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1.北宋的建立:960年; 通过“陈桥兵变”,建立政权,改囯号为宋;定都开封。
2.北宋的局部统一: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赵匡胤(宋太祖)
先南后北
主要措施
军事 采取 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 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 ,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 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 。
地方: 担任州县长官,设置 ;
经济 取消 收税权
文教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杯酒释兵权
文臣
调换军队将领
宰相的权力
文臣
通判
科举制
节度使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主要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定期换防
政治 中央:分化事权,分割相权 地方:文臣担任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文教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目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
西夏

同时存在
实力相当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刘宗绪教授《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隋唐时期:
唐朝末年:
9世纪后期:
封建化

辽与西夏的建立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逐渐从事农耕,建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
1.契丹族的崛起
《契丹帐》
宋·苏颂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辽的发展
2.辽的建立

辽与西夏的建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辽的发展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契丹货币
3.治国措施:

辽与西夏的建立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材料研读:
材料反映了辽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路?
因俗而治、分而治之
——辽的发展
党项族武士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西夏的发展

辽与西夏的建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府
——西夏的发展

辽与西夏的建立
1.西夏的建立
▲西夏符牌
▲西夏文字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文化上:
▲西夏货币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2.治国措施:
——西夏的发展

辽与西夏的建立

辽与西夏的建立
◇契丹和西夏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何相同点?
▲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契丹货币
▲西夏文字
共同点:
政治上,仿效唐宋制度;经济上,学习农耕,发展生产;文化上,创制文字。
西夏

北宋
三大政权并立示意图
辽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又如何呢
和?战?

辽与北宋的和战
阅读教材,梳理宋朝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的史实
时期 战、和
辽太宗
宋太祖晚期
宋太宗
宋真宗
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实力大增。
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澶州之战
宋辽议和(澶渊之盟)
相关史事
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的野心。但他苦于力量不足,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长驱直入,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石敬瑭比辽太宗年长十岁,却称辽太宗为“父皇帝”他自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
——【宋】富弼
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1.辽和北宋的和战:

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2.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3.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2.澶渊之盟:
内容:
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榷场”:宋、辽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贸易量很大,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庇。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合作探究】为什么北宋打退了辽后,还要签订盟约呢?

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渊之盟:

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渊之盟: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的百姓不利。
1、保持长期和平局面;
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3、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
1、是屈辱的和约;
西夏攻宋
1038年李元昊称帝。北宋拒绝承认其帝位,遂起兵讨伐。
材料
元昊虽然多次取胜,但死伤一半人马,众人困乏难以征集,财力不足,国中流传“十不如”的歌谣表示怨恨。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
西夏虽然获胜但损失惨重,百姓希望和平。而北宋在每战必败的情势下,与西夏有了和解的契机。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
【宋夏议和】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916年
辽建立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澶渊之盟”
1125年
金灭辽
960年
西夏归附北宋
西夏独立,
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
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
“庆历和议”
1038年
1040年
1044年
和:78年
战:6年
战:45年
和:120年
大概念:民族相处方式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
从北宋与辽、西夏的民族关系中,可以看出民族交往的主流是什么呢?
结合所学,谈一谈当代民族之间应当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协力、踔(chuo)厉奋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堂小结
随堂习题
1.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宋夏矛盾 B.学习先进文化
C.推动北人南迁 D.完成国家统一
B
随堂习题
2.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
D
(  )1.下表是一位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时期 主要史实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
魏晋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
(  )4.《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稽缓。”该事件的结果是
A.宋夏订立宋夏和约 B.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
C.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D.宋夏边界贸易的兴盛
B
(  )5.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A

辽与北宋的和战
燕云十六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