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40张PPT+1个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40张PPT+1个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本框内容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结合视频和教材,说明法律是怎么产生的?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
注意:法律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国家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制定法律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法律的本质
注意:法律具有阶级性;不能说维护人民或者全体公民的利益
3、法律的作用
4、法律发展的历程
人治
法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古代社会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
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拓展延伸
区分:人治、法治、法制
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
人治
①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②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法治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
②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法制
基础、前提
立足点、归宿
注意:凡国家必有法制,但不一定实行法治!
有可能实行法治,有可能实行人治。
5.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时间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我国开始制定 ,并通过 、 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 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 。
唐朝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 ,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近代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法系解体。仁人志士试图 ,但最终归于失败。
新时代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
成文法
铸刑鼎
书竹简
儒家思想
礼法结合
封建法典
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世界五大法系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中华法系
印度法系
伊斯兰法系
拓展延伸
相关链接P75:中华法系的含义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度产生
阶级
分化
国家
出现

统治阶级
奴隶主阶级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人民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会主 义社 会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3.法的本质
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 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之和
决定
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物质生活条件
人口
法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法的决定因素
5.法的历史类型
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典》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
中国《唐律疏议》
法兰克王国
《萨利克法典》
美国《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当代的法
补充:
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内容角度)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
(3)
(制定角度)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实施角度)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
3.法的基本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体现
我国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注意: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而非其它类型国家。
②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执法和司法),但立法上不平等,不能认为公民的权
利都一样!【公民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
①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如:成文法(民法、刑法、经济法)
 
②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如:习惯法(自治条例、民风习俗、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情境1:吴某与陈某于2009年11月20日登记结婚,于2012年10月20日产下一子。吴某在未与妻子陈某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与黄某登记结婚,黄某于2011年10月产下一女。材料体现法的什么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情境2: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材料体现法的什么特征?
情境3:2022年3月17日,南宁市公安局关于依法追究违反防疫规定人员法律责任的通告:近日,我市居民张某某、王某某、许某某等人违反防疫规定,致严重后果,市疾控部门已将案件线索移交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公安机关现已受案开展调查,并将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材料体现法的什么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合作探究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的政治职能
法的社会职能
对象是敌人,调节人民与敌人的矛盾
对象是人民,调节人民内部矛盾
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核心)
6、法的职能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 别 含义
表现
联系 比较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
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一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
案例二
上述案例分别对应法的什么职能
合作探究
刑事案件
政治职能
民事案件
社会职能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1、影响法治法治建设的因素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
统帅
法律
基本法律 | 一般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行业)标准、规范
数量增加
效力(权威)增加
有法可依、良法善治
拓展延伸
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关链接P78:宪法的重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
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①体制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执法环节: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司法环节: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拓展:人权
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
拓展: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是错误的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拓展延伸:法治建设在路上
1949年
1954年
1982年
1999年
2004年
2014年
201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领导
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特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 这个关键少数
拓展延伸: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要求
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
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法律的产生
2.法律的本质及作用
3.法律的发展历程
4.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1.法的产生、本质
2.法的决定因素
3.法的历史类型
4.法的特征
5.法的职能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课堂小结
关键词
课程设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集中表现为( )
①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不断发展
②建立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④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当堂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关系是(  )
①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推动了人类法治思想的进步
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才产生的
③法反映的是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当堂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3.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是我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部重要法律,也是规范和保障反间谍斗争的专门法律,是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确保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得,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
①对已经存在行为规则认可,创制法律规范
②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行为
③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有普遍约束力
④通过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实施国家治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当堂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4.半夜楼上的“哐当”声,窗外店铺大喇叭的吆喝声,不远处建筑工地的轰隆声……不论工作学习还是居家生活,很多人都遭受过噪声的侵扰,“想静静”不容易。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夜间施工噪音等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该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
①建立公民道德规范,健全社会法治体系
②强化监管主体责任,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③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公民身心健康
④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当堂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5.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常态化扫黑除恶决策部署,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某县公检法等机关决定于2024年9月至12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法律,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扫黑恶、打霸痞、除乱点、优环境”百日集中整治行动。该县的上述做法说明( )
①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体现
③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④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当堂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