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学会Cl-、S、N等离子的检验方法。2.了解常见的仪器分析法,会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3.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确定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4.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一、物质的检验1.物质检验的方法——特征反应法特征反应检验法多用于验证性检验,即验证是否存在该物质。2.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 N Cl- S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有 气味气体放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生成 ,加入稀硝酸后, 加入稀盐酸, ,加入BaCl2溶液, 化学方程式(各写一个)特别提醒 离子检验操作常分为以下四步:取样(取待测液)→操作→现象→结论。思考1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溶液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解。结论:溶液中含有S。(1)已知该方案不够严谨,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设计一个严谨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2 (NH4)2SO4是白色结晶状粉末,水溶液呈酸性,有吸湿性,吸湿后固结成块。与强碱溶液混合加热放出氨气,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可以使蛋白质发生盐析,可用于肥料、纺织、皮革、医药等工业。如何证明某白色固体为(NH4)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质组成元素的检验(1)焰色反应①定义:许多 在火焰上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叫作焰色反应。 ②操作洗——将铂丝(或光洁的铁丝)用稀盐酸洗净烧——将洗净的铂丝(或铁丝)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蘸取待测样品(固体或溶液)烧——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洗——再用稀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③应用在中学实验中,焰色反应主要用于检验Na+和K+。元素 钠 钾 锂 钙 锶 钡焰色 紫红色 砖红色 洋红色特别提醒 ①焰色反应是元素的物理性质,如NaCl、Na2CO3、NaOH,无论固体或溶液,焰色反应均为黄色。②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这样可以滤去黄光,避免含钠杂质的干扰。可以用铁丝代替铂丝,铁丝灼烧时不呈现特殊颜色。③五颜六色的烟花也是焰色反应的应用。思考3 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就是锂、钠、钾、锶、钡等金属化合物所呈现的各种艳丽色彩。(1)燃放烟花时,上述金属化合物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进行焰色反应时,火焰呈现黄色,是否只含钠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正误判断(1)向某溶液中先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溶液中有Cl- ( )(2)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未变色,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N ( )(3)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可以用盐酸清洗铂丝,但不可以用硫酸 ( )(4)对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时,未看到紫色,证明无K+ ( )2.(2024·江苏宿迁高一期末)根据实验操作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A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显紫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盐和钾盐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C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D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3.有5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铵、无水硫酸铜。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实验步骤即可鉴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1)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5支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检出的化学物质是 。 (2)分别取未检出的溶液,向其中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第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鉴别余下未检出物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滴加试剂的化学方法检验物质,一般应包括取样、操作、现象、结论四个部分,要求做到:①要“先取样,后操作”,如果样品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②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③要“先现象,后结论”,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有无色二氧化碳气体放出”。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1.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CO2的性质和变化实验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有气泡逸出,溶液变成 色 结论 有 物质生成 物质 (2)通过实验研究铝的性质实验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打磨铝片,观察 打磨后为 色 铝是 色金属,铝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形成一层氧化膜: 加热未打 磨的铝片 铝片内部熔融但不下滴 表层有一层Al2O3,且熔点高于Al单质铝片均溶解,且均有气泡产生 Al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结论:铝易形成氧化膜,且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铝既能与 反应,也能与 反应。 思考1 如何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设计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设计实验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差异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向CuSO4溶液中放入铁丝 铁表面有 析出 金属活动性: 向AgNO3溶液中浸入铜丝 铜表面析出 向FeSO4溶液中浸入铜丝,向CuSO4溶液中插入银片 无明显现象(2)设计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H2O2分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序号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① 气泡产生较慢 实验①②说明浓度越大,H2O2分解速率 ; 实验①③说明温度越高,H2O2分解速率 ; 实验①④说明在MnO2催化作用下H2O2分解速率 ② 气泡产生非常慢③ 气泡产生较快④ 气泡产生非常快物质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化学反应与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对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在研究过程中,迅速寻找到物质变化的规律。1.正误判断(1)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主要方法 ( )(2)确定要研究的化学问题之后,提出假设,假设是有化学原理作为依据的,不是凭空臆测的 ( )(3)将CO2通入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CO2的水溶液显酸性 ( )(4)铝是金属,只与酸反应,放出H2 ( )(5)MnO2在H2O2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故加入MnO2能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 ( )2.为探究酸性条件下影响KI溶液被空气氧化的快慢因素(已知反应4KI+O2+2H2SO4===2K2SO4+2I2+2H2O),设计下列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 )选项 实验Ⅰ 实验Ⅱ温度 试剂加入顺序 温度 试剂加入顺序A 20 ℃ 淀粉、稀硫酸、KI溶液 20 ℃ 淀粉、KI溶液、稀硫酸B 25 ℃ KI溶液、稀硫酸、淀粉 35 ℃ 稀硫酸、KI溶液、淀粉C 30 ℃ 淀粉、KI溶液、稀硫酸 35 ℃ 淀粉、KI溶液、稀硫酸D 35 ℃ KI溶液、淀粉、稀硫酸 30 ℃ KI溶液、淀粉、稀硫酸3.(2024·河北望都高一月考)铝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某兴趣小组对金属铝的化学性质展开了系列研究。(1)铝在常温下会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前,需要对铝的表面先进行 (填操作)处理。兴趣小组同学将铝处理好后剪成若干大小相同的小片,用于后续实验。 (2)铝和酸、碱、盐溶液的反应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一 将铝片放入稀盐酸中 ,试管变烫 铝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反应放热二 将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铝表面有气泡产生,试管变烫 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放热三 将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表面有红色物质产生,溶液逐渐变成无色 金属活动性∶铝 铜 实验一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查阅资料∶铝和氢氧化钠、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三表明,铝的金属活动性 (填“大于”或“小于”)铜。 答案精析一、1.二氧化碳 烧焦羽毛 碘单质变蓝色2.刺激性 蓝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无明显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 NH4Cl+NaOHNaCl+H2O+NH3↑ NH4Cl+AgNO3AgCl↓+NH4NO3 (NH4)2 SO4+BaCl2BaSO4↓+2NH4Cl思考1(1)如果该溶液中含有Ag+而不含S,溶液中的Ag+与Cl-反应生成的氯化银也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2)溶液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先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就排除了C、S、Ag+等离子的干扰。思考2 取白色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若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含N;另取白色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先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S。3.(1)①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 ③黄色 紫色 黄绿色思考3 (1)金属的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2)不一定。由于未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的焰色,只能判断含有钠元素,不能判断是否含有钾元素。应用体验1.(1)× (2)× (3)√ (4)×2.D3.(1)5种固体全部溶解,4支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 CuSO4(或无水硫酸铜)(2)BaCl2+CuSO4BaSO4↓+CuCl22NaOH+CuSO4Cu(OH)2↓+Na2SO4BaCl2 NaOH(3)分别另取少量未检出的溶液,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该物质是(NH4)2SO4,另一瓶为Na2SO4解析 将BaCl2、NaOH、Na2SO4、(NH4)2SO4、CuSO4(无水)这五种物质分别加入蒸馏水溶解,这五种物质都能溶于水,且CuSO4溶于水后形成蓝色溶液,其他四种物质溶于水都形成无色溶液,由此可检验出CuSO4;再将CuSO4溶液滴加到其余四种物质的溶液中:BaCl2+CuSO4BaSO4↓(白)+CuCl2,2NaOH+CuSO4Cu(OH)2↓(蓝)+Na2SO4,Na2SO4、(NH4)2SO4均不与CuSO4反应,从而又检验出BaCl2和NaOH;剩余的为Na2SO4、(NH4)2SO4,可利用NaOH溶液再检验出(NH4)2SO4,因为(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二、1.(1)紫 酸性 酸性 不稳定 (2)银白 银白 4Al+3O22Al2O3 酸 碱思考1 由于Al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不与NaOH溶液反应,将混合物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可。2.(1)红色物质(Cu) 光亮的银 Fe>Cu>Ag (2)越快 越快 加快应用体验1.(1)√ (2)√ (3)√ (4)× (5)√2.B [A项,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Ⅰ与实验Ⅱ的区别为稀硫酸和KI溶液的加入顺序不同,探究的是相同温度下溶液酸碱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正确;B项,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不同,试剂的加入顺序也不同,即有两个变量,所以实验设计方案不可行,错误;C、D项,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只有温度不同,试剂的加入顺序相同,因此实验设计方案可行,正确。]3.(1)4Al+3O22Al2O3 打磨 (2)铝表面产生气泡 2Al+2NaOH+2H2O2NaAlO2+3H2↑ 大于解析 (1)铝和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因此实验前,需要对铝的表面进行打磨处理。(2)铝的活泼性比较强,故实验一的现象为铝表面有气泡产生,试管变烫,铝和氢氧化钠、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实验三中铝能置换出铜,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共76张PPT)专题2 第一单元<<<物质的检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第2课时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学会Cl-、S、N等离子的检验方法。2.了解常见的仪器分析法,会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3.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确定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4.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内容索引一、物质的检验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课时对点练><一物质的检验1.物质检验的方法——特征反应法一物质的检验二氧化碳烧焦羽毛碘单质变蓝色特征反应检验法多用于验证性检验,即验证是否存在该物质。2.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 N Cl- S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有 气味气体放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_ 生成 ,加入稀硝酸后,_____________ 加入稀盐酸, ,加入BaCl2溶液,________________刺激性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无明显现象生成白色沉淀蓝离子 N Cl- S化学方程式(各写一个)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H4Cl+NaOH NaCl+H2O+NH3↑NH4Cl+AgNO3===AgCl↓+NH4NO3(NH4)2 SO4+BaCl2===BaSO4↓+2NH4Cl特别提醒 离子检验操作常分为以下四步:取样(取待测液)→操作→现象→结论。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思考1提示 如果该溶液中含有Ag+而不含S,溶液中的Ag+与Cl-反应生成的氯化银也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溶液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解。结论:溶液中含有S。(1)已知该方案不够严谨,请说明理由。(2)请你设计一个严谨的方案。思考1提示 溶液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先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就排除了C、S、Ag+等离子的干扰。(NH4)2SO4是白色结晶状粉末,水溶液呈酸性,有吸湿性,吸湿后固结成块。与强碱溶液混合加热放出氨气,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可以使蛋白质发生盐析,可用于肥料、纺织、皮革、医药等工业。如何证明某白色固体为(NH4)2SO4?思考2提示 取白色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若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含N;另取白色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先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S。思考23.物质组成元素的检验(1)焰色反应①定义:许多 在火焰上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叫作焰色反应。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②操作洗——将铂丝(或光洁的铁丝)用稀盐酸洗净烧——将洗净的铂丝(或铁丝)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蘸取待测样品(固体或溶液)烧——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洗——再用稀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③应用在中学实验中,焰色反应主要用于检验Na+和K+。元素 钠 钾 锂 钙 锶 钡焰色 ______ ______ 紫红色 砖红色 洋红色 ________黄色紫色黄绿色特别提醒 ①焰色反应是元素的物理性质,如NaCl、Na2CO3、NaOH,无论固体或溶液,焰色反应均为黄色。②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这样可以滤去黄光,避免含钠杂质的干扰。可以用铁丝代替铂丝,铁丝灼烧时不呈现特殊颜色。③五颜六色的烟花也是焰色反应的应用。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就是锂、钠、钾、锶、钡等金属化合物所呈现的各种艳丽色彩。(1)燃放烟花时,上述金属化合物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思考3提示 金属的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2)进行焰色反应时,火焰呈现黄色,是否只含钠元素?思考3提示 不一定。由于未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的焰色,只能判断含有钠元素,不能判断是否含有钾元素。1.正误判断(1)向某溶液中先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溶液中有Cl-(2)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未变色,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N(3)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可以用盐酸清洗铂丝,但不可以用硫酸(4)对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时,未看到紫色,证明无K+√×××2.(2024·江苏宿迁高一期末)根据实验操作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A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显紫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盐和钾盐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C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D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该溶液中一定含有钠元素和钾元素,不能确定是否为钠盐和钾盐,A项错误;该溶液中可能含有Ag+,B项错误;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是酸性气体,不是碱性气体,C项错误;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或HC等,D项正确。3.有5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铵、无水硫酸铜。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实验步骤即可鉴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1)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5支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检出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种固体全部溶解,4支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CuSO4(或无水硫酸铜)(2)分别取未检出的溶液,向其中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第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 第2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 、 。 BaCl2+CuSO4===BaSO4↓+CuCl22NaOH+CuSO4===Cu(OH)2↓+Na2SO4BaCl2NaOH(3)鉴别余下未检出物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另取少量未检出的溶液,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该物质是(NH4)2SO4,另一瓶为Na2SO4将BaCl2、NaOH、Na2SO4、(NH4)2SO4、CuSO4(无水)这五种物质分别加入蒸馏水溶解,这五种物质都能溶于水,且CuSO4溶于水后形成蓝色溶液,其他四种物质溶于水都形成无色溶液,由此可检验出CuSO4;再将CuSO4溶液滴加到其余四种物质的溶液中:BaCl2+CuSO4===BaSO4↓(白)+CuCl2,2NaOH+CuSO4===Cu(OH)2↓(蓝)+Na2SO4,Na2SO4、(NH4)2SO4均不与CuSO4反应,从而又检验出BaCl2和NaOH;剩余的为Na2SO4、(NH4)2SO4,可利用NaOH溶液再检验出(NH4)2SO4,因为(NH4)2SO4+2NaOH Na2SO4+2H2O+2NH3↑,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归纳总结物质检验的规范回答通过滴加试剂的化学方法检验物质,一般应包括取样、操作、现象、结论四个部分,要求做到:①要“先取样,后操作”,如果样品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②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归纳总结③要“先现象,后结论”,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有无色二氧化碳气体放出”。返回8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二实验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有气泡逸出,溶液变成_____色结论 有 物质生成 ______物质________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1.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CO2的性质和变化酸性酸性不稳定紫(2)通过实验研究铝的性质实验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打磨铝片,观察 打磨后为 色 铝是 色金属,铝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形成一层氧化膜: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未打磨的铝片 铝片内部熔融但不下滴 表层有一层Al2O3,且熔点高于Al单质银白银白4Al+3O2===2Al2O3实验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 铝片均溶解,且均有气泡产生 Al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结论:铝易形成氧化膜,且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铝既能与 反应,也能与 反应。酸碱如何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思考1提示 由于Al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不与NaOH溶液反应,将混合物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可。2.设计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设计实验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差异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向CuSO4溶液中放入铁丝 铁表面有 析出 金属活动性:___________向AgNO3溶液中浸入铜丝 铜表面析出__________向FeSO4溶液中浸入铜丝,向CuSO4溶液中插入银片 无明显现象红色物质(Cu)光亮的银Fe>Cu>Ag(2)设计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H2O2分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序号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① 气泡产生较慢 实验①②说明浓度越大,H2O2分解速率 ;实验①③说明温度越高,H2O2分解速率 ;实验①④说明在MnO2催化作用下H2O2分解速率______② 气泡产生非常慢越快越快加快实验序号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③ 气泡产生较快 实验①②说明浓度越大,H2O2分解速率 ;实验①③说明温度越高,H2O2分解速率 ;实验①④说明在MnO2催化作用下H2O2分解速率______④ 气泡产生非常快越快越快加快归纳总结物质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化学反应与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对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在研究过程中,迅速寻找到物质变化的规律。1.正误判断(1)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主要方法(2)确定要研究的化学问题之后,提出假设,假设是有化学原理作为依据的,不是凭空臆测的(3)将CO2通入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CO2的水溶液显酸性√√√(4)铝是金属,只与酸反应,放出H2(5)MnO2在H2O2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故加入MnO2能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2.为探究酸性条件下影响KI溶液被空气氧化的快慢因素(已知反应4KI+O2+2H2SO4===2K2SO4+2I2+2H2O),设计下列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选项 实验Ⅰ 实验Ⅱ温度 试剂加入顺序 温度 试剂加入顺序A 20 ℃ 淀粉、稀硫酸、KI溶液 20 ℃ 淀粉、KI溶液、稀硫酸B 25 ℃ KI溶液、稀硫酸、淀粉 35 ℃ 稀硫酸、KI溶液、淀粉C 30 ℃ 淀粉、KI溶液、稀硫酸 35 ℃ 淀粉、KI溶液、稀硫酸D 35 ℃ KI溶液、淀粉、稀硫酸 30 ℃ KI溶液、淀粉、稀硫酸√A项,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Ⅰ与实验Ⅱ的区别为稀硫酸和KI溶液的加入顺序不同,探究的是相同温度下溶液酸碱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正确;B项,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不同,试剂的加入顺序也不同,即有两个变量,所以实验设计方案不可行,错误;C、D项,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只有温度不同,试剂的加入顺序相同,因此实验设计方案可行,正确。3.(2024·河北望都高一月考)铝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某兴趣小组对金属铝的化学性质展开了系列研究。(1)铝在常温下会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前,需要对铝的表面先进行_______(填操作)处理。兴趣小组同学将铝处理好后剪成若干大小相同的小片,用于后续实验。 4Al+3O2===2Al2O3打磨铝和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因此实验前,需要对铝的表面进行打磨处理。(2)铝和酸、碱、盐溶液的反应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一 将铝片放入稀盐酸中 ,试管变烫 铝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反应放热二 将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铝表面有气泡产生,试管变烫 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放热三 将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表面有红色物质产生,溶液逐渐变成无色 金属活动性∶铝 铜实验一中现象为 。 实验二查阅资料∶铝和氢氧化钠、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三表明,铝的金属活动性 (填“大于”或“小于”)铜。 铝表面产生气泡2Al+2NaOH+2H2O===2NaAlO2+3H2↑大于铝的活泼性比较强,故实验一的现象为铝表面有气泡产生,试管变烫,铝和氢氧化钠、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实验三中铝能置换出铜,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返回课时对点练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判断的依据 反应中有沉淀产生或溶解 反应中有颜色变化或焰色反应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1234567891011121314对点训练15题组一 常见离子的检验1.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不合理的是A.C——气体法 B.S——沉淀法C.Na+——显色法 D.Cl-——气体法√1234567891011121314对点训练15Cl-常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即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由题给信息可知,为沉淀法。对点训练2.(2024·江苏泰州高一月考)鉴定NaCl的最佳方法是A.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B.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C.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Na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含氯离子,则该物质为NaCl,不能用盐酸酸化,引入氯离子干扰实验,故选A。对点训练3.检验铵盐时,可将少许待测物放入试管中,然后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于试管口检验B.加水溶解,加入酸溶液观察现象C.加入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溶液D.加入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铵盐遇酸无明显变化,B项错误;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溶液中有OH-,不能证明生成了氨分子,C项错误。4.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A.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B.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C.某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D.某溶液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Cl-外,还有S、C等;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S外,还有C、Ag+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除C外,还有HC等。对点训练5.(2024·福建政和高一月考)要鉴别NH4Cl、Na2SO4和(NH4)2SO4三种溶液,下列试剂可加入的是A.NaOH溶液 B.Ba(NO3)2溶液C.Ba(OH)2溶液 D.AgNO3溶液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NaOH溶液与NH4Cl、(NH4)2SO4混合加热都生成氨气,现象相同,不能区分,A项错误;Ba(NO3)2溶液与Na2SO4、(NH4)2SO4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B项错误;Ba(OH)2溶液与NH4Cl混合加热生成气体,与Na2SO4反应生成沉淀,与(NH4)2SO4混合加热既产生气体又生成沉淀,能够区分,C项正确;AgNO3溶液与NH4Cl、Na2SO4、(NH4)2SO4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D项错误。对点训练题组二 焰色反应6.下列对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先将铂丝灼烧至无色,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②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稀盐酸洗净③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④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7.(2024·河北安平高一月考)节日燃放的绚丽焰火与“焰色反应”知识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B.NaCl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C.做焰色反应时可用铜丝蘸取待测物在火焰上灼烧D.焰色反应后金属丝应用硫酸清洗并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再蘸取 其他样品灼烧√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钾的焰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其他元素不需要,A项错误;代替铂丝的金属需对被检验的元素的性质无影响,铜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干扰焰色反应,通常可用无锈铁丝代替铂丝,C项错误;焰色反应后金属丝应用盐酸清洗并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再蘸取其他样品灼烧,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题组三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8.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无关,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A.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D.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A做对照实验;B中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蓝色未消失,可以说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无关;C中形成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蓝色消失,可以说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无关。1234567891011121314159.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A.B.C.D.√对点训练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在催化剂相同,H2O2浓度相同,而温度不同的条件下做对比实验,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来体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B 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入AgNO3溶液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实验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综合强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0.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综合强化123456789101112131415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BaCO3或AgCl,A项错误;黄色火焰可以覆盖钾的紫色火焰,故检验钾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C项错误;若溶液中N的浓度较低,滴加稀NaOH溶液且不加热,则不放出氨气,D项错误。11.(2024·福建闽清高一段考)有4瓶常用溶液∶①BaCl2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CuSO4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通过实验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综合强化√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由于CuSO4溶液呈蓝色,故可最先确定CuSO4溶液,取少量其他三种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只有氯化钡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故第二个鉴别出的是BaCl2溶液,然后取少量剩余两种溶液分别加入BaCl2溶液,可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故其检出顺序为④①③②或④①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12.为证明某晶体中含N、K+、S和H2O,下列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A.取少量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若试管口上蘸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脱 脂棉变蓝,则可证明晶体中含有结晶水B.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蓝色石 蕊试纸检验,若变红,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C.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适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 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D.取少量晶体溶于水,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 焰呈黄色,不能证明晶体中无K+√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13.草木灰中含有可溶性钾盐(主要成分是K2CO3、K2SO4、KCl)。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按下列实验检验草木灰中的某些离子:取适量草木灰加水溶解,过滤,将滤液分成四份,完成以下实验报告(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取第一份溶液和过量稀盐酸混合,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可能含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C或HC综合强化123456789101112131415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2)取第二份溶液,依次滴加________和 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含有S(3)取第三份溶液,加入过量 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含有Cl-(4)取第四份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反应透过__________ 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证明含有K+稀盐酸BaCl2Ba(NO3)2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蓝色钴玻璃综合强化14.将一个铝制易拉罐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封住罐口,一会就可能听到罐内“咔咔”地响,发现易拉罐变瘪,再过一会儿易拉罐又鼓起来。(1)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23456789101112131415NaOH溶液吸收CO2,罐内压强减小,外界气压将易拉罐压瘪CO2+2NaOH===Na2CO3+H2O(2)易拉罐又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铝表面氧化膜溶解后,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H2综合强化123456789101112131415先变瘪,是因为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一会儿又鼓起来,是因为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H2。综合强化15.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123456789101112131415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1)操作①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因为改用Ba(NO3)2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N,后续操作中无法除去综合强化(2)进行操作①后,如何判断S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56789101112131415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S已除尽(3)操作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再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过量的Ba2+上一步产生的BaSO4沉淀对加碳酸钠溶液除去Ba2+无影响,故可以减少一次过滤操作综合强化返回123456789101112131415NaCl、Na2SO4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除去S,但此过程中引入了Ba2+,故需在后续过程中把Ba2+除去,可加入Na2CO3溶液,之后再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C。作业10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分值:100分)(选择题1~12题,每小题6分,共72分)题组一 常见离子的检验1.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判断的依据 反应中有沉淀产生或溶解 反应中有颜色变化或焰色反应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C——气体法 B.S——沉淀法C.Na+——显色法 D.Cl-——气体法2.(2024·江苏泰州高一月考)鉴定NaCl的最佳方法是 ( )A.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B.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C.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3.检验铵盐时,可将少许待测物放入试管中,然后 ( )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于试管口检验B.加水溶解,加入酸溶液观察现象C.加入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溶液D.加入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4.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B.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C.某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D.某溶液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5.(2024·福建政和高一月考)要鉴别NH4Cl、Na2SO4和(NH4)2SO4三种溶液,下列试剂可加入的是 ( )A.NaOH溶液 B.Ba(NO3)2溶液C.Ba(OH)2溶液 D.AgNO3溶液题组二 焰色反应6.下列对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先将铂丝灼烧至无色,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②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稀盐酸洗净③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④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2024·河北安平高一月考)节日燃放的绚丽焰火与“焰色反应”知识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B.NaCl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C.做焰色反应时可用铜丝蘸取待测物在火焰上灼烧D.焰色反应后金属丝应用硫酸清洗并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再蘸取其他样品灼烧题组三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8.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无关,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D.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9.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B.C.D.10.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B. 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入AgNO3溶液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实验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11.(2024·福建闽清高一段考)有4瓶常用溶液∶①BaCl2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CuSO4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通过实验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12.为证明某晶体中含N、K+、S和H2O,下列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取少量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若试管口上蘸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脱脂棉变蓝,则可证明晶体中含有结晶水B.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若变红,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C.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适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D.取少量晶体溶于水,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不能证明晶体中无K+13.(12分)草木灰中含有可溶性钾盐(主要成分是K2CO3、K2SO4、KCl)。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按下列实验检验草木灰中的某些离子:取适量草木灰加水溶解,过滤,将滤液分成四份,完成以下实验报告(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取第一份溶液和过量稀盐酸混合,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可能含 (填化学式) (2)取第二份溶液,依次滴加 和 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含有S(3)取第三份溶液,加入过量 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含有Cl-(4)取第四份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反应透过 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证明含有K+14.(6分)将一个铝制易拉罐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封住罐口,一会就可能听到罐内“咔咔”地响,发现易拉罐变瘪,再过一会儿易拉罐又鼓起来。(1)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拉罐又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0分)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1)操作①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进行操作①后,如何判断S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再加碳酸钠溶液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1.D 2.A 3.D4.C [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Cl-外,还有S、C等;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S外,还有C、Ag+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除C外,还有HC等。]5.C [NaOH溶液与NH4Cl、(NH4)2SO4混合加热都生成氨气,现象相同,不能区分,A项错误;Ba(NO3)2溶液与Na2SO4、(NH4)2SO4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B项错误;Ba(OH)2溶液与NH4Cl混合加热生成气体,与Na2SO4反应生成沉淀,与(NH4)2SO4混合加热既产生气体又生成沉淀,能够区分,C项正确;AgNO3溶液与NH4Cl、Na2SO4、(NH4)2SO4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D项错误。]6.D7.B [钾的焰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其他元素不需要,A项错误;代替铂丝的金属需对被检验的元素的性质无影响,铜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干扰焰色反应,通常可用无锈铁丝代替铂丝,C项错误;焰色反应后金属丝应用盐酸清洗并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再蘸取其他样品灼烧,D项错误。]8.D [A做对照实验;B中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蓝色未消失,可以说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无关;C中形成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蓝色消失,可以说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无关。]9.D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在催化剂相同,H2O2浓度相同,而温度不同的条件下做对比实验,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来体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0.B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BaCO3或AgCl,A项错误;黄色火焰可以覆盖钾的紫色火焰,故检验钾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C项错误;若溶液中N的浓度较低,滴加稀NaOH溶液且不加热,则不放出氨气,D项错误。]11.D [由于CuSO4溶液呈蓝色,故可最先确定CuSO4溶液,取少量其他三种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只有氯化钡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故第二个鉴别出的是BaCl2溶液,然后取少量剩余两种溶液分别加入BaCl2溶液,可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故其检出顺序为④①③②或④①②③。]12.B13.(1)C或HC (2)稀盐酸 BaCl2(3)Ba(NO3)2 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4)蓝色钴玻璃14.(1)NaOH溶液吸收CO2,罐内压强减小,外界气压将易拉罐压瘪 CO2+2NaOHNa2CO3+H2O (2)铝表面氧化膜溶解后,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H2解析 先变瘪,是因为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一会儿又鼓起来,是因为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H2。15.(1)否 因为改用Ba(NO3)2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N,后续操作中无法除去 (2)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S已除尽 (3)除去过量的Ba2+ 上一步产生的BaSO4沉淀对加碳酸钠溶液除去Ba2+无影响,故可以减少一次过滤操作解析 NaCl、Na2SO4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除去S,但此过程中引入了Ba2+,故需在后续过程中把Ba2+除去,可加入Na2CO3溶液,之后再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2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docx 专题2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pptx 作业10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