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7 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简介

《7.7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中图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教材通过介绍泰宁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教材内容包括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保护措施,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家乡的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他们对丹霞地貌等特殊地形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的思维活跃,喜欢参与互动和探究活动,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了解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评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理解泰宁县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综合思维
1. 分析泰宁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措施,理解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2. 评价旅游业对泰宁县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区域认知
1.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泰宁县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
2. 理解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泰宁县的重要意义。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泰宁县旅游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通过实地考察或虚拟考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2. 泰宁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3. 旅游业对泰宁县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难点
1. 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泰宁县的重要意义。
2. 如何合理规划泰宁县的旅游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资料、学生手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1) 播放福建泰宁旅游宣传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丹霞地貌吗?丹霞地貌有什么特点?
(3) 介绍丹霞地貌的概念: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泰宁县会成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
(5) 介绍泰宁县的基本情况: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
(6) 板书课题:《7.7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自主学习
(1) 发放学生手册,让学生阅读教材P116的相关内容。
(2) 提问:泰宁县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3) 引导学生回答: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
(4) 提问:泰宁县的地形地势有何特点?
(5) 引导学生回答:境内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6) 提问:泰宁县有哪些特殊的地貌?
1. 观看视频,了解丹霞地貌的特点。
2. 阅读教材,回答教师的问题。
3. 思考并回答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特点。
4. 记录重点内容。
评价任务 1. 位置准确:☆☆☆
2. 特点清晰:☆☆☆
3. 地形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学习活动一:独特的景观 活动一:独特的景观 自主学习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的内容,了解泰宁县的自然环境特征。
(2) 提问:泰宁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3) 引导学生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
(4) 提问:泰宁县有哪些特殊的自然景观?
(5) 引导学生回答:“水上丹霞”、“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
(6) 介绍这些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泰宁县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
(2) 引导学生从气候、水资源、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总结:泰宁县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 提问:泰宁县的文化资源有哪些?
(6) 引导学生回答:人类活动遗迹、遗址,古建筑,摩崖石刻等。 1. 阅读教材,了解泰宁县的自然环境特征。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3. 汇报讨论结果。
4. 记录重点内容。
评价任务 1. 气候明确:☆☆☆
2. 影响清晰:☆☆☆
3. 文化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泰宁县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二:家乡开发——以旅游资源为例 活动二:家乡开发——以旅游资源为例 自主学习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的内容,了解泰宁县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情况。
(2) 提问:泰宁县的主要旅游资源有哪些?
(3) 引导学生回答:水上丹霞、峡谷群落、洞穴奇观、原始生态。
(4) 提问:泰宁县的旅游业如何与农业、工业深度融合?
(5) 引导学生回答: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业。
(6) 介绍旅游业对泰宁县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泰宁县是如何发展当地旅游业的?
(2) 引导学生从文化内涵、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总结:泰宁县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5) 提问:旅游业的发展对泰宁县的社会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6) 引导学生回答: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了县城面貌。 1. 阅读教材,了解泰宁县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情况。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泰宁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3. 汇报讨论结果。
4. 记录重点内容。
评价任务 1. 资源明确:☆☆☆
2. 分析全面:☆☆☆
3. 影响显著:☆☆☆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泰宁县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情况,理解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习活动三:合理规划——生态优势助绿色发展 活动三:合理规划——生态优势助绿色发展 自主学习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的内容,了解泰宁县的生态保护措施。
(2) 提问:泰宁县是如何划定丹霞地貌保护区的?
(3) 引导学生回答:明确划定了丹霞地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界线。
(4) 提问:界线的划定有何意义?
(5) 引导学生回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完整性。
(6) 介绍泰宁县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如何合理规划泰宁县的旅游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引导学生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社区参与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总结:泰宁县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5) 提问:作为泰宁县的居民,我们应该如何为家乡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6) 引导学生回答: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1. 阅读教材,了解泰宁县的生态保护措施。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
3. 汇报讨论结果。
4. 记录重点内容。
评价任务 1. 保护明确:☆☆☆
2. 规划合理:☆☆☆
3. 贡献具体:☆☆☆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泰宁县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热情。
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 描述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2. 列举泰宁县的主要旅游资源,并说明其特点。
3. 说明旅游业对泰宁县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拓展练习
1. 设计一份泰宁县旅游发展规划,包括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社区参与等内容。
2. 采访一位泰宁县的居民,了解他们对家乡旅游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3. 收集有关泰宁县丹霞地貌的资料,制作一份科普小报。
板书设计
1. 课题:《7.7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2. 泰宁县的地理位置:
-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
- 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
3. 自然环境特征:
- 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主要景观:水上丹霞、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
4. 旅游资源开发:
- 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深度融合
-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业
5. 生态保护措施:
- 划定丹霞地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界线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和问题引导,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泰宁县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泰宁县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绿色发展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不足之处
1. 在课堂时间安排上,部分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够合理,导致有些内容讲解不够充分。
2. 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3. 在评价环节,评价标准可以更加具体和细化,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