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型 新授课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地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内容结构分析:本课一共设计了三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一-方法论要求。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其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本质的、间接地和长远的联系——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社会现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对于新知识保持好奇,但是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学生能够自觉预习,尝试绘制思维导图。但是思维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能提出问题,但不善于表达。曾参与议题商议、 辦论、已具备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资料,预习教材、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等内容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但是对于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理解缺乏深度,需要教师有效引导。
目标确定 1.通过对日本核污水排海对中国的影响的环环推导得出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2.通过分角色扮演外交部发言人,经济学家归纳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通过中国应对和污水排放具体举措归纳联系多样性方法论 3.通过分析地球与海洋,海洋与核污水的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难点:系统优化的方法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1.借8.24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的新闻导入,介绍基本事实并说明日本在多种污水处理方法中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排入大海这一方式,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国际行为,会对整个世界的海洋环境造成实质性影响, 2.展示本框议题 议核污染水 悟哲学智慧 ——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看联系观 分议题一:探缘由 辨联系特征 分议题二:析关系 论整体优化学生活动 1.播报日本核污水入海始末 2.思考议题设计意图 日本核污染是近期最令人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很多中国民众因此还产生了一些恐慌,包括网络发言和抢购食盐等。一方面,高中思政课关注社会发展实事是题中应有之义,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同学们对于这样一个热点事件本身有所关注,本身包含一定的情绪基础,让思政课堂生动起来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绪,让学生激动、生气,他们才会有话想说,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实践和思考能力,同时与课程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链接。环节二:分议题一:探缘由 辨联系特征教师活动: 1.日本核污水排放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日本排放核废水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吗? 2.教师总结与补充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特征 补充: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人为事物同样具有客观性吗,举例说明。学生活动 议学 任务1 .日本核污水排放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2.日本排放核废水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吗 议学 提示可联系的特征角度进行分析。任务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分析有理有据,突出主题。 探究时间:5分钟;中心发言人:2分钟。
设计意图 让学生思考从日本核污水排海竟会有哪些“灾祸”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课下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以及跨学科知识的联系而开启讨论,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蝴蝶效应为逻辑基础环环推导,从而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且联系具有多样性,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之深远可能超出人的控制范围。环节三:议题二 析关系 论整体优化教师活动 1.展示示议学情景: 中国如何应对日本核污水排放的影响(分角色扮演外交部发言人和经济学家发言) ⑵展示情景材料:中国如何应对日本核污水排放的影响(日本海产品进口禁令等) 2.教师总结:议学小结 二 、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3、联系的多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学生活动 1.展示课前作业:表演情景剧 2.完成议学任务 议学 任务1.中国外交发言人和经济专家对中国未来发展应对措施,说明了什么? 2.中国应对日本核污水排放的措施(海产品进口令等)说明了什么? 议学 提示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 任务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分析有理有据,突出主题。 探究时间:2分钟;中心发言人:2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对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对国内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得出中国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以及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得到的的结果。环节四:分议题二:析关系 论整体优化教师活动 1.展示示议学情景: 地球能失去海洋吗?——日本排放核废水并提出问题 (1).地球与海洋的关系、海洋和核废水的关系是什么? (2).没有海洋的地球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3).如何处理地球和海洋的关系,是各自为战还是相互协调? 2.教师总结: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党永远的奋斗目标。学生活动(1) 完成议学任务 议学 任务1.地球与海洋的关系、海洋和核废水的关系是什么? 2.没有海洋的地球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3.如何处理地球和海洋的关系,是各自为战还是相互协调?议学 提示可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角度进行总结。 任务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分析有理有据,突出主题。 探究时间:2分钟;中心发言人:2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议学情景,归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得出要想处理好地球和海洋的关系,还需要立足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更好地应对共同挑战,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同时需要重视部分的作用,需要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A层作业设计: 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B层作业设计: 运用具体情境和案例,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雪山环抱、风清月朗、满缀黄花,承载着人们对远离现代文明洪流冲刷的世外桃源的深深期盼。然而,川流不息地涌向香格里拉的人潮车流,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 材料二 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一度严重沙化的科尔沁草原重披绿装;曾经的“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筑起了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一个个生态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阐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设置法治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突出重点。讲授新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合作克难。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在本节课的设计实施过程中,以核心素养的开发为导向,着眼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感知、获取和理解学科知识,端正思想和价值观。在整个学习流程中,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构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二、本课可改进之处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进一步做到普及性与代表性的统一。在本课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多数以“个别思考/小组合作-代表分享”的形式呈现。在这样的模式下,作为代表的同学会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其对于知识和思想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就要做到普及性与代表性的统一,设计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情可叙的学习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