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北片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北片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 8 年级生物期中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D 3. B 4. C 5. C 6. B 7. C
8. C 9. D 10. D 11. D 12. B 13. A 14. C
15. D 16. A 17. C 18. A
19. (1)甲虫群体中有少量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了下来 (2)存活下来的个体不断繁殖 (3)甲虫
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 选择 有利 (4)自然选择 有利变异 (5)生物防治(以鸟治虫、以虫治虫、
以菌治虫等) 不污染环境,成本低
20. (1)蜕皮 (2)A (3)c (4)化蛹 (5)变态
21. (1)爬行类 哺乳类 两栖类 (2)被子
22. (1)米勒
(2)原始大气;氧气
(3)闪电
(4)水蒸气;原始海洋;氨基酸
(5)无机小分子物质
【解析】
1. 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
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
活。
故选:D。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掌握嫁接的知识,了解形成层的特点,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2. 苜蓿盲蝽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外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生长,因此有蜕皮现
象。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可见 D错误。
故选:D。
苜蓿盲蝽属于昆虫,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第 1页,共 7页
{#{QQABaQI1xgoQkBQACR6qEwXGCUuQsIKQLQoOxUCQuAQLgBFIFAA=}#}
3. 【分析】
本题考查青蛙的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
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后肢,
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两栖动
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据此解答。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变化,这种发育过
程叫变态发育。
【解答】
A、雄蛙鸣叫是在求偶属于生殖行为,A正确;
B、青蛙的精子和卵细胞时在水中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即体外受精(水中受精),B错误;
C、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变化,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C正
确;
D、蝌蚪用鳃呼吸,青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正确。
故选:B。
4. 所以在鸟卵结构中,将来能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③胚盘,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结构是②卵黄
和④卵白。
故选:C。
卵壳--起保护作用,上面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系带--固定卵黄的作用。
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的作用。
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气室--贮存空气,有利于胚胎进行呼吸。
卵壳膜是紧包在卵壳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
图中①是系带;②是卵黄;③是胚盘;④是卵白。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5. 解:A、家蚕属于有性生殖,起点是受精卵,部分蚕种没有孵化出幼虫,可能是卵未受精,正确。
B、外骨骼不能随着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因此家蚕幼虫期有蜕皮现象,正确。
C、家蚕进入蛹期后,不食不动,但呼吸作用没有停止,错误。
第 2页,共 7页
{#{QQABaQI1xgoQkBQACR6qEwXGCUuQsIKQLQoOxUCQuAQLgBFIFAA=}#}
D、家蚕的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显,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正确。
故选:C。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家蚕的发育过程。
6.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 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是位于染色体
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条染色体有一个 DNA
分子组成,一个 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如图所示,纸带、各标记区段、短棒分别代表的是 DNA、基因、染色体,B正确。
故选:B。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在细胞核内,染色体是由 DNA和
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包含关系。
7.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性别遗传过程。
【解答】
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XY型性别决定:XY将发育成雄性,而 XX将发育成雌性。已知鸟
类、蝶类和蛾类的性别决定属于 ZW型,这种类型与 XY型相反,具有两个 Z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具有
一条 Z染色体和一条W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雌性家蚕体细胞有 28对染色体,如果将其表示为 27对+ZW;
雄性家蚕的染色体组成为 27对常染色体+ZZ,则雄性家蚕产生的精子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组成可表示为
27条常染色体+Z。
故选 C。
8. 通过分析可知,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AA和 Aa,不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aa。
故选:C。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
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
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大写字母是显性基因,小写字母
是隐性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第 3页,共 7页
{#{QQABaQI1xgoQkBQACR6qEwXGCUuQsIKQLQoOxUCQuAQLgBFIFAA=}#}
9. 【分析】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
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
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褐色由显性基因 D控制,蓝色由隐性基因 d控制,则蓝色的基因组成是 dd,褐色的基因组成 DD或
Dd。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答】
A、小琳姥姥蓝色虹膜的基因组成是 dd,亲中一个 d遗传给了小琳妈妈,因此小琳妈妈褐色虹膜的基因组
成是 Dd,A正确;
B、小琳爸爸是蓝色虹膜,因此基因组成为 dd,B正确;
C、小琳妈妈褐色虹膜的基因组成是 Dd,d来自于小琳的姥姥,那么 D一定来自于小琳的外公,因此小琳
外公的虹膜一定为褐色,基因组成为 DD或 Dd,C正确;
D、小琳妈妈褐色虹膜的基因组成是 Dd,小琳爸爸的基因组成为 dd,那么小琳的基因组成是 Dd或 dd,虹
膜的颜色为褐色或蓝色,D错误。
故选:D。
10. 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XY,女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X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是含
有 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 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 X染色体的。
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XY,女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X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是含有 X
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 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 X染色体的。
11. A、太空育种是使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并不是直接改变了西红柿的性状,A错误。
B、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是没有特定方向的。因此,不一定能得到品质优良的新品种,B错误。
CD、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因此,太空育种能诱发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会直接改变西红柿的遗传物质,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
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
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
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
第 4页,共 7页
{#{QQABaQI1xgoQkBQACR6qEwXGCUuQsIKQLQoOxUCQuAQLgBFIFAA=}#}
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
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故选:B。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
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关键点: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3. 解:A、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A正确;
B、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与现代大气相比没有氧气,B错误;
C、米勒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C错误;
D、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现象,D错误。
故选:A。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
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此题考查了生命起源学说中的化学起源学说。
14.解:脊椎动物的前肢:如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鲸的胸鳍、马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这些动物在不同
的环境中生活,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产生了表面形态上的分歧,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
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内部骨骼都是由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各部分
骨块和动物身体的相对位置相同,在胚胎发育上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以相似的过程发育而来。因此,它们的
一致性证明这些动物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故选项 C正确。
故选:C。
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
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同源器官的概念。
15. A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
象生存年代,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B正确;
C、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C正确;
D、两者的 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D错误。
故选:D。
第 5页,共 7页
{#{QQABaQI1xgoQkBQACR6qEwXGCUuQsIKQLQoOxUCQuAQLgBFIFAA=}#}
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是
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但不是唯一的证据。一般而言,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
低等,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16.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自然选择学说,并能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解答】
A.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只有选择作用,不能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变异,A错误;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B正确;
C.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
择,C正确;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D正确。
故选 A。
17.解:A、是污染的环境对桦尺蛾的体色进行了选择,而不是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
变成深色,A错误;
B、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
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
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
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
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草地里的昆虫多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C。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
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
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8. 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
19. (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部分甲虫具有抗药性,在杀虫剂的作用下,群体中有少量具有抗药性变异
的个体存活了下来。(2)曲线回升的原因是存活下来的个体不断繁殖。(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甲
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杀虫剂对甲虫起了选择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
第 6页,共 7页
{#{QQABaQI1xgoQkBQACR6qEwXGCUuQsIKQLQoOxUCQuAQLgBFIFAA=}#}
有有利变异,即抗药性。(4)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
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之后使用杀虫剂Ⅱ时,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
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5)对付马铃薯甲虫。除使用杀虫剂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
治的方法,它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
20. (1)蝗虫具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蝗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因此蝗虫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其主要
原因是外骨骼限制身体生长。
(2)图一中动物的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在 A成虫期会飞,活动范围大,取食植物枝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家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 b受精卵→c幼虫→d蛹→a成虫四个阶段。若想提高蚕丝的产量,则应延
长 c幼虫期。
(4)“到死”二字用得不恰当,因为春蚕做茧后并没有死,只是化作一个不食不动的蛹。可改为“春蚕化蛹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图一中的昆虫经过 B卵、CD若虫、A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图二中的昆虫
经过 b受精卵→c幼虫→d蛹→a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上述两种昆虫的发育均为变态发育。
21. (1)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因此鸟类和 ①爬行
类、 ②哺乳类都是由原始的 ④两栖类进化来的。(2)植物的进化历程:

,因此裸子植物和 ③被子植物的共同祖先是原始的蕨类植物。
22. 略
第 7页,共 7页
{#{QQABaQI1xgoQkBQACR6qEwXGCUuQsIKQLQoOxUCQuAQLgBFIFAA=}#}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8年级生物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54分。
1.在进行嫁接时,要将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目的是( )
A. 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运输到枝条上去
B. 让枝条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运送到根部
C. 保持接穗与砧木一般粗,利于观赏
D. 利于两部分形成层细胞分裂出的新细胞愈合在一起
2.苜蓿盲蝽是一种农业害虫,成虫和不同龄期若虫刺吸植物的嫩茎、芽、叶和花,对植物造成危害。下列关于苜蓿盲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成虫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 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C. 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D. 不需要定期蜕皮就能发育和长大
3.凹耳蛙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蛙类,其耳道结构与人类相似。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 雄蛙的鸣叫是求偶行为 B. 受精过程为体内受精
C. 幼体和成体有很大的差异 D. 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全球仅3000只左右,目前在北京约有100只。北京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专门建立了以繁殖、觅食和停歇为主的“黑鹳保护小区”,目前黑鹳的栖息和取食范围已经扩展到北京全市,变身为“北京黑鹳”。如图为黑鹳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能发育成雏鸟以及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结构分别是(  )
A. ③和①④ B. ②和③④ C. ③和②④ D. ②和①④
5.在生物学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饲养家蚕,了解了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部分蚕种没有孵化出幼虫,可能是卵未受精
B. 幼虫期有蜕皮现象,说明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生长
C. 蛹期不食不动,说明虫体内部不进行生命活动
D. 幼虫和成虫有明显差别,说明蚕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6.学习了“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后,小路同学找来了一条纸带,在上面用不同图案标出了长短不一的区段,之后把纸带螺旋成短棒状。如图所示,纸带、各标记区段、短棒分别代表的是(  )

A. DNA、染色体、基因 B. DNA、基因、染色体
C. 基因、DNA、染色体 D. 染色体、DNA、基因
7.不同生物的性别决定有不同的形式,鸟类、蝶类和蛾类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这种类型与XY型相反,具有两个Z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具有一条Z染色体和一条W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雌性家蚕体细胞有28对染色体,如果将其表示为27对+ZW,则雄性家蚕产生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
A. 27对+ZZ B. 27条+Z或27条+W C. 27条+Z D. 27条+W
8.能卷舌(A)与不能卷舌(a)是一对相对性状。这对基因在人群中应该是(  )
A. 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AA B. 不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Aa
C. 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和Aa D. 不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9.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小琳家部分成员虹膜颜色的遗传情况如图所示。若褐色由显性基因D控制,蓝色由隐性基因d控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小琳妈妈的基因组成为Dd
B. 小琳爸爸的基因组成为dd
C. 小琳外公的虹膜一定为褐色
D. 小琳的虹膜一定为蓝色
10.正常情况下,下列人体的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的是 ( )
A. 男性的体细胞 B. 卵细胞 C. 女性的体细胞 D. 精子
11.太空育种形成的西红柿体积大、品质优良。下列关于太空育种方式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 直接改变了西红柿的性状 B. 一定能得到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C. 发生的是不遗传的变异 D. 直接改变了西红柿的遗传物质
12.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A. 原始陆地 B. 原始海洋 C. 原始大气 D. 土壤表层
13.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众多,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苏联学者奥巴林等提出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关于这一学说及其实验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 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相同,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C. 米勒实验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D. 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降雨现象
14.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比较鲸和鹰的骨骼形态及排列,可推测两者()
A. 运动方式相同 B. 食物来源相同 C. 有共同的祖先 D. 生活环境相同
15.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古象牙,通过将象牙中残存的DNA与现有象群DNA进行比较,可以确定两者的亲缘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象生存年代 B. 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C. 古象牙中残存的DNA携带了遗传信息 D. 两者的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16.“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图,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 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B. 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 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D. 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17.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 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变成深色
B.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昆虫特别多是由于有翅昆虫大量迁出
C. 草地里的昆虫多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长期使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18.“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图,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B. 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 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D. 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9.如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两次使用杀虫剂,甲虫的数量都没有下降到零,说明________。
(2)图中曲线回升的过程说明________。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杀虫剂对甲虫起了 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________变异,即抗药性。
(4)分析曲线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之后使用杀虫剂Ⅱ时,甲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________重新适应环境。
(5)对付马铃薯甲虫,除使用杀虫剂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列出一条即可),与杀虫剂相比。此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
20.下列图示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蝗虫和家蚕的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中,CD的过程有 现象,这是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一起生长。
(2)在蝗灾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图一的 (填字母)时期。
(3)在图二中,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 (填字母)时期。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诗句中“到死”两个字用得不准确,应将这两个字改为 ,使之既有科学性, 又不失艺术性。
(5)上述两种昆虫的发育均为 发育。
21.如图是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请据图回答:
(1)鸟类和 、 都是由原始的 进化来的。
(2)裸子植物和 植物的共同祖先是原始的蕨类植物。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2.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 设计的。
(2)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 ,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
(3)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 ,为其提供能量。
(4)沸水主要是为了产生 ,B装置里的液体模拟了 ,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 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5)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 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