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1.北宋的建立:960年; 通过“陈桥兵变”,建立政权,改囯号为宋;定都开封。2.北宋的局部统一: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赵匡胤(宋太祖)先南后北主要措施军事 采取 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 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 ,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政治 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 。地方: 担任州县长官,设置 ;经济 取消 收税权文教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杯酒释兵权文臣调换军队将领宰相的权力文臣通判科举制节度使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主要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定期换防政治 中央:分化事权,分割相权 地方:文臣担任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文教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目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北宋西夏辽同时存在实力相当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刘宗绪教授《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隋唐时期:唐朝末年:9世纪后期:封建化壹辽与西夏的建立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逐渐从事农耕,建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1.契丹族的崛起《契丹帐》宋·苏颂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辽的发展2.辽的建立壹辽与西夏的建立政权名称民族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辽的发展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文字▲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3.治国措施:壹辽与西夏的建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材料研读:材料反映了辽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路?因俗而治、分而治之——辽的发展党项族武士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西夏的发展壹辽与西夏的建立政权名称民族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西夏党项族1038年元昊兴庆府——西夏的发展壹辽与西夏的建立1.西夏的建立▲西夏符牌▲西夏文字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文化上:▲西夏货币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2.治国措施:——西夏的发展壹辽与西夏的建立壹辽与西夏的建立◇契丹和西夏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何相同点?▲契丹文字▲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西夏文字共同点:政治上,仿效唐宋制度;经济上,学习农耕,发展生产;文化上,创制文字。西夏辽北宋三大政权并立示意图辽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又如何呢 和?战?贰辽与北宋的和战阅读教材,梳理宋朝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的史实时期 战、和辽太宗宋太祖晚期宋太宗宋真宗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实力大增。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澶州之战宋辽议和(澶渊之盟)相关史事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的野心。但他苦于力量不足,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长驱直入,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石敬瑭比辽太宗年长十岁,却称辽太宗为“父皇帝”他自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宋】富弼有战有和,和是主流1.辽和北宋的和战:贰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2.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3.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2.澶渊之盟: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榷场”:宋、辽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贸易量很大,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庇。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钱穆《国史大纲》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合作探究】为什么北宋打退了辽后,还要签订盟约呢?贰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贰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如何评价澶渊之盟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的百姓不利。1、保持长期和平局面;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3、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2、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1、是屈辱的和约;西夏攻宋1038年李元昊称帝。北宋拒绝承认其帝位,遂起兵讨伐。材料元昊虽然多次取胜,但死伤一半人马,众人困乏难以征集,财力不足,国中流传“十不如”的歌谣表示怨恨。——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西夏虽然获胜但损失惨重,百姓希望和平。而北宋在每战必败的情势下,与西夏有了和解的契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宋夏议和】叁西夏与北宋的关系916年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澶渊之盟”1125年金灭辽960年西夏归附北宋西夏独立,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庆历和议”1038年1040年1044年和:78年战:6年战:45年和:120年大概念:民族相处方式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从北宋与辽、西夏的民族关系中,可以看出民族交往的主流是什么呢?结合所学,谈一谈当代民族之间应当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协力、踔(chuo)厉奋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小结随堂习题1.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宋夏矛盾 B.学习先进文化C.推动北人南迁 D.完成国家统一B随堂习题2.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D( )1.下表是一位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C.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时期 主要史实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魏晋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A( )4.《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稽缓。”该事件的结果是A.宋夏订立宋夏和约 B.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C.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D.宋夏边界贸易的兴盛B( )5.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A贰辽与北宋的和战燕云十六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