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各美其美——校园艺术节设计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版内容来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美与共"主题 校园艺术节策划与审美表达课时 2课时(连堂)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设计者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本课程立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通过策划校园艺术节展览的完整项目,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在审美感知层面,学生将分析装置艺术、绘画、书法等作品的空间呈现需求;艺术表现方面强调动线规划、展签制作等视觉传达技巧;创意实践着重培养团队协作解决真实布展问题的能力;文化理解则渗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性审美观。课程采用"做中学"模式,让学生在测量场地、设计平面图、实物布展等实践环节中,体会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深层关联,建立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2.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校园艺术节设计"单元,是承接前两课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海报创作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通过博物馆展陈案例导入,重点解析"展陈策划书"的要素构成与空间动线设计原理,强调"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概念。课程设置三大任务:探讨作品呈现方式、绘制动线图、合作布展,形成从方案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完整闭环。教学需特别注意连接学生已有的美术字设计、色彩搭配知识,引导其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审美判断与空间思维的统合提升。3.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手工制作、绘画训练,具备基础造型能力,但对综合布展缺乏系统认知: 1.认知基础:90%学生参与过班级板报设计,但对专业展陈术语(如动线、视域分析)陌生; 2.技能储备:能使用水彩、彩铅完成平面设计,但立体空间规划能力较弱; 3.兴趣特征:对装置艺术、互动展览兴趣浓厚,但易忽视细节执行(如展签高度统一性); 4.思维特点:热衷创意发散,需引导建立"主题-形式-空间"的系统思维框架。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1.审美感知 通过分析往届优秀展览案例,能归纳不同材质作品(如立体装置与平面绘画)的悬挂/摆放原则,理解"观看距离=作品高度×1.5"等专业布展规律。 2.艺术表现 运用比例换算方法,将实地测量的场馆数据转化为1:50平面动线图,合理标注核心展区、疏散通道,完成包含图例、比例尺的专业图纸。 3.文化理解 在小组布展实践中体会"和而不同"的策展理念,能通过作品分类、灯光辅助等手段,使多元风格作品形成统一主题表达。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展览策划书的要素整合与空间动线设计原理 难点:协调作品个性呈现与整体展览主题的统一性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资源类型具体内容基础材料教材、往届艺术节实景照片、3米卷尺、A1绘图纸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数字展厅导览视频(节选)探究工具包含磁吸式作品卡(可模拟布展)、视域分析转盘评价量表展陈策划书要素自查表、动线设计互评表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 板书(教师示范)课程导入 视觉日志记录(5分钟) 学生领取《布展观察手账》,观看《国家宝藏》文物展陈片段(选取敦煌特展与当代艺术展对比段落),用便利贴记录: · 3个令自己驻足观看的布展细节(如灯光角度、展台材质) · 1个存在改进空间的展陈设计(如标签字号过小) 情境思辨(7分钟) 4人小组抽取问题卡展开讨论: · 问题1:为什么敦煌285窟复原展采用弧形墙面? · 问题2:蒙娜丽莎画像为何需要独立展柜? 每组推选代表用思维导图展示讨论结果,重点分析"作品特性-空间形态"的适配关系。 认知冲突创设(3分钟) 投影展示往届学生作品《蝶破茧而出》的两种布展方案: · 方案A:平铺在矩形展台,配合顶光照明 · 方案B:悬吊于弧形展墙,配合侧光投影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案下作品质感呈现的差异,引出核心问题:"展览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如何实现? 目标1(审美感知) 观察手账中能准确识别"视域黄金区(120-160cm)"概念 思维导图包含"空间形态服务于作品表达"的关键结论 绘制简笔展墙图示,标注: ① 核心视域带(黄色粉笔平涂120-160cm区域) ② 危险警示区(红色粉笔标记消防栓、配电箱位置)新知学习,感知精品 (1)学生活动 空间测绘实践(12分钟) 工具包领取:3米卷尺、红外测距仪(教师预设安全模式)、A3坐标纸 任务清单: · 测量教室对角线长度(训练全局观) · 记录门窗开启方向(影响人流规划) · 定位立柱位置(制作等比例纸质模型) 数据记录采用"双人复核制",培养严谨工作态度。 视域模拟实验(10分钟) 使用特制视域转盘(标有15°/30°/45°视角扇形区),测试: · 站立观赏时,单件作品的最佳水平视野范围 · 群体参观时,避免视觉死角的展品间距 实验结论记录于《空间参数手册》第2页。 专业技法示范(3分钟) 传授"人体工学速算法": · 伸直手臂,拇指对应视平线(约150cm基准线) · 四指并拢宽度(约7cm)为标签文字行距标准 · 跨步测量法(1步≈75cm)快速估算空间尺度 目标1(审美感知) 坐标纸测绘误差≤5% 能解释"45°视角避免展品重叠"原理 增加公式栏: · 悬挂高度=平均身高×0.6+20cm(适用中学生群体) · 疏散通道宽度=空间短边长度×1/5体察人品 情感动线设计(18分钟) 情境设定:为"抗疫主题展"规划参观路径 工具包包含: · 情绪贴纸(红-感动/蓝-沉思/黄-希望) · 可移动展品模型(医护日记、防护服雕塑等) 设计步骤: ① 用箭头胶带标注基础动线 ② 在关键节点粘贴情绪贴纸(如日记展区配蓝色) ③ 调整模型位置强化情感传递(如将"请战书"置于转角形成视觉冲击) 角色扮演答辩(10分钟) 小组分别扮演: · 策展人(阐述设计理念) · 消防员(审查安全动线) · 视障观众(测试无障碍设计) 用情景剧形式呈现多方需求协调过程。 行业案例解析(2分钟) 展示东京森美术馆动线设计图,解析: · "起-承-转-合"叙事结构在空间中的转化 · 利用镜面反射拓展心理空间的手法 目标2 动线图包含3种以上情绪标注 能现场调整模型解决"人流对冲"问题 增绘两种动线对比图: · 折线式(黑色箭头):适合主题严肃的史料展 · 回环式(绿色箭头):适合互动性强的科技展体悟艺品 展具创意改造(20分钟) 材料包:瓦楞纸箱、皱纹纸、木棒、热熔胶枪(教师管控使用) 任务挑战: · 基础层:制作可承重2kg的阶梯式展台 · 进阶层:增加高度调节功能(伸缩杆/卡扣设计) · 创新层:用环保材料装饰表面(如废报纸拼贴) 完成作品需通过"稳定性测试"(放置500ml水瓶1分钟) 光影实验(12分钟) 使用手机电筒、硫酸纸、彩色玻璃纸,为装置作品《生长的年轮》设计灯光方案: · 测试侧光、顶光、逆光对年轮纹理的表现差异 · 用色纸制造晨光/黄昏的氛围变化 最佳方案拍摄记录上传班级云相册。 艺术语言解码(3分钟) 解析草间弥生《无限镜屋》的光影逻辑: · 点光源阵列创造沉浸感 · 镜面折射延伸心理空间 目标3 展台通过承重测试且高度可调 灯光方案能突出作品核心特征 增绘光位示意图: ① 侧光(→):强化立体感 ② 顶光(↓):营造神圣感 ③ 逆光(←):塑造剪影效果探究学习 微缩展览构建(30分钟) 以"校园十二时辰"为主题,使用: · KT板制作1:50展馆模型 · 超轻黏土塑造微型展品(早读场景、运动会雕塑等) · 荧光笔绘制导视系统(含盲文触点设计) 要求体现"动-静"分区,如将"午休花园"设为沉浸式体验区。 导览视频制作(10分钟) 用平板电脑拍摄1分钟解说视频,重点阐述: · 空间规划如何呼应"时光流转"主题 · 最具创意的互动设计点体验区。 行业标准导入(5分钟) 分发《小型展览安全规范》口袋书,重点讲解: · 紧急出口标识设置标准(绿色荧光材质/离地80cm) · 展品与观众的安全距离(雕塑类≥50cm) 目标1-3 模型包含完整的VI系统应用(校徽标准色/主题字体) 视频解说提及"各美其美"的融合策略课堂小结 成长可视化(7分钟) 在"策展人成长树"墙贴: · 根系:写下已掌握的专业术语(如视域带、动线密度) · 枝叶:贴上最满意的设计草图或模型照片 跨学科联结(5分钟) 分析数学比例换算(1:50)、物理光学原理在布展中的应用,填写《学科知识迁移表》。 文化价值升华(3分钟) 播放故宫文物巡展纪录片片段,强调: · "运输箱即第一展厅"的现代策展理念 · 中国古建筑"框景"手法对当代空间设计的启示 目标3 能举例说明超市货架布局与展陈设计的共通性 《迁移表》包含2个以上跨学科应用实例六、板书设计阶段核心区(主题演进)方法区(技术要点)文化区(价值渗透)导入简笔展墙+视域带标注无敦煌壁画展陈老照片感知+空间测绘数据+悬挂高度公式新增《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体察+动线对比图+情绪贴纸使用规范东京森美术馆案例图体悟+光位示意图+热熔胶安全操作图示草间弥生作品海报总结完整主题字"各美其美"学科迁移表范例故宫文物运输箱设计图七、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分阶实践突破-文化价值升华"的三段式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美术课"重技法轻思维"的弊端。学生制作的"抗疫主题微缩展"巧妙运用红蓝色带构建情感动线,体现出对课程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但部分小组在灯光设计中过度追求炫目效果,反映出对"各美其美"中"和"的把握仍需加强。后续可增加"冲突美学调解"专项训练,如引导水墨作品与数字艺术同展时的协调策略。值得延伸的是,有学生自发研究无障碍观展设计,这种人文关怀的萌芽恰是"美美与共"的最佳诠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