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评价试卷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一、选择题1.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 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2.史载:隋炀帝时,“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人民相聚起义。据此,可知当时( )A.外戚专权,政治腐败 B.政策失当,社会动荡C.财政危机,皇权势微 D.国家分裂,矛盾尖锐3.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烦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时,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联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材料说明唐太宗(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戒奢从简,与民休息4.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被宋庆龄评价为“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是( )A.创立进士科 B.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创立殿试制 D.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5.如下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6.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非常形象地描绘唐都长安城的布局为“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坊”的城市功能是A.政府机构B.娱乐区C.居民住宅区D.商业区7.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权更迭,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建立者 朱温 李存瑁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称帝前身份 唐朝节度使 唐朝晋王 后唐节度使 后晋节度使 后汉节度使A.阶级矛盾尖锐 B.宦官专权的结果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的延续8.“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中的一句诗,这里的“胡”指的是( )A.突厥 B.回纥 C.南诏 D.吐蕃9.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如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反映了(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10.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这主要反映了( )A.日本对中国影响深远 B.中国对日本影响深远C.中日间文化相互影响 D.遣唐使喜好中国习俗11.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一货币,这些出土文物最能说明( )A.中国古代金属货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B.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C.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D.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12.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B.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C.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 D.文学艺术反映人民需求1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隋唐时期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4.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A.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 B.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C.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1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16.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北方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C. D.17.在宋代的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金朝,茶叶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B.政权并立推动文化传播C.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D.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18.诗歌内容丰富,不仅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列诗句可以佐证南宋历史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9.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A.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C.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20.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位后,新设了“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这一举措( )A.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B.巩固了大一统局面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 D.体现了“无为而治”二、材料题21.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在中外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樊柳志《国史概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材料二 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市。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东西两市各有市署和平准署具体负责市场管理。 长安城的西市示意图 长安城的东市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和长安在对外交流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长安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相较于东市,西市有什么不同?(3)上述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怎样的时代风貌?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图1《步辇图》 图2唐蕃会盟碑(1)根据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成熟办法”的具体史实。并从图1与图2中选择其一作为该史实的互证史料。材料二图3契丹小字圆铜镜铭文 契丹本无文纪,惟刻木为信,汉人陷番(指契丹)者,以隶书之半加减,撰为胡书(契丹字)。——摘编自《五代会要》图4西夏文寿陵残碑 西夏文字是参照汉字“六书”理论、运用合成造字法所创造的表意文字。在6000余个西夏文字中有400余个汉语借词。——摘编自《西夏文字的字形结构组合形式与造字方法》(2)依据材料二,概括契丹文、西夏文在创制方面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D D C D D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A C B B D B B C1.C根据题干“隋文帝于58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全国,C项正确;581年隋文帝定都长安,发展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与隋文帝史实不符,排除B项;从605年起,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与隋文帝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B根据材料“隋炀帝时……人民相聚起义”“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统治时期政策失当,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百姓被迫起而反抗,B项正确;隋朝没有出现外戚干政,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政策失当,社会动荡,没有涉及隋朝财政情况,无法得出财政危机方面的结论,排除C项;隋朝统一了全国,没有国家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3.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时皇帝昏庸无度,穷兵黩武,最终招致灭亡。所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盛世局面,B项正确;唐太宗任用贤才,善于纳谏,但题目未涉及重用人才的信息,排除A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题目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项;唐太宗戒奢从简,与民休息,但这不能全面概括题目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D武则天得到肯定的原因是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以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排除A项;唐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应该从唐朝建立开始出现,排除B项;不能仅从殿试制度的创立就被价为“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排除C项。故选D项。5.D根据图示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 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排除A项;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6.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长安城,不仅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其布局规整、严谨,城内的东市、西市是商业区,坊是百姓的居住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7.D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五代政权的开国君主全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出身,这种局面的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五代政权更迭的实质,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五代政权更迭的实质,没有体现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8.D根据题干“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亲是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都是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故这里的“胡”是指吐蕃,D项正确;在西北打败了东突厥,降其部众,仍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同时在朝中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排查A项;回纥唐玄宗封回纥一首领为怀仁可汗,与题干和亲的吐蕃不符,排除B项;唐玄宗是封南诏首领为南诏王,与题意和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B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体现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到新疆地区的情形,这体现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文化内容,不是经济内容,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无法得出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0.B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这表明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是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接受,不是个人喜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1.D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食、波斯和东罗马金币的出土,直接证明唐代通过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等地有频繁的商贸活动,外国货币流入中国是中外贸易繁盛的重要证据,D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大食金币、波斯萨珊金币和东罗马金币均为外国货币,重点在于说明中外经济交流,而非单纯强调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时间和范围。此选项不贴切,排除A项;波斯萨珊(西亚)和东罗马(欧洲)金币的出土,反映的是中国与西亚、欧洲的贸易联系,而日本和新罗(朝鲜半岛)未在题干中提及,属于无关选项,排除B项;唐代曾铸造并广泛使用“开元通宝”作为统一货币,且题干中并未否定唐代本土货币的存在,反而通过中外货币共存的现象反映贸易往来。此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A根据材料“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可得出信息,雕版印刷印制杂诗于市中店铺售卖,体现了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民阶层,不能说明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交流,无法体现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科技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艺术反映人民需求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A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B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排除C项;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4.C据图片“文官、武将”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于 960 年 ,在 10 世纪中后期,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重用文官,抑制武将权力,使得权力重心向文官倾斜,就如同钟摆向右摆动,符合题意,C项正确;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这是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举措 ,与武将和文官权力的摆动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主要是地方势力与中央的关系问题,且时间是唐朝,并非 10 世纪中后期,排除B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是在元朝时期,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排除D项。故选C项。15.B据材料可知,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需结合变法背景与保甲法的具体职能来分析,保甲法将乡村居民编为保甲,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维护治安、训练武艺,战时可作为后备军,王安石所言“寇乱息而威势强”中的“寇乱”,既可能包括外部威胁(如西夏、辽),也可能涵盖内部反抗(如农民起义),而保甲法通过组织农民、监控地方,有效遏制潜在反抗。王安石所言“寇乱”更可能指内部动荡,保甲通过强化基层控制,维护统治稳定,此为核心目标,B项正确;保甲法虽间接增强国家军力,但其核心并非直接对抗外敌,北宋边疆防御主要依赖禁军,保甲更侧重地方治安,故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保甲属地方武装,与中央禁军体系不同,主要职能非加强禁军控制,排除C项;保甲法虽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但其直接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而非针对特定阶层斗争,此选项为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6.B结合所学可知,960年(10世纪中期),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宋朝;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辽和西夏都在北宋的北方,符合实际的示意图是西夏、辽和北宋,B项正确;金灭辽和北宋,并未与辽并立,排除A项;西夏在北宋北方,并非处于西南地区,排除C项;西夏和辽都属于北方政权,并非南方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17.D根据材料“在金朝,茶叶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可知,茶叶在金朝成为百姓待客的必需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这说明茶叶在金朝得到广泛传播,而茶叶在金朝的传播主要得益于宋金之间的互市贸易,因此材料所述现象说明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没有体现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没有体现政权并立推动文化传播,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没有体现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18.B根据题干“佐证南宋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不思收复中原的腐朽生活,B项正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排除A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排除C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是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笼罩在烟雨之中,南朝指的是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与南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B结合所学可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出自宋代著名将领岳飞的《满江红·写怀》,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岳飞对北宋灭亡、皇室被俘的靖康之耻的悲愤之情,以及他作为臣子对国仇家恨的强烈愤慨和渴望报仇雪耻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诗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希望自己的忠诚和正义能够永载史册,激励后人。由此可知,岳飞和文天祥的诗词都表示了愿意为国为民付出一切的精神,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B项正确;“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与岳飞和文天祥的诗词都无关系,排除A项;岳飞和文天祥都体现了爱国情怀,与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诗词一定程度上都表示了忧患意识,并未体现乐观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20.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从儒家经典中选取 “中统” 作为年号,强调政权属 “中华之正统” ,表明他认可华夏文化的正统地位,主动向华夏文化靠拢,这是华夏认同观念在元朝统治阶层中的体现,C项正确;忽必烈采用出自儒家经典的 “中统” 作为年号,只是借助儒家经典来强调政权的正统性,并非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内容进行创新、补充或完善,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体系本身理论的发展,排除A项;仅仅设立一个年号,虽然意在强调正统,但并没有直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关键方面采取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巩固大一统局面的作用并不直接和显著,排除B项;忽必烈设立年号,强调政权正统性,是积极主动地借助文化手段来巩固统治,与 “无为而治” 所倡导的不过度干预、顺其自然的理念完全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21.(1)特点:海陆并举;范围广泛;双向交流;形式多样。地位:长安是西域各国、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交往的必经之地;是各国使节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地点;是域外文化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中心。(2)特点:城市规划严整;由政府统一管理市场,严格规定商业开放时间和区域。东、西市差别:西市外来商旅与商品更多,汇聚了较多的海外商人和异域货物,带有更强的国际色彩;东市则相对以本地交易为主,面向官府和本地居民。(3)时代风貌: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安定;对外交流活跃,文化兼收并蓄;贸易发达、城市管理井然有序。(1)特点:根据材料一“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可得出唐朝对外贸易范围广泛;根据材料一“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可得出双向交流;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通过贸易交往加强联系,也通过派使者加强交流,说明这时期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通过海路和陆路,即海陆并举。地位:根据材料一“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可知,长安是西域各国、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交往的必经之地;是各国使节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地点;是域外文化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中心。(2)特点:根据材料二“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市”可知,长安城市规划严整;根据材料二“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可知,由政府统一管理市场,严格规定商业开放时间和区域;东、西市差别:根据材料二图示可知,西市外来商旅与商品更多,汇聚了较多的海外商人和异域货物,带有更强的国际色彩;东市则相对以本地交易为主,面向官府和本地居民。(3)时代风貌:根据材料一“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可知,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安定;根据材料一“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可知,唐朝对外交流活跃,文化兼收并蓄;根据材料二“长安外郭城依直线划分为整齐排列的108个坊和东西市。唐代对市场的设置、开闭的时间、商业区域的规划都有严格的限制”可知,唐朝贸易发达、城市管理井然有序。22.(1)文成公主入藏;图1(2)特点:深受汉字的影响。原因:各民族互相交流学习。(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有利于国家稳定繁荣;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答出两点即可)。(1)史实: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成熟办法”有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互证史料:根据材料图1“《步辇图》”信息和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2)特点:根据材料二“契丹本无文纪,惟刻木为信,汉人陷番(指契丹)者,以隶书之半加减,撰为胡书(契丹字)”和“西夏文字是参照汉字‘六书’理论、运用合成造字法所创造的表意文字。在6000余个西夏文字中有400余个汉语借词”可知,契丹文、西夏文在创制或使用方面都参照或借鉴了汉字,说明其共同特点是深受汉字的影响。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文字深受汉字的影响,同时,汉语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和外来词语,因此,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原因是各民族互相交流学习。(3)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从材料看,唐与吐蕃友好往来,促进双方发展,利于国家稳定。契丹、西夏受汉字影响创文字,体现民族交流融合,增强凝聚力。所以意义为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有利于国家稳定繁荣;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答出两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