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经典常谈高分拔尖训练语文教学课件八年级下册一、填空题1.《经典常谈》的作者__ __,字__ __,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2.《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__ __》、三礼、《春秋》三传、__ _ _、《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__ __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3.中国最古的文字应该是__ __,又称为卜辞,是盘庚以后的商代文字。__ __、__ __,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4.“六书”包括“__ __、指事、会意、__ __、转注、假借”,实际上前四种是__ __法,后两种是__ __法。5.八卦的名字分别是__ __、兑、离、震、艮、坎、巽、坤,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就出现了__ __卦,即《周易》里的卦数。6.秦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秦博士__ __将《书》藏在__ __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朱自清佩弦诗经四书13甲骨文甲骨文金文象形形声造字用字乾六十四伏生墙壁7.__ __是儒学家派的创始人,儒家另外有名的两位大师,孟子说人性是__ __的,荀子说人性是__ __的。8.唐宋古文八大家,即唐代的__ __、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__ __、苏轼、苏澈、苏洵。9.《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这“四人”分别是__ __、__ __、_ _ __、__ __。10.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表。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经典书名 “谈”经典(1)《__ __》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2)《__ __》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3)《__ __》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孔子善恶韩愈王安石班彪班固班昭马续春秋说文解字孟子二、选择题1.根据《说文解字》中“六书”的内容,判断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 A.炎、采、休、武 B.刃、取、友、莫 C.羊、桃、寒、秉 D.亦、念、甘、信2.下列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作用,孔子以后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C.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歌和舞,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D.善于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给诗开辟了新世界的诗人是李白。名著阅读——《经典常谈》A1.A(B.“刃”是指事字;C.“羊”是象形字,“桃”是形声字;D.“念”是形声字,“亦”,“甘”是指事字。)D2.D(不是李白是杜甫。)3.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4.下列关于《诗第十二》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B.陶渊明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C.鲍照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也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D.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名著阅读——《经典常谈》B3.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C4.C(把“鲍照”改为“谢灵运”。)三、理解、概括题1.在《〈周易〉第二》一篇中,作者为什么说《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2.根据《四书第七》中的内容,说一说朱熹注的“四书”被定为科举用书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战国策》中的内容,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因为这《易传》里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这些书本身很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熹注的,是因为他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4.《史记》《汉书》这两部书都是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也有许多相异处,请你简要概括二者的异同。5.某同学阅读完《经典常谈》中《诗第十二》一章后,联系自己所学的诗词内容绘制了下面的表格,请你将其补充完整。名著阅读——《经典常谈》作者、出处 诗句(1)__ __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__ __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3)__ __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李白《送友人》《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李商隐《贾生》四、赏析、探究题1.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1)《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D1.(2)D(《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2.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示例: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任答出两点,符合名著即可。)3.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请以《经典常谈》为例,谈谈你会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示例一:兴趣选择。我对古代文学尤为感兴趣,会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会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示例二:目的选择。学习了《〈诗经〉二首》后,我与同学开展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去阅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从书中学到了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这样带着具体目的去阅读,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路,还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力。五、文本阅读题1.阅读下面名著语段,完成下表。【语段一】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语段二】部分诸子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倾向 代表人物拥护旧文化、旧制度 (1)__ __建立新文化、新制度 (2)__ __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3)__ __孔子、孟子、荀子、墨翟韩非子老子、庄子2.阅读《四书第七》中的选段,回答问题。(一)“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名著阅读——《经典常谈》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二)《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1)小语发现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教材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他将二者对照以增进理解,请你帮他补充完整。①“时习”:__ __,不亦说乎?②“义利”:__ __,于我如浮云。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学而时习之不义而富且贵③“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__ __。④“仁”:得道者多助,__ __。(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3.阅读《文第十三》中的选段,回答问题。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说带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其不善者而改之失道者寡助示例: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在做人方面,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养自身正气。(任答两个方面即可)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中《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到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示例:章回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名著阅读——《经典常谈》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示例:近代长篇小说是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或:“故事联贯”“一以贯之”)的长篇章回小说。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经典常谈》序(节选)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名著阅读——《经典常谈》(1)第一段中的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2)体会第一段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3)画波浪线中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运用“再说”“至少”“也有”等词语,是为了达到层层逼近,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的目的。作者把《经典常谈》比作一只船,表达了作者希望把读者引渡到经典海洋的愿望。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向导是完全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能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向导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