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期中质量监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福佑崇文阁专供(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建筑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与认知水平,深受艺术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救授李浈看来,科技与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一刚一柔”的两个属性:技术是建筑的明线,文化则可理解为建筑的暗线:两条线并举交织,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有一定差异的建筑风格。土和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核心材料,在中国传统营造技术和建筑文化遗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木”也被用来泛指建筑工程。生土,是指未经焙培烧、仅做简单加工的原状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应用分布最广泛的传统营造材料之一。从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以土为材料营造建筑,当今的窑洞就是典型的生土建筑。木材绝对是传统营造的主流材料,也成就和凝结了中国古代木构营造技艺的高度和智慧,应县木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既可以单独用土或木做结构,也可以是土木混合结构。“中国的传统民居如土楼,是典型的土木混合结构。土楼本身的建筑形制比较特殊,是由一米多厚的夯土外墙和内部木构架相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特定环境下,古人能把土和木这两种最常见的营造材斜结合利用,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李浈说。对营造材料的运用也和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李演以大跨度结构举例,今天我们大多采用钢网架结构等来完成大跨度建筑的营造,但在古代,人们通过积累的经验改进技术,仅用木结构就已经实现.了太跨度的桥粱建造。“木结构建筑中主流的梁柱结构,就是由跨距较小的梁、柱为主要的传力体系构造,它受到了材料长度本身的限制。跨度再大光靠柱来体系就不行了,于是人们又发明了编木为拱的技术。”李浈解释,编木拱桥是一种十分奇特和罕见的桥采形式,运用这种技术能够加工出更大跨度的结构体系。这种编木拱桥就像用竹条编萝筐一样,是不用砖石仅用木材“编织”而成的桥。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河上的那座规模宏大的虹桥正是编木拱桥。这种桥梁和技术迄今还在浙西、阁东以及贵州等地的山区中大量使用。“无论是对营造材料的利用,还是封结构手法的使用,这些技术的成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和当时祛会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匹配。高超的营造技术不是一就而就的,都是从最简单的技术和材料开始,最后才形成了结构复杂、功能完备、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古代建筑营造技术。”李浈认为。中国古代有关营造技术的典籍流传至今者甚少,最为著名的两部分别是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这两部书称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