省的经济地位、主要产业、交通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等。
(3)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四川省为什么被称为‘西部强省’?”
(4)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强省,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
(5) 引导学生了解四川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6) 介绍四川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及其原因。
合作探究
(1) 教师分组,每组4-5人,发放探究任务单。
(2) 任务单包括: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单。
(4)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四川省的经济发展特点。
(6) 引导学生思考: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自学提纲。
2. 参与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任务单。
3. 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思考经济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评价任务 1. 自学提纲:☆☆☆
2. 探究任务单:☆☆☆
3.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四川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培养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三:城乡分布与变化 活动三:了解四川省的城乡分布与变化 自主学习
(1) 教师发放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5-P76的内容。
(2) 提纲包括:四川省的城乡分布特点、城镇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
(3)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四川省的城乡分布有什么特点?”
(4)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四川省城市布局东多西少,城镇化发展速度快。
(5) 引导学生了解四川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措施。
(6) 介绍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 教师分组,每组4-5人,发放探究任务单。
(2) 任务单包括:四川省城乡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单。
(4)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四川省的城乡分布与变化特点。
(6) 引导学生思考:城乡融合发展对社会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1.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自学提纲。
2. 参与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任务单。
3. 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思考城乡融合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评价任务 1. 自学提纲:☆☆☆
2. 探究任务单:☆☆☆
3.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四川省的城乡分布与变化特点,培养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四:独特的地域文化 活动四:了解四川省的独特地域文化 自主学习
(1) 教师发放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7-P78的内容。
(2) 提纲包括:四川省的地域文化特点、川菜、川剧、四川话、古镇民居、茶馆、民族风情等。
(3)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四川省有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
(4)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四川省人杰地灵,地域独特,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5) 引导学生了解四川省的川菜、川剧、四川话等文化特色。
(6) 介绍四川省的古镇民居、茶馆、民族风情等文化现象。
合作探究
(1) 教师分组,每组4-5人,发放探究任务单。
(2) 任务单包括:四川省独特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单。
(4)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四川省的独特地域文化特点。
(6) 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1.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自学提纲。
2. 参与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任务单。
3. 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思考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评价任务 1. 自学提纲:☆☆☆
2. 探究任务单:☆☆☆
3.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四川省的独特地域文化,培养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作业设计
练习题
1. 描述四川省的地形特征,并指出其主要地形区。
2. 说明四川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 分析四川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 介绍四川省的主要产业及其发展特点。
5. 说明四川省城乡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6. 描述四川省的独特地域文化,并举例说明。
拓展题
1. 收集有关四川省的旅游景点资料,制作一份旅游手册。
2. 调查身边的四川美食,撰写一篇关于四川美食的文章。
3. 采访一位来自四川的朋友,了解四川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四川省
1. 四川省的自然环境
(1) 地形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跨第一、二级阶梯
(2) 主要地形区:川西高原山地、四川盆地
(3) 气候类型:川西高原山地为高原、高山气候,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4) 水能资源: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 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1) 经济地位:西部强省,工业门类齐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
(2) 交通发展: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3) 区域经济差异:川西高原山地与四川盆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 四川省的城乡分布与变化
(1) 城乡分布特点:城市布局东多西少
(2) 城镇化发展:城镇化速度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展
(3) 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4. 四川省的独特地域文化
(1) 文化特点:人杰地灵,地域独特,历史悠久
(2) 文化表现:川菜、川剧、四川话、古镇民居、茶馆、民族风情等
(3) 文化影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地方知名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和地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四川省有了初步的了解。
2.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四川省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城乡分布和地域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自然环境对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引导知识迁移。
2. 小组活动探讨地域文化时,活动组织略显混乱,需要加强指导。
3. 在时间分配上,“自然灾害与防治”和“西部强省”部分稍显仓促,需要优化教学节奏,确保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