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件(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件(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
问题探讨P2
图1所示的是人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图2所示的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讨论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尝试说出他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讨论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将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生活的水环境中,血细胞会出现吸水膨胀直至破裂的现象。
图1
图2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而草履虫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草履虫

养料和O2
废物
图1
组成我们身体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很多人都听过“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但事实上,成年女性的体液量通常占体重的50%,而成年男性的体液量与体重的比例大多是2﹕3,即约66.7%,所以与女性相比,男性体内的含水量更高,也就是说“男人更是水做的”。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一)、体液
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概念:
(2)成分:
(3)组成:
水、离子和化合物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液等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体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等
脑脊液和房水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外液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一)、体液
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概念:
(2)成分:
(3)组成:
水、离子和化合物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液等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体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等
脑脊液和房水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外液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血液
血浆:
血细胞:
血浆蛋白
含有
属于
细胞外液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含有
血红蛋白
属于
细胞内液成分
离心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
注意:
①血浆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血细胞
血液在由全身血管和心脏组成的系统中循环运动。
血液≠体液
②组织液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
(1)概念:
存在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2)形成:
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
(3)作用:
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水疱:主要成分是组织液;
血泡:主要成分除组织液外,还含有血细胞。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③淋巴液
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1)概念:
存在于淋巴管中的液体。
(2)形成:
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
(3)作用:
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单向活瓣
组织液流到淋巴管
盲端
毛细淋巴管
淋巴液
组织液
淋巴液汇入血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多种血细胞
生活在血浆中
多种组织细胞
生活在组织液中
多种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淋巴液中
血管
淋巴管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P3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多种血细胞
生活在血浆中
多种组织细胞
生活在组织液中
多种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淋巴液中
血管
淋巴管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P3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透过毛细血管壁








透过
毛细
淋巴
管壁
O2和营养物质
CO2和代谢废物
细胞外液
细胞內液
体 液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P3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构成,它们虽然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但基本化学成分相同,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P3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内环境
细胞
外界环境
细胞外液=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1)概念:
(外:指细胞外;内:指机体内)
(2)非内环境成份:
①存在于细胞内及细胞膜上的物质
如:血红蛋白、膜载体蛋白、受体蛋白、核酸、呼吸酶等
②存在于与外界相通管囊(腔)中的物质
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中的物质等,其存在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
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以及植物等没有内环境。
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
内环境
细胞外液
④体腔液、关节液在体内但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不属于内环境。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
(2)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
(3)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 。
(5)毛细胞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 。
淋巴液
血浆
组织液
看图填空: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和血浆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液和组织液
盲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将身体的一个细胞或一块组织拿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特殊的环境条件,它很快就会死亡。而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却能正常的生活。
内环境里含有哪些成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的化学组成
血浆的成分复杂,主要为水。科学家用化学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中部分成分的含量如下表。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9~60U/L 总胆固醇 3.1~5.2
总蛋白 65~85g/L 钠 137~147
总胆红素 5~21 mol/L 钾 3.5~5.3
碱性磷酸酶 45~125U/L 钙 2.2~2.65
尿素 2.8~7.2mmol/L 磷 0.81~1.45
肌酐 57~111 mol/L 镁 0.73~1.06
尿酸 208.3~428.4 mol/L 血清铁 11~30
葡萄糖 3.9~6.1mmol/L 氯 99~110
乳酸脱氢酶 140~271U/L 碳酸氢盐 22~28
三酰甘油 0~1.7mmol/L 总CO2 21~31.3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的化学组成
1.血浆中这么多物质,你能将它们归归类吗?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9~60U/L 总胆固醇 3.1~5.2
总蛋白 65~85g/L 钠 137~147
总胆红素 5~21 mol/L 钾 3.5~5.3
碱性磷酸酶 45~125U/L 钙 2.2~2.65
尿素 2.8~7.2mmol/L 磷 0.81~1.45
肌酐 57~111 mol/L 镁 0.73~1.06
尿酸 208.3~428.4 mol/L 血清铁 11~30
葡萄糖 3.9~6.1mmol/L 氯 99~110
乳酸脱氢酶 140~271U/L 碳酸氢盐 22~28
三酰甘油 0~1.7mmol/L 总CO2 21~31.3
无机物

无机盐
有机物
蛋白质
糖类
脂类
代谢废物
气体分子
CO2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气体分子
调节物质
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
尿素,尿酸等
O2,CO2等
胰岛素、维生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的化学组成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甘油、乳酸、O2
调节物质:胰岛素、抗体、维生素等
3.回忆所学知识,你能说出其中哪些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
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4.从葡萄糖、甘油三酯(脂肪)、尿素、钠中,任选一种你熟悉的成分,分析其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食物中的糖类
血浆中葡萄糖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全身细胞氧化分解
H2O
CO2
泌尿系统
呼吸系统
①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成的CO2和水,先排入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部位排出,CO2由呼吸系统排出,多余水分主要由泌尿系统排出。②三酰甘油的来源和去路与糖类物质相似。③尿素主要在肝合成,原料是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而氨基酸主要来源于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肝合成的尿素,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尿素通过汗液排出体外。④钠主要来自食物,经消化系统直接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钠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少量钠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三酰甘油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③蛋白质
④其他物质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气体:
激素:
抗体等
1.血浆成分
2.组织液、淋巴液成分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①水
②无机盐
(约占90%)
:Na+、Cl-等
(约占1%)
(约占7~9%)
葡萄糖、维生素、脂质等
尿素、尿酸等
O2、CO2等
胰岛素等
体液 蛋白质 K+ Na+和Cl-
细胞内液 最多 较多 较少
细胞外液 血浆 较多 较少 较多
组织液 淋巴液 较少 较少 较多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课堂检测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无机盐、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 ⑤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后到达肠道中的抗菌药物 ⑦转运离子的载体蛋白 ⑧消化酶、泪液
A.②③ B.①②③④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⑥⑦
A
辨析:细胞外液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判断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
①氧气 ②氨基酸 ③呼吸酶 ④血红蛋白 ⑤Ca2+载体 ⑥激素 
⑦CO2 ⑧尿液 ⑨尿素 ⑩纤维素  麦芽糖  维生素
①②⑥⑦⑨
③④⑤⑧⑩
课堂检测
内环境成分判定
核心归纳
项目 成分 举例
内环境可以存在的物质 营养成分 氧气、无机盐、氨基酸、水、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其他物质 激素、维生素、抗体、组胺等
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
内环境不应存在的物质 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 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与外界相通孔道中的物质 (包括不能被吸收的物质) 消化酶、纤维素、麦芽糖等
存在于细胞膜中的物质 载体等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将血液中的红细胞放在清水或浓度很低的溶液中,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破裂;将红细胞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红细胞会由于过多失水而死亡。
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等条件下,细胞也不能正常生活。
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思考
Thinking
细胞吸水膨胀
细胞形态不变
细胞失水皱缩
5%葡萄糖
等渗溶液
肌肉注射(组织液)
静脉注射(血浆)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容质微
粒越多
溶液浓度高
对水的吸引力越强
渗透压越大
(3)影响因素:
①影响血浆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
②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③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K+
蛋白质
无机盐
Cl-
Na+
与微粒的大小与种类无关。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4)标值: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容质微
粒越多
溶液浓度高
对水的吸引力越强
渗透压越大
(3)影响因素:
①影响血浆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
②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③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K+
蛋白质
无机盐
Cl-
Na+
与微粒的大小与种类无关。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4)标值:
2.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虽然蛋白质含量最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数目远小于Na+和Cl-。
课堂检测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5)组织水肿:
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
营养不良
肾小球肾炎
肝脏炎症
过敏反应
淋巴回流受阻
血浆蛋白减少
组织蛋白增多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水肿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血浆渗透压降低或者组织渗透压升高引起的组织液增多。
组织损伤
①直接原因:
组织液增加。
②间接原因:
代谢产物增加
摄入蛋白质不足
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
合成血浆蛋白减少
水分进入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毛细血管壁破裂等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不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血浆渗透到组织液的水增多
3.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请结合渗透压的概念及下图所示模型,思考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水肿。
提示: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营养不良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更大,导致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课堂检测
3.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请结合渗透压的概念及下图所示模型,思考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水肿。
提示: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营养不良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更大,导致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课堂检测
血浆的渗透压与0.9%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前者又叫生理盐水。凡浓度高于0.9%NaCl溶液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低于则称为低渗溶液。
与生活的联系
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
口服药物
注射的等渗溶液
5%葡萄糖注射液或
0.9%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注射(输液):
药物→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细胞内液)
肌肉注射(打针):
药物→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细胞内液)
口服药物:
药物→消化系统→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细胞内液)
药物输送路径分析:
2.酸碱度(pH)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缓冲对
(1)概念:
溶液中自由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2)标值:
(3)酸碱平衡的维持:
Na2HPO4/NaH2PO4
NaHCO3/H2CO3
碱性食物
消化系统
正常机体
Na2CO3
NaHCO3
泌尿系统
乳酸
乳酸钠 + H2CO3
H2CO3 / NaHCO3
H2O + CO2
呼吸系统
NaHCO3
乳酸钠
H2O + CO2
剧烈运动


pH↑
pH↓
pH↓
pH↑
内环境
剧烈运动后产生乳酸,会不会引起内环境pH发生较大的变化
3.温度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标值:
(2)调节: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体温的维持依靠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的平衡:
产热 = 散热
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越高。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可直接进行: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者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外界环境的物质是怎么进入内环境的呢?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与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1. 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等经过消化系统
小肠绒毛壁
毛细血管壁
血浆
循环系统运输
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组织液
细胞内
直接来自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吸收;
①Na+ :
②营养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
消化
毛细血管壁
细胞膜
CO2
O2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1. 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③O2:
O2
呼吸道
肺泡
血浆
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细胞内
组织液
肺泡壁
毛细血管壁
循环系统运输
毛细血管壁
细胞膜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参与维持pH的HCO3- /H2CO3 是怎么形成的?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 和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反应:
CO2 +H2O H2CO3 H+ + HCO3-
3.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排出体外的?
组织细胞
C02和尿素
组织液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皮肤
CO2
尿素
CO2
O2
食物、水和无机盐
CO2
O2
粪便
液体废物(尿素等)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组织液
组织细胞
需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例如:
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摄入体内
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
泌尿系统:把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的相应部位。
机体的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4.请你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组织细胞
内环境
外界环境
循环
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皮 肤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葡萄糖等
养料、
CO2等代谢产物
O2
CO2
代谢
产物
代谢产物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直接有关的器官:皮肤、肺、肾、小肠等。
营养物质
O2
O2
CO2
水、无机盐、尿素等
水、无机盐等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
循环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4.请你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组织细胞
内环境
外界环境
循环
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皮 肤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葡萄糖等
养料、
CO2等代谢产物
O2
CO2
代谢
产物
代谢产物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直接有关的器官:皮肤、肺、肾、小肠等。
营养物质
O2
O2
CO2
水、无机盐、尿素等
水、无机盐等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
循环
5. 通过以上讨论,是否增进了你对本章章首页题诗的理解?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
它却总是轻波微澜。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
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细胞和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这就是章题诗中“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所表达的直接含义。
毛细血管壁细胞
O2
肺泡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探究:物质跨膜层数
1.气体:如O2,CO2
①人体代谢所需的O2从外界环境到达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②代谢产生的CO2从组织细胞排出到外界环境,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转移途径:
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2
2
1
1
2
1
2
11层
O2:
CO2:
与O2的转移途径相反,但CO2不经红细胞,减少2层膜
22层磷脂分子
毛细血管壁细胞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葡萄糖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探究:物质跨膜层数
2.养料或废物:如葡萄糖、尿素
①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②代谢产生的尿素从组织细胞排出到外界环境,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转移途径:
消化→吸收→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
2
2
1
2
7层
葡萄糖:
尿素:
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
14层磷脂分子
一、概念检测
1.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 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请判断以下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1)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 )
(2)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
(3)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 )
(4)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
练习与应用
2. 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
出,由此造成的局部影响是( )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淋巴减少 D. 组织细胞内液增加
B
3.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
的是( )
A. 膀胱内的尿液 B. 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
C. 肺泡腔内的气体 D.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脑脊液)
B
练习与应用
4.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1) A 、B 、C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 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则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
(3)②表示_______________。
肺、小肠等、肾
营养物质的吸收
肾小管的重吸收
练习与应用
二、拓展应用
剧烈运动会使肌肉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这会影响血浆的pH吗?在这种情况下,机体是如何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的?请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
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不会使血浆的酸碱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具体调节机制如下。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O2和水。血液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排出。
练习与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