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课件(共23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课件(共23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新课导入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目标导航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的能力。
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教学难点: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
法治观念:通过传统美德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法治观念。
自学导航
阅读P65-68,主体部分慢读,材料部分快读,找出并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3分钟)
0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0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生活观察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认为上卿蔺相如功劳不如自己,官位却在自己之上,为此他非常不满,便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退让,表示将相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廉颇听闻后,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
西晋末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希望报效国家。有一天,他们在半夜听到鸡鸣,心情振奋,于是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闻鸡起舞
负荆请罪蕴含的传统美德是知错能改、宽宏大量的胸怀。
闻鸡起舞蕴含的传统美德是勤奋自律、积极向上的美德。
生活观察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杨时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一天,他与游酢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问题。时值隆冬,朔风凛冽。到程颐家时,适逢老师在炉旁闭目养神。他们担心惊扰老师,就在旁边静静等候。程颐觉察后,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但杨时和游酢依然恭敬侍立。
程门立雪
这些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程门立雪蕴含的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的美德。
生活观察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东汉时期,羊续担任南阳太守时,有人想要讨好他,给他送来一条大鱼。羊续看无法拒绝,特地把那条鱼挂在屋檐下,让它变成了鱼干,等那个人再送鱼时请其带走,以此来表明自己不接受礼物的决心。
羊续悬鱼
羊续悬鱼蕴含的传统美德是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虽然历尽艰辛,但他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蕴含的传统美德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孟母断机
管宁割席
以人为镜
生活观察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探究与分享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
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中
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
文明倡导的传统美德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之中,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要注重挖掘阐释,加强保护利用,完善教育引导,拓宽传播渠道,保障督促落实,形成体系支撑,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提出要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知识归纳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个人)
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家、民族)
③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
探究与分享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元代大学者许衡同众人一起逃难,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大家便争先恐后去摘梨。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问他为何,他答道:“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们说乱世中梨树无主,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梨没有主人(管),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
许衡所说的内心的主人是指什么?
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原则
思考:你怎样理解““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体现了他坚守内心的道德标准,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原则 ,做到自我约束。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探究与分享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孝 :指的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报答养育之恩。
悌 :指的是兄弟间的友爱和相互帮助,强调兄弟间的和谐
忠 :即忠诚,指的是对国家、对事业、对朋友的忠诚和尽心尽力。
信 :即信用,指的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守信用。
探究与分享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礼 :指的是遵守礼节,尊重他人,讲究行为举止的得体。
义 :指的是正义感,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公正无私。
廉 :即廉洁。廉洁的人不贪赃枉法,不谋私利。廉洁是为官之本,也是社会公正的基础。
耻 :指的是知耻,对违背道德的行为感到羞愧,有自尊自重的意识。
知识归纳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
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探究与分享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孟子的母亲,世称孟母。起初,他们的住处靠近墓地。孟子年幼时,常模仿丧葬仪式玩耍。孟母认为此环境不利,便迁居到市集附近。然而,孟子又学起商人叫卖的行为。孟母再次迁居至学宫旁,孟子在此模仿儒生学习礼仪。孟母满意定居,孟子长大后研习六艺,终成儒家大师。后人赞誉孟母以环境熏陶逐步引导孟子成长。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意思是:崇尚德行,向往友善和谐;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反省自己的缺点。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
作用: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知识归纳
阅读感悟
有一次,墨子路过一个染坊,看到纯白的丝放进染缸里,拿出来就成为五颜六色的了。他感慨地说:丝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色,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不同。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这一故事流传到后世,形成了“墨悲丝染”的典故,人们常用它说明人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
“墨悲丝染”的典故以及与之有关的古代书法作品,反映了环境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启示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说明了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性。
探究与分享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生活中如何做到见贤思齐
探究与分享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黄旭华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传统美德?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体现: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作用: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知识归纳
探究与分享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体现)有哪些?
1894年(光绪二十年)邓世昌常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传统美德?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体现: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知识归纳
课堂小结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作用/地位
内涵/体现
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