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统编七年级道法(下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第1课时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一、课标内容1.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内容要求:(1)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2)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3)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4)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二、学习目标【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做到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责任意识:关心社会,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任务】1.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2.知道并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四、教学建议1.教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许多历史故事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如“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孔融让梨”“徙木为信”等等。你知道这些历史故事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内容吗 请你分析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继续探寻那些流传千古、熠熠生辉的美德之光。【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美德之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教材P65~66“生活观察”: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学生回答:①“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与兄长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拿小的。大人问其原因,他说自己年幼,理应吃小梨,尽显谦让之美德。②“苏武牧羊”:苏武奉命出使匈奴遭扣押,历经艰辛,持节不屈,展现出忠诚爱国的传统美德。思考:(2)这些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学生回答:“负荆请罪”蕴含着知错能改、以和为贵、顾全大局的传统美德;“闻鸡起舞”蕴含着奋发图强、爱国奉献的传统美德;“程门立雪”蕴含着尊师重道、诚恳求学的传统美德。这些故事共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教师点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目标导学二:美德之内涵阅读教材P66“探究与分享”:思考: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理解。学生回答: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许衡坚守内心道德准则的高尚品质。即使梨树没有主人,他也不为所动,认为心中的道德之主不能丢。这启示我们在是非善恶面前,应秉持正确的荣辱观,以遵守道德为荣,不论外在环境如何,都要坚守道德底线。教师点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阅读教材P67“阅读感悟”:思考:(1)“墨悲丝染”的典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人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我们要慎重选择所处的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思考:(2)为什么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学生回答:中华民族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传统,向贤能之人学习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教师点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材料展示:材料一:岳飞精忠报国岳飞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自幼便怀揣着报国之志。他勤奋好学,精通武艺,怀揣着满腔热血,毅然投身军旅。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肩负起抗击金军的重任,率领岳家军屡立战功。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材料二: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面对英国等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致使国家白银外流、民众身体受损的严峻形势,坚决主张禁烟。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行动,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决心。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岳飞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了保卫国家,不惜牺牲一切。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励着后人,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奋斗。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列强的压力,坚决打击鸦片贸易,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行动不仅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标志性事件。教师点拨: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材料展示:材料一:顾炎武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积极参与反清斗争。他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强调了普通人对于国家兴亡的责任。顾炎武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担当。材料二:王进喜与大庆油田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工人们奋战在大庆油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什么内容?学生回答:顾炎武的话语和行动深刻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在国家面临重大变革之时,他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保卫国家、传承文化而努力。他的担当不仅是对当时局势的回应,更是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让人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进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国家的石油事业拼搏奋斗。他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展现了那个时代劳动者对国家建设的担当。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动实践。教师点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新课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要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板书设计】【当堂演练】1.自古以来,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贯穿于历朝历代诗人的诗句中。下列诗句中,体现家国情怀的有( A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山东好人孙焕文用孝心温暖孤寡老人、用诚心帮扶困难家庭、用恒心投身志愿服务。他的事迹启迪我们( D )A.寻求社会认可,赢得社会地位 B.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才有价值C.弘扬传统美德,追求个人荣誉 D.以遵守道德为荣,做到孝悌忠信3.2024年9月,黄宗德获得“共和国勋章”。黄宗德同志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在多场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黄宗德以实际行动( B )①诠释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②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③彰显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④展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主题为“重建信任”。中国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是重信守诺的国家,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持续为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机遇创造良好条件。这表明中国( B )①有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和担当 ②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③将担起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担 ④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古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有“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卫国戍边的万千官兵守边护边、不怕牺牲,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他们宁洒热血、不失寸土( D )①反映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彰显新时代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③突显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有效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边境稳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此外,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更加深入,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