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明确并认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歧在于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3.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课前预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问题,也就是 。它包含两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和 的唯一标准。凡认为 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 ,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 和 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 和 。
2.为什么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 和 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发展的始终,是 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特别提醒】
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③“思维”指人的意识、思想等主观的东西。“存在”指物质、存在物等客观实在的东西。
④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
二、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 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 意识。
2.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或 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 的根本方向,本质是正确的;(合理性)但是把物质归结为 ,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局限性)
【特别提醒】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时代 代表人物 观点
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 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德谟克里特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泰勒斯 世界的本原是水,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
古印度 “四根说” 地、火、水、风。
春秋时期 《尚书·洪范》 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万物。
战国时期 荀子 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 王充 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
南北朝 范缜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末 王夫之 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 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物质。原子的属性=物质的属性;
②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 , 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③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 。
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 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 。
第三, 。(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 。(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国家 代表人物 观点
英国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国 约翰·道尔顿 化学家“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法国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法国 霍尔巴赫 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物质世界的总和。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
①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 意识;意识具有 。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它认为,物质是 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特别提醒】
A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
三、唯心主义
1.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 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 物质。
2.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①基本观点:把人的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 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②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客观唯心主义
①基本观点:把 (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 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
②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不能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四、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哲学上“两个对子”是: 的对立, 的对立。
(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 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 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
②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二元论是不可能的,二元论的实质偏向于唯心主义)
五、二元论(哲学道路上的“另类”)
1.观点: 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
2.实质:偏于 。
【课后练习】
1.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将迎来为期6个月的太空科研探索。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界奥秘,试图各种“天问”。这表明(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④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由于信奉上帝陷入唯心主义,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他因此走入误区,结果一事无成。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 )
①具体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真正的哲学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可以促进哲学的发展
④科学研究需要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这两种对立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②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③与时俱进——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游丝和齿轮。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对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②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
③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④正确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大家调侃《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一片笑声。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
①意识是人的主观印象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把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可见,梁漱溟( )
①哲学思想在根本性质上是唯心的
②认为中国哲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③认为哲学能使人正确看待公义与私利的关系
④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思考与回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古希腊哲学是朴素的,尚未注意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但没有把思维与存在区分开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本体论”等观点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分离了思维与存在。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
①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提供了划分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标准
④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下列观点涉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的是
①“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与“胜败天注定”
④“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与“画饼充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日,一张广东东莞“便民地图”火了。这张地图登载的既不是热门的网红景点,也不是美食“打卡地”,而是各种“小修小补”服务点。修鞋、改衣、修表、配钥匙该去哪儿,地图上一目了然。
近些年,由于经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弱等因素,“小修小补”类的小店在减少。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规范有序发展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于一体的社区工坊“小修小补”这一“小”事之所以引发“大”关注,是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城镇如何发展,老百姓总是身边具体事的直接感受者,他们对这类服务需求依然客观存在,对日常用品并非都是“坏了就丢”的简单操作,还有“坏了能修”的朴素观念。“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生活所需,也是物尽其用、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快速得到物美价廉的服务、能时刻感受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恰好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点滴向往。
让“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是要注重规范有序。应当看到,不少“小修小补”从业者没有固定的室内经营场所。以往那种占道经营、流动摆摊的方式,虽然带来一时便利,却可能妨碍城市交通,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说明国家出台政策推动“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说明如何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A A C B A A
1.D
【详解】①④:材料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吾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所以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吾心”是世界的本原,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不是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故②排除。
③:材料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吾心”是世界的本原,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而该选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C
【详解】①④: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界奥秘,试图各种“天问”。这表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①④正确。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②错误。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的核心观点不是“世界观与方法论”,③排除。
故本题选C。
3.D
【详解】②④: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由于信奉上帝陷入唯心主义,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他因此走入误区,结果一事无成,可见科学研究需要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中是有害的,②④符合题意。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依赖于具体科学的发展,①错误。
③:材料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不体现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B
【详解】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回答可进一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回答可进一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符合题意。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属于哲学的“两个对子”,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与题意不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排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排除。
故本题选B。
5.A
【详解】①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气者,理之依也”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时俱进”与“天不变,道亦不变”分别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体现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道理,属于辩证法观点,②不符合题意。
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同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6.A
【详解】①②:“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人是机器”等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其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①②正确。
③: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故③不选。
④:选项④描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7.C
【详解】意识并不是人的主观想象,它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①错误;《沁园春 霾》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沁园春 霾》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叫统一性)是指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如果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可知论,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8.B
【详解】①④:“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说明看出梁漱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思考与回答,①④应选。
②:题干中梁漱溟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没尽的意欲”“满足与不满足”说明他认为中国哲学是建立在人的思想观点基础上,②错误。
③:题干旨在强调“宇宙”“生活”,并不体现哲学能使人正确看待公义与私利的关系,③错误。
故本题选B。
9.A
【详解】①②: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划分唯物和唯心,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①②符合题意。
③:研究哲学基本问题可以提供了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无法提供划分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标准,③不符合题意。
④:本选项是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必要性而非意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A
【详解】①:“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这两者涉及到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中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①入选。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属于不可知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属于可知论,两者涉及到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中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入选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胜败天注定”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两者都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不涉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③不选。
④:“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认为意识可以离开实践,“画饼充饥”夸大了精神的作用,都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不涉及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讨论,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A。
11.(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代变迁、城镇发展,但老百姓对“小修小补”这类服务的需求依然存在,所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
(2)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要具体分析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使“小修小补”真正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更好满足百姓需要。
【分析】背景素材:广东东莞“便民地图”火了
考点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联系的多样性等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说明国家出台政策推动“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的原因,要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信息①:运用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联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键信息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城镇如何发展,老百姓对这类服务需求依然客观存在,“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点滴向往→联系老百姓对“小修小补”这类服务的需求依然存在,所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说明如何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要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信息①: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关键信息②:不少“小修小补”从业者没有固定的室内经营场所;以往那种占道经营、流动摆摊的方式,虽然带来一时便利,却可能妨碍城市交通,影响市容市貌→联系要具体分析事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
(
1
)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