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回顾回忆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地球外部的圈层有哪些?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势有哪些类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地球我们已经学过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现在我们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起来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样的曲线,我们称作:等高线地球我们已经学过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用一条条等高线,来表示地面的起伏和海拔状况的地图,我们称作:等高线地形图而等高线地形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我们称作:等高距。地球等高线的特点:1.等高线都是闭合的。2.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3.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海拔,单位为米。地球等高线的特点:4.一般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5.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6.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除了峭壁外,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不相交。地球认识了等高线后,我们再来看看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表示方法:1.山顶:用“▲”表示,等高线由外向内增高。山顶地球认识了等高线后,我们再来看看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表示方法:2.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地球认识了等高线后,我们再来看看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表示方法:3.峭壁(陡崖):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用“┯┯┯ ”表示。地球认识了等高线后,我们再来看看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表示方法:4.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地球认识了等高线后,我们再来看看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的表示方法:5.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地球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地形的变化为什么会形成山脉和丘陵呢?因为地壳一直在变动。地壳变动特点:1.自地壳形成以来,结构和形态就在不断的变化。2.地壳变动有时很剧烈、迅速,有时则十分的缓慢,难以察觉。地球地壳变动的形式:1.水平运动:水平岩层在内部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或者断裂,这是山脉和谷地形成的重要原因。地球地壳变动的形式:2.升降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或凹陷,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地球地壳变动的证据:1.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2.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地球地壳变动的证据:3.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球地形变化的原因:主要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能量来源:地壳变动、火山、地震等。表现形式:改变地表形态,形成高山、高原、盆地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作用结果:地球地形变化的原因:主要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太阳能。能量来源: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表现形式:对地形影响缓慢而持久,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作用结果:地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1.流水作用:溶洞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2.风力作用:风蚀蘑菇沙漠和沙丘地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3.冰川作用:角峰冰斗谷地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4.生物作用:珊瑚礁练习A1.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的“女王头”,作为台湾旅游业的—张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年。如图是“女王头”近几十年来的变化,有专家推测其恐在5到10年内“断颈”。改变“女王头”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A.风力 B.流水C.生物 D.冰川练习D2.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①④练习C3.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地气温较a地高B.c为山峰,海拔高度为1100米C.a和b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599米D.d地附近地势比较缓,b地附近地势比较陡感谢观看新版科学 第四章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基础练习:1.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生物2.根据下图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溪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B.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C.雨季D处有发生泥石流风险D.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千米3.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4.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5.如果登山者想要爬山,选择从AB处还是CD处爬山要容易些,理由是( )6.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生物因素 D.风力侵蚀7.下列图示(单位:米)能正确表示河流及河水流入湖泊的是( )A.B.C.D.8.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四个小组进行攀登活动时,沿哪条线路攀登的小组可能看见河流( )A.甲 B.乙 C.丙 D.丁9.下列地形类型的形成与流水的冲刷有关的是①珠江三角洲 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③冰斗谷④流动沙丘 ⑤黄土高原的破碎地表 ⑥三峡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10.下列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时为峭壁 B.同一条等高线,海拔可以不同C.等高线不能重合 D.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11.读地貌景观图, 回答下列问题:(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丁 B.乙和丙C.丙和丁 D.甲和丙(2)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A.浙江千岛湖 B.杭州西湖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3)如图所示,A、B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m。12.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地处北纬27°59′、东经86°55′。2020年12月8日,我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为8848.86米。(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了___________。(2)下图中“”表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3)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___________(选填“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有关。(4)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 8848.86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___________(填字母)。A.测量用的尺子 B.1米 C. 8848.86米 D.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的海拔高度13.读图,完成下列填空。(1)甲图中张庄在李屯的 方,图中河流大致流向是 。(2)分析乙图所示的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①甲点和乙点的高度哪个更高? ;②写出G处的地形名称: (选填“山脊”、“峭壁”或“鞍部”)。提高训练:14.如图为某旅游景区的局部等高线(米)图,图中有两处瀑布(一般发育在陡崖处),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应是( )15.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16.读等高线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缓 ②图中最高山顶的海拔在400到500米之间 ③a处表示山谷 ④b处表示鞍部17.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活动,在当地某个山区(图所示)考察,按预定计划需搭帐篷宿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8.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 ,③ 。(2)河流 C 、 D 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 C " " D ”或“ E”)处最合适。19.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3)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米;(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填字母)。参考答案:1. 【答案】B【解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B正确;故选B。2. 【答案】B【解析】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图中小溪的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读图可知,C处比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B正确。雨季D处没有发生泥石流风险,该处为山脊,C正确。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0000厘米=3千米,D错误。故选B。3. D【解析】:由图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4.C【解析】:盆地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故C选项符合题意。5. C【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结合图示:AB处等高线密集,证明坡度较陡;CD处等高线稀疏,证明坡度较缓;故C选项符合题意。6. 【答案】B【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作用。故选B。7. 【答案】D【解析】山谷发育河流,由图可知等高线凸向数值高出为山谷,山谷发育河流。故选D。8. 【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沿图中的丙路线可以看出河流,因为此处是山谷地形,其他地区是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故选C。9. 【答案】C【解析】雅鲁藏布江大侠谷、黄土高原破碎地表、三峡都是由河流冲刷作用形成的;而珠江三角洲是由河流堆积形成的;冰斗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搬运作用形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10. 【答案】D【解析】等高线重叠处为峭壁;同一条等高线,海拔相同;等高线可以重合;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故答案D正确。11. 【答案】(1)D(2)A(3)600【解析】(1)甲图表示火山喷发,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乙图表示由流水侵蚀作用中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丙图表示由内力作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丁图表示流水侵蚀中下切作用形成的峡谷。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甲和丙。故选D。(2)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浙江千岛湖。故选A。(3)如图所示,A、B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1300米-500米-200米=600米。12. 【答案】 碰撞 A 冰川 B【解析】(1)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成。(2)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根据题意可知,珠穆朗玛峰地处北纬27°59′、东经86°55′,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3)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4)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为了便于各国间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13. 【答案】(8分)(1)东南、自西向东;(2)乙、峭壁【解析】(1)由图中指向标可知,甲图中张庄是位于李屯的东南方向,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自西向东。(2)甲点的海拔是1150米,乙点的海拔是1320米,所以乙点的海拔更高;G点是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是峭壁。14. D【解析】:丁处在海拔低,同时又处在陡崖的正对面,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故D选项符合题意。15. D【解析】:A选项①图表示的是丘陵地形,故不符合题意;B选项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小,故不符合题意;C选项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故不符合题意;D选项由于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所以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故符合题意.16.C【解析】: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故①错误;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最高山顶的海拔在400到500米之间,故②正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a处是山脊,故③错误;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b处是鞍部,故④正确;依据题意.故C选项符合题意。17. C【解析】:图中所示D是陡崖,该部位不适宜宿营,故A错误;测得图中海拔最高是280米,其气温为20℃,C处海拔是80米,其相对高度是200米,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那么C处气温为20+2×0.6=21.2℃,故B错误;图中①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故C正确;图中①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故D错误.18. 【答案】(1)鞍部;峭壁(2) C ;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坡度大、水流急,水量大) (3) E【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①是位于两座山低洼处的鞍部,③是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的峭壁。(2)河流 C、D 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C,因为此处等高线较密集,水能更丰富。(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大坝,要建在E处最合适,因为此处修建水库集水面广。19. 【答案】 山脊 B 450 G【解析】(1)C是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2)B处相比H处等高线密集,B坡度较陡。(3)图中比例尺为1:15000,说明图上1cm代表15000cm,3cm对应实际距离为3×15000cm=45000cm=450m。(4)G为等高线重合地点,为陡崖,适合攀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docx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26张PPT) 练习(含答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