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在华夏版图的西陲,曾有一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族,在渭水河谷的青铜作坊与烽火台间,谱写出中国历史上最壮烈的权力变奏曲。秦人用五百年时间,将蛮荒边地淬炼成吞噬六国的熔炉——这里没有温情脉脉的礼乐笙歌,只有冶铁炉昼夜不熄的咆哮,竹简律令编织的精密齿轮,以及赳赳老秦踏碎山河的铁蹄。
秦始皇用十年完成的血色拼图,却在竹简燃尽的火光中显露出裂缝:长城烽燧的阴影里,孟姜女的恸哭与陈胜的鱼腹帛书交织成新的变徵之音。这个将暴力美学推向极致的青铜帝国,如同它铸造的度量衡器般精确而冰冷,最终在楚汉争霸的烈火中熔解,却在灰烬里为后世留下了两千年中央集权的基因图谱。
黑色图腾:青铜与烈焰的交响诗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秦的统一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兼并巴国和蜀国。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统一的条件
“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孟子 离娄上》
“百姓 “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史记 秦始皇本纪》。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 商君列传》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 --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史记 苏秦列传》
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华阳国志 蜀志》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史记 秦始皇本纪》
史料研读
秦军 “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士兵 “跿跔科头,贯颐奋戟”
--《战国策 韩策》
秦朝地形图
1.客观条件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3.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一、秦统一的条件
从公元前230年秦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掉齐国,共计10年的时间,秦先后按顺序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统一的过程
用语言描述秦统一六国(BC221)之后疆域四至(东、南、西、北最远各到达了何处?)
340万平方公里
东起辽东
西抵高原
南据岭南
北达阴山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 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三、秦统一的疆域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建立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立掌握政权。与民主制度相对。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君主专制
君权VS
相权
中央VS
地方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
一、制度建设-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制度上的统一:皇帝制度
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采三黄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命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对国家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皇权至上
特点: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2.“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3.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及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中华文明史》
大权独揽
军事(虚设)
行政
监察
一、制度建设-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 李斯列传》。
“入则心与计议,出则专任断事”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
--《通典 职官二》
为 “百官之长”,总理全国政务,如李斯任丞相时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 李斯列传》)。
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但 “秦置太尉,而不常置”(《汉书 百官公卿表》),实际兵权由皇帝直接掌控(如秦始皇派蒙恬统兵时,未设太尉一职,见《史记 蒙恬列传》)。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一、制度建设-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丞相李斯 “入则心与计议,出则专任断事”《史记 秦始皇本纪》,但其权力源自皇帝授权,最终决策权归于皇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秦始皇本纪》。
皇权主导下的权力集中性
部分官职直接服务皇室,如奉常(掌宗庙礼仪,《汉书 百官公卿表》);部分管理国家政务,如廷尉(掌司法,《汉书 百官公卿表》)
家国同构
丞相与御史大夫形成 “行政 - 监察” 制衡:御史大夫可弹劾丞相,如李斯被赵高(时任中车府令,非三公)联合御史大夫冯去疾弹劾(《史记 李斯列传》)。
相互制衡的权力监督机制
分工明确的专业化职能体系
特点:
一、制度建设-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地方官制:郡县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巩固国家统一

郡守
(行政)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令/长
(地方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不 同 点 划分标准
官员任免
官员权力
与中央关系
性质
历史影响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为巩固统治;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为划分基础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有封地,高度自治
无封地,只有俸禄,权力有限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
分封制
官位世袭
独立
性强
不利
集权
官员产生方式
地方与中央
历史影响
中央任命
听命中央
有利于中央集权
郡县制
3.社会治理
改变了长期以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
3.社会治理




修筑长城
修建灵渠
北击匈奴
有效地隔绝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为中原地区提供了重要的防线。
是全球最古老的一批水利工程。从而连接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方便了各地的航运。
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抢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3.社会治理








颁布秦律
编撰户籍
统一文字(秦小篆)
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以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二、秦统一的意义
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他在阐释该理论时提出,所谓“多元一体”,即中华民族是一体,它所包括的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什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秦朝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孕育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这些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交流。在边疆治理上,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将内地民户迁徙至边缘的民族地区,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在南方发动对越人的战争,对西南夷也派人前往招抚,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秦的暴政及灭亡

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1.秦朝的暴政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3.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4.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赫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会阶级矛香严重激化。
2.焚书坑儒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笈、“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焚书坑儒”。
4.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夏
2、地点:大泽乡
2、原因:
(1)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无法按时到达渔阳戍守,按秦法当斩。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3、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尔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
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他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
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趣味辩论赛
暴君
明君
VS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觉得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
人物评价
时空观念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对人有深刻的影响。
辩证思维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一分为二或分阶段评价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不能以偏概全。
唯物史观
看他所做的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史论结合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做到史实与结论相结合,有理有据,结合人物所做的事件逐项进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最后总结升华
本课小结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乱局面,开启了秦汉大一统的盛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1.“历史潮流”: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
2.“辽阔疆域”:秦朝统治版图的空前扩展,并奠定了后世中国疆域的基础;
3.“中央集权”:秦朝政治体制的开创性,并奠定了后世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4.“民族交融”:秦朝统一对推动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5.“二世而亡”: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措施要做到以民为主,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感悟——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历史的主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主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朝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皇室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虽然其出发点是“亲亲”的血缘关系,但是其最终目的则是“刑罚中、庶民安”等政治效果,也正是由于皇室宗庙具有血缘和政治上的双重价值,皇室宗庙的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并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秦完成统一后,就推广了郡县制,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相符,排除D项。
2.秦朝里的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在身份的登记、公证,赋役征发与里内治安等领域,民众与县下诸官直接联系,里及其典、老并不具备多少处理问题或管理的能力、资格,而只负责担保、证明信息无误,并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这表明秦朝( )
A.官僚政治体制的日渐成熟
B.文书管理制度相对严格
C.基层治理服务于中央集权
D.典老职权范围日趋广泛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只负责担保、证明信息无误,并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可知,以典老为代表的基层治理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要服务于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唐朝时期,官僚政治体系日渐成熟,排除A项;题干主旨不涉及文书管理制度,排除B项;典老只是协助上级承担具体事务,并没有职权,排除D项。
3.秦朝建立后,征服南越,北击匈奴、修长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修驰道、直道等巩固统治。同时,秦始皇还建造宫殿、陵墓,求长生不老而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对此,下列解释中合理的是( )
A.古代维护统一的必然举措
B.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
C.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D.秦暴政而亡教训为后世所吸取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了许多浩大的工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求仙访药不属于必然举措,排除A项;浩大的工程消耗了经济,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后世的表现,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